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883|回复: 3

【专家学者】《曹禺家世》作者毛道海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13

459

主题

3440

帖子

3058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3058
QQ

IP属地:湖北省潜江市

发表于 湖北省潜江市 2013-1-22 19: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水乡芝仁 于 2013-1-22 19:19 编辑

                                                     毛道海和他的《潜江风情录》
涂阳斌

毛道海先生高且瘦,清癯,头发花白,是已到站的“车”:本该去怡养天年,甚或含饴弄孙。可他“不”,他拼着命弄潜江风情,钻历史书林,沿着潜江历史的河流上溯,潜心研究潜江风土人情,通过广征博采,集腋成裘,呈献给万千读者三本洋洋洒洒的《潜江风情录》。62万言,62万粒汗珠子凝成。

有人说:道海先生“老来俏”,出名了。语气中赞许八分,不以为然二分,也许还有非议或腹诽,不得而知。我则实在是佩服道海先生实干精神的,这绝不是我离开了潜江,说些隔靴搔痒的话。在潜江工作时,我曾不止一次地要同事们向毛先生学习,当然包括我自己。

一个人出名的途径很多,道海先生单单选了这么个不为人所看重、甚至吃亏不讨好的课题,倾15年之心血,熬干了血汗,牺牲了健康,为潜江走向世界默默地做着添砖加瓦的工作。在他的笔下,曹禺、李汉俊、李书城、甘鹏云、毕渐等乡贤被栩栩如生地再现出来,他们的家世被条分缕析地娓娓道来,亲切而又令人感奋,让人倍加热爱养育了这些仁人志士的脚下沃土。应该说,热爱家乡是热爱祖国的起点。

一个人谋利的渠道很多,比如贩一担鲜藕,远比写一篇《黄湾藕》来钱快、来钱多,可道海先生却选择了在潜江水乡大地“挖藕”的苦活。循着一枝荷梗、一枝藕旃,没日没夜地挖出了一枝枝鲜藕。凡与我一般有挖藕经验的人,都是知道挖藕的辛苦的,当然也是知道挖藕的乐趣的———碰上一个藕旃,会不吃不喝,穷追不舍地挖下去。几年间,我从《潜江日报》上不断地读到道海先生的新作,便断定他“挖藕”已上了瘾,早已忘却夕阳西下。

说到“追名”,我们的误区实在是太大了,虽有“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的古话,但过去狠批“图名图利”,弄得人有些畏畏缩缩,甚至谈名利就色变。其实,一个民族、一个地方,有一批像道海先生一样凭默默耕耘、流血滴汗以成名的人,该是多么好啊!他们把自己的追求,契合到时代脉搏上,把个人的成名与国家的兴旺、地方的振兴结合起来,这正是我们事业得以兴旺的源泉之一啊!

多一些毛道海式的追名者,潜江幸甚,湖北幸甚。毛道海式的追名者是不包括欺世盗名、沽名钓誉、名不副实之流的,也不包括既想吃粑粑,又不愿勤苦耕作的人。(《潜江风情录》、《潜江风情录续》、《潜江风情录补》分别于1998年1月、2002年6月、2004年6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武汉出版社、远方出版社出版。)




潜江,您好!!
http://club.cnqjw.com
新潜江欢迎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3

459

主题

3440

帖子

3058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3058
QQ

IP属地:湖北省潜江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潜江市 2013-1-22 19: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令人震撼的真实

       ——读毛道海先生的《万里江河水一滴》感言

                       涂阳斌



         毛道海先生一辈子写了三本书:一本《潜江风情录》;一本《曹禺家世》;一本《毛道海回忆录:万里江河水一滴》。本本精彩。精彩源自令人震撼的真实。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读罢《万里江河水一滴》,鲁迅先生的名言浮现脑际。如果说《潜江风情录》是“潜江的清明上河图”、《曹禺家世》是“中国三百年历史的缩影”的话,那么,《万里江河水一滴》里的“一滴水”,则映照出毛道海先生那一代人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那一代人经历的如火如荼、激情燃烧、坎坎坷坷、风风雨雨、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全都通过毛先生笔下令人震撼的真实细节,一一再现出来。

       难得读到细节这么真实的好书。也许作者写作这本书的目的决定了他的写作取向:给后人留下一个真实的毛道海。因而,他的笔下就不为尊者讳,也不藏起自己的“小”,更不回避自己的尴尬和缺点错误,把大背景下的小人物命运全景式地扫描出来,洒洒脱脱。一路如何走来,便一路如此写下。读之,有时击节叫好,有时会心一笑,有时扼腕长叹,有时哭笑不得……那些生动真实的细节,总让人挥之不去。拿起解剖刀解剖别人容易,解剖自己就蛮难,这好比医生不敢给自己开刀一样。年过古稀的毛先生“酷”了一把,勇敢了一回,当众剖开自己的一生,毫不保留地呈现给读者,勇哉!壮哉!

        看过太多虚华浮艳之文,听过太多“假语村言”,再来读毛先生的肺腑之言,真如在沙漠里跋涉许久、许久之后能痛饮一杯甘泉:痛快!痛快!这种痛快的感觉,在读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时也曾有过。两者的共同之处就在于:真实!细节的真实!

         正是真实,让人领略到真情、真爱、真诚、真心、真相……

真实,是拨动人们心弦的金手指;真实,是擂响鼙鼓的重槌。

      直面真实的人生,走进百年风雨,请读《毛道海回忆录:万里江河水一滴》。

                               (2011、9、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3

459

主题

3440

帖子

3058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3058
QQ

IP属地:湖北省潜江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潜江市 2013-1-22 19: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专访《曹禺家世》作者毛道海
                        《潜江日报》记者 李淑雯
    专访毛道海前,内心一直有些惴惴不安。近年来,老人身体一直不太好,但即便如此,五年来,他依然坚持将《曹禺家世》(修订版)一字一句地整理完成,集结出版。
    “今年元月的一天,天气有些寒冷,我去拜访先生,看到他的房间开着一台取暖器,桌上一台电脑。他坐在书桌旁,一手提着输氧瓶,一手拿着修订的《曹禺家世》书稿交给我。”这是市政协主席张宗光描述年初见到老先生时的情景,每个看到这段文字的读者,应该都会为这种精神所打动。年过古稀的老人,孱弱的身体里却蕴藏着无限的能量,仅仅因为他是潜江人,一个与戏剧大师曹禺同根同源的潜江人,一个内心有着曹禺情结的潜江人,一个治学严谨、追求不怠的潜江人。
        大师情怀感动懵懂少年郎
    谈起创作《曹禺家世》的初衷,毛道海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55年夏,16岁的他从潜江初级中学毕业,在沔阳师范学校读二年级时,课外读本里的《雷雨》节选吸引了他的注意,原来其中介绍的作者曹禺是潜江人。
    “就在那一刻,我觉得我不是一个一般的潜江人了,因为潜江有曹禺,这位天才的戏剧家曹禺是潜江人,我真的有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毛道海说。
    而之后不久的一次师生共演《雷雨》,让年轻的毛道海再一次被曹禺作品的艺术魅力所深深震撼,他觉得曹禺能写出这样打动人的剧本真了不起,同时,他的内心里也萌生出了一个想法,曹禺是潜江人,可他是潜江哪里人?他家现在有些什么人?都在哪里呢?这个想法犹如一粒小小的种子,在他心里种下了深深的曹禺情结。
    谁也没有想到,这粒种子会在三十年后的某天开始慢慢发芽,随后有了《曹禺家世》这本书的问世。这本书的出版毛道海认为有三重意义,首先是让潜江人知道曹禺是潜江人;其次,让万氏族人知道自己的家族史;再者,填补了曹禺生平研究的一项重大空白。
    毛道海说:“这么多年来,研究曹禺的学者更多的是将研究重点放在了他的文本研究与演出研究上,家世研究这个领域是块空白,作为曹禺的家乡人,如何理清曹禺家庭的历史,了解万氏家族的共性成为了我这些年来,一直放在心上的事情。”
                史海遗珠机缘巧合挖掘出曹禺家世
    毛道海创作《曹禺家世》前前后后经历了二十余年的时间,二十载春秋、二十载风雨,在茫茫的史料中去发现那一点点蛛丝马迹,然后抽丝剥茧、追根溯源。文史研究的过程是枯燥与艰难的,陪伴他的是孤独与未知。1985年,毛道海被安排到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工作,每天的工作是收集整理编辑文史资料,正是这个契机让他有机会更深入的去了解潜江的历史,由于工作关系,毛道海与更多万氏家族的人有了联系,各类资料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毛道海这里。
    1986年,民革中央顾问、国务院参事万枚子寄给他一篇约3000字,名叫《曹禺的家世》的文章,文中粗略提到了生息在潜江的曹禺先辈万氏一世万邦、九世万廷瑶等至十二世万德尊——曹禺之父等几个万氏先辈的故事。
    1986年秋,县政协办公室转交毛道海一本《潜江县志稿》,此书是潜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根据湖北图书馆特藏部保存的手抄本转抄油印的。
    1989年夏,市自来水公司职工伍爱借给毛道海一本手抄《万氏家谱》,其父名万敌,曾任湖北省政府参事,是《万氏家谱》的主纂。
    关于曹禺家世的各类资料犹如藏着珍珠的盒子只等着他打开盒子,洗清里面的泥沙,让它散发出光芒。而打开盒子的金钥匙则是在1994年夏末,让毛道海在一次机缘巧合下被找到。
    原本为另一篇文章而翻查资料的毛道海,被《潜江县志稿》中的万家氏族一页所吸引,正是在这一页里,他找到了曹禺父亲的名字,这一发现让毛道海欣喜不已,他把所有资料中与万氏家族有关的材料整理出来,于是各代沿革有了一个大致清晰的脉胳。
    毛道海谈起当时的心情时说:“一下子从故纸堆里把曹禺的先辈们基本上都找出来了,很兴奋,很欣慰。”
                                     治学严谨追求不懈解难题
    美丽的珍珠需要进一步的镶嵌才可以成为更有价值的艺术品,而曹禺家世的发掘不可能止步于现有的发现,要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则需要写成文章与更完整的史料去填充。于是2007年5月,毛道海的首版《曹禺家世》出版,但这本书并不是他研究曹禺家世的终结,而更像是一个小结,对他二十年工作的小结与鞭策,书的出版让他更加迫切的想去破解万氏家族中那些未解之谜,于是就有了5年后《曹禺家世》修订版的问世。
    《曹禺家世》(初版)问世的这五年,不断有新的史料出来,特别是2008年发现的曹禺两个曾祖叔万际循、万际轩堂兄弟科举朱卷,朱卷里“族繁本支”所提到的万氏家族名字,“有的我们原先知道,有的是我们原先不知道的,还有的是我们原先搞错了的。”
    毛道海秉承力求精准的态度,要把原先错误的地方,对照“族繁本支”进行修改,使文章事实还原本来面目,这是研究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问题,也是曹禺研究向前发展和个人认识提高的最好反映。他也不愿意将初版中的错漏留给那些真正喜爱曹禺,喜爱研究曹禺家世的读者,于是修订版的出版成为了一个必然。
    不仅是新的史料给毛道海的研究提供了新素材,近年来曹禺家世研究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不断反馈来的意见又给他的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思路。
    他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曹禺祖居博物馆开馆后,参观者中有对万氏家族比较了解的老人说,曹禺祖父万启文当年娶聋哑瞎女为妻,是因为指腹为婚,听到这个意见令他非常高兴。他说:“它否定了我的习惯思维模式,打开了我们探索曹禺先辈的新天地。”
    “这些年来,我还陆续写了许多万氏家族的文章,这都表明我在家世研究上还没有停笔。”尽管毛道海身体不好,但他还是愿意在曹禺家世研究这个领域继续耕耘。市政协主席张宗光评价说,“毛道海先生是一位难得的文化自觉者,还凭借他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位文化自强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先生是一个一般的潜江人,又是一个不一般的潜江人,他生于斯长于斯,但他血脉里比别人多了几份敏感与执着。
    从《潜江风情录》到《曹禺世家》(初版)再到《曹禺世家》(修订版),老人正是用自己的文化自觉去展现一个纸上不一样的潜江,去唤醒潜江人对自己文化的追求,去呼唤更多潜江人来了解自己的文化与历史。
http://www.qjrbs.com/html/2012-11/05/content_4302.htm

潜江,您好!!
http://club.cnqjw.com
新潜江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2

474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15460

IP属地:湖北省宜昌市

发表于 湖北省宜昌市 2013-1-23 10:4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顶.gi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