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城市竞争力的文章,让一个市长失眠,又让另一个城市紧急开会,这让作者倪鹏飞有些始料未及。 那是2002年,博士毕业刚刚一年的倪鹏飞在《经济日报》发表整版文章,对全国24个城市进行了以“城市竞争力”为主题的点评。其中提到了东北的大连和哈尔滨,却没有省会城市长春和沈阳。 不久,在一次市长论坛上,一位来自长春的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对倪鹏飞抱怨道:“您这个东西把我们市长搞得几夜睡不着觉啊!”邻居沈阳动作更快,据说市政府专门召开研讨会,讨论“究竟沈阳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 中国青年报 》01月23日)。 这条新闻中说的这种现象,在各地都很普遍。许多地方、许多城市的领导非常在意自己所在地方、所在城市的各种排名。尤其是对城市竞争力、gdp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工业用电量、招商引资、城市化率、工业增加值、规模企业、财政收入等的排名非常看重。因为这些数据可以表明当地领导的政绩,可以证明当地领导的能力,可以体现当地领导的魄力! 正因为这些数据、这些排名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都是能力和魄力的体现,所以,一些地方、一些城市的领导,就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招商引资上、放在征地拆迁上、放在赶农民上楼上、放在大拆大建上。并且还特别热衷于大手笔,大变化。稍有点规模的城市,就要建成国际性大都市;一般性的地级市,就提出要建成区域性的中心城市;有的山区小县城,也提出要建成特色鲜明的中等城市。因此,到处都是新城区、到处都是开发区、到处都是产业园,到处都是影视城。动辄投资几十亿、上百亿、过千亿,拉开几百上千平方公里的新城市建设框架。一时间Gdp数字、财政收入数字、城市化率的数字就象戏子的儿——神长。还有些地方的领导为了在数字上压倒对手,就在上报数字之前,想方设法打听其他地方怎样报?增长率报多高?然后再报自己的数字。有些不愿意违心报水份的统计局长,就在“不换思想就换人”的指挥棒下被去职。 在这种形势下,有些地方的数字是白浪滔天,经济增长幅度惊人,城市化进程比跑还快。但是,地主负债十分沉重,环境污染非常严重,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失地农民生活艰难,征地拆迁纠纷不断,上访、闹访屡屡出现,群体事件频频发生。特别是有些地方在排名的驱使下,无底线的护商、安商、亲商。奉行所谓 “企业家老大”,“老板至上”的发展理念。企业家看中哪块土地,政府就拆迁哪块土地,老板想在哪里办厂,政府就把哪里变成为产业园,开发商愿在哪里开发,政府就到哪里规划。一切思维都随着老板走,一切行为都围着老板转,农民的土地、群众的利益都要让位于企业家,让位于老板。乍一看,城市建设大跃进,招商引资大规模,财政收入大增长,地方发展大变样,十分光鲜。但是光鲜的底下却是民生的艰难、是百姓的怨言。某地广泛流传着一首 “吃的高价粮、住的高价房、喝的有色水,骂的高价娘”的顺口溜,就是这种反映,让人感到很不是滋味。 应该说,政府的一切决策、一切工作都应该是以百姓为本,以群众为重。所有的招商引资都应该是为了让群众生活得更好 ,所有的城市化建设都应该是为了让群众生活的质量更高,所有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应该是为了让群众生活得更体面、更有尊严!所有的竞争都应该是群众信任、群众拥护的竞争!反过来说,一个城市、一个地方的群众如果都能从事体面的劳动,过上有尊严的生活,都对城市的发展满意、对政府的决策拥护,这座城市、这个地方自然就有凝聚力、就有人气、有底蕴、有竞争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地方、每个城市的领导就应该不断地校正发展观、政绩观,要把关注的目光从枯燥乏味的数字上,转到鲜活生动的人身上;把决策的依据从数字的竞争上,转到人的发展上;把发展的重心从招商引资上,转到和谐社会建设上;把工作的重点从Gdp的增长上,转到群众生活的舒心上;把比拼的焦点从竞争力的排名上,转到百姓的尊严上。这样的发展才称得上是科学发展,也只有这样的发展才更健康、更可持续;更能呵护群众的尊严,也更能得到群众的拥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