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299|回复: 2

诗性与小说并存 人性与政治对抉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8

317

主题

2923

帖子

2707

积分

中尉

冰城冷雪老婆帮帮主

Rank: 6Rank: 6

积分
2707

IP属地:湖北省黄冈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冈市 2013-1-28 17: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性与小说并存     人性与政治对抉
                评郭德军《给陆姗的信》
               文\冰城冷雪
  诗性化小说是一种追求诗美效果的小说,是小说和诗融合、渗透后出现的一种边缘体裁。美国弗里德曼认为:随着意识流的出现,诗与小说结合起来了。作家不再让事件捆绑、摆布自己的心灵,常常在小说中像诗那样运用情绪的流动,内心的独白,放射性的结构,思维空间大大开拓,能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旨蕴意念。它的抒情性的因素掌破了严密的结构框架,冲淡了完整的情节密度。诗化小说具有诗的审美目标,它或表现为整体构思上寓于诗情,或表现为局部的描写充满诗意。它是作家经过精心提炼而创造的某个独特形象、细节、特定氛围、场景的描写,充满浓郁的抒情气息,凝聚丰蕴的哲理意味。这类小说不注重叙事功能,不以情节冲突来塑造人物性格,而是重视创造意境。它凭借诗的隐喻、象征和主情性,让时间、心理变得交融浑然,情节淡化而富有哲理性的诗意美。有着诗意美的小说,具有一种从有限的形象画面,升华到无限的思想、理念的升腾力,一种从具体的人物情节提高到普遍的意蕴、诗情的概括力,它既有生活的具体实感、美感,又有引人思索的丰厚、博大的思想内涵。如汪曾祺的《受戒》、《大淖纪事》,铁凝的《哦,香雪》,史铁生的《奶奶的星星》等,都是一种诗化小说,它们或有震撼心魄的激情,或漾动性灵的抒情,充满了诗的基调、诗的韵致、诗的醇味,是作家心灵同客观世界的契合的升华。近年来,新作品以其独到的故事结构,朴野的语言,呈现在新小说的探索中,也体现出中国当代文坛小说创作中新的趋向。郭德军的小说《给陆珊的信》主要是针对其小说的浪漫性,以及内容对人性的思考作出的阐述。下面我们来探讨《给》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
诗性化的浪漫
  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先表现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郭德军的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主要表现在
  1、主人翁想象邂逅场景的浪漫。如“亲爱的陆珊,照那梦中的景象,我们该是夫妻了吧,伉俪情深。或者是红颜知己吧,无话不说,直达内心。而我因为没有了书,每天只有最原始的劳动,实在不敢望及学术了,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放我到有书的地方、有你的地方。”这种追求心灵的静态与现实的生活是格格不入的,又“白云、沙滩、海浪”等这些意象上无不突出人物在对唯美有着强烈的追求。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声色光景笼罩下的洋场生活。看到了令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感到陌生的摩天大厦及带有明显殖民色彩的物象。它打造了一道高悬于中国本土文化之上的都市风景线。在这些虚幻的生活场景中主人翁活得那么认真,他们有一颗不屈的灵魂。这些都源于作者试图用温热的心去探路。哪怕只隐隐约约地看到一线希望甚至什么都看不到,他们都会依着精神活下去。
  2、苦难重生后精神上的浪漫。浪漫主义作家深感古典主义所宣扬的理性对文艺创作是一种枷锁,于是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要地位。他特别重视爱情题材,对人的梦境也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如主人翁每每历尽苦难后读莎士比亚,以及作者回忆曾经与所爱的人演《罗密欧与朱莉叶》。
  3、生活化浪漫。作品中多处捞写到男女主人翁幻想一起生活,包括性爱。如第三封信中“在富丽堂皇的丝质睡床上,你洁白的身子在月光下晶莹剔透象一只羔羊,我一寸一寸地亲吻你,拥抱着你进入爱的门内。”作者描写性爱,及其价值取向时,骨子里都是浪漫的,因为大多作者写性爱时的感受,往往是刹不住车的,但他在此嘎然而止,作者的意识状态和精神状态就出来了。他实质是创造了一个浪漫化的生活。
  4、幻想女主人翁所穿的服饰为中式复古衣饰。“你穿着藏青色的旗袍,戴着洁白的珍珠项链,挽着穿着西服,戴着礼帽的我,你灿烂的笑容象五月盛开的百合,象圣经中的天使。”他的骨子里都带着古典浪漫主义色彩。至少他的审美是古典浪漫主义色彩。
  5、生活环境意境浪漫。银杏,它意喻古老,忠贞不渝的爱情是永恒,是唯美意象的表现。主人翁一直在银杏的出现,书信一直以银杏地得以保存,生命结束亦是在银杏园中,至至女人翁的出现,包括迁坟都有银杏长伴。银杏实质是作者情感一个重要的载体,而隐喻其中的意义是不言而明的。
  6、陆珊,珊,一个女性化的名字,意喻古典文化之美,香港是个民主、自由之地,作者将女主人翁放在特定的环境之中,肯定有着特殊的含义-------对科学、人性、对真自由、民主的呼唤。(即对浪漫主义情怀的制度的呼唤)但其诗性语言暴露出叙述上的缺陷。因为诗歌的跳跃性,带来故事情节跳跃较大,读者需反复揣摩才能疏通故事情节上的周折。《给》淡化了生活细节,纯意象空间扩张使“历史的面目不是由若干重大事件构成”,历史是日复一日,点点滴滴生活活所演变而来。故事在布局上的重复,(反复在实质起强调作用)文中信上内容与“我”调查内容上的重复,如若只强调真实性是没有意义的。小说的真实性,价值是它的社会现实意义。调查内容的证实,实质是“我”对郭梦照对科学、人性的一种尊重,倒是可以值得欣赏的社会价值取向。
  7、诗歌穿插于全文中。不知哪位诗人曾经提过这么一个理论:诗的本质是贵族化的。这是指诗的内在精神的高贵。主人翁在那个平面化、单一化的社会现实中,精神已经完全脱离了生存状态。支撑他的也只有以诗的这种高贵来引导、激发人的内在精神世界。
政治化大背景对‘人’的剥夺
    在现代家王安忆的理论里有这么一句话能引发我的思考。“当一个人孤独地与他自己作想,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孤独地与自己作战。我想,我的文学就将是为这些个孤独的战场进行艰难而的串连与联络互相提供消息,告诉人们,他们并不是孤独的,整个人类就在他们身后。”这种精神分析已经淡出文本,小说进入了一个更具广度与深度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当一个人沦为自己的精神奴隶后,读者自然进入了思索状态。《给》最大的优点就是陷入一个人的世界。他一个人生活、劳作、思考、写作、自宫至死亡。引发大众的不仅是对生命个体的人文关怀,更多的是对表象背后的思考。郭的作品把人的原欲――“爱”作为一种自在的本体来描绘,从而唤起了读者对自身生命的理性思考。也是对“人性的孤独救助”这一命题的释解与升华。主要表特有:
  1、主人翁自宫事件。在作品中主人翁不是没有性意识,如在第三封信中与陆的相遇中有潜在的性意识,性实质是人性的一种表现,是爱的一种召唤,涉及人的精神实质是爱的一种表现。尊重人性,是看一个国家民主化进程的深浅问题,如人的生存权、话语权。性即是一个生理需要,也是最高爱的需要,它覆含意义很广泛。我们心理学就有一个基本需要,但也是最高层次――爱的需要。自宫的实质就是精神生存的需要,一场政治化运动的背后个人的命运太渺小了。知识分子的生存空间也被挤兑于狭小的空间之中。它甚至以牺牲人微观情结为主导进而演化成对人的剥夺。《给》是将人的命运与特定的时期的政治背景衔接起来,藉以表现时代政治背景下人的渺小与脆弱。从小说纵横深度看一部好的小说如同经典一样,真正做到让人“拒绝遗忘”。
  2、政治婚姻的抗拒。《给》是写当时的主流生活缺失,但以生活在边缘,或靠近主流生活。以毁灭人性为基础,这也是现代知识分子所痛恨的,用知识绑架政治儒家思想根源,作者不仅对女主人翁衣着服饰描写展现出中国古典文化美,相反事件本身我觉得对传统文化思潮的反思。所以郭德军作品里的痛,它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抗争,既欣赏古典文化美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又有一定的质疑。作品对现代意识反叛较重,所谓的现在意识就是现代工业意识。工业意识的强强崛起,意味着传统意识淡出历史舞台,但工业成功往往是人为思想因素。思想中不可避免的继承了传统意识。两者撞车后,作者明显有倾向于传统文化的痕迹。在陷于这种沉重的痛苦中,文字中读者很明显得以体验。很有趣的是,我乐意将作者与古河联系起来比较,我觉得他们都是受改革开放后受人性复苏意识影响的一代,只是古河转化成事实存在即是尊重,而郭的作品侧转化为一种反思。
  3、长远角度看事件。作者对大陆政治化格局的抨击,实质是对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期待,特别是陆珊的接见、造访,作者对文中“我”的首肯,在潜意识状态下,期待和平、民主、自由恋爱,人性得到更和谐的发展。
  4、“文革”只留给知识分子一个想象的空间,这是现在学者,乃至文化、教育都必须思考的一个命题。想象力的丰富是一个民族乃至国家创造和创新能力的表现,是未来的生产力。我们唐朝为什么发达?就是因为诗歌,因为诗歌有着空前的想象力。而支撑知识分子生存的是什么?这种精神背后又是什么?在现代社会,精神贵族已荡然无存了,他们都被现实改造成活脱脱的人了。无疑这又是作者在文中暗伏的虑患之笔。
文中多处情节上的对比
  文中双重第一人称(增强文章的真实性)两个第一人称的对比后不难发现,二人都推崇人性美,追求精神至上。实质是作者潜意识对人性的呼唤。两场政治化运动的对比,如果说第一场政治化运动以“自宫”毁灭人性为胜利,那么现行政治运动“招商引资”。政府行为实质是经济行为,但因人性化的缺失导致招商的失败,我认为是“人性”的胜利,也代表从事企业管理的作者对这场运动的深刻认识。
  两场政治运动的背后,实质是延伸到意识领域的对抉,所呈现出来的结果无疑让人们看到公民的民主意识,人性的进步。另外就是现实笔法的对照不够。换句话说“苦难没有让人感触深刻”对肉体认识不够,自宫应该是刻骨铭心的痛,但读完全文最让人感动是主人翁对爱情的认识,作者在行文中一直将“苦”与“乐”贯穿全文。苦是乐的一个参考对照,但留给读者全是主人翁的精神世界,作者典型的传统文化濡养的知识份子。其试图述说困惑,但对肉体的“苦”认识不够深刻。
  另附悲剧化不彻底。参照中西悲剧创作手法上对比,不难发现中国式悲剧总是以大团圆为结局。作者在围绕展开事件时受中国大众审美意识影响,文中的结局是两人终在一起。这有点梁祝的味道,典型的才子佳人的故事。并且陆姗是与丈夫合葬,还是与男主人翁葬在一起?前者合法化,后者人性化,两者一起,引导读者深思,我不知道一妻多夫制在香港合不合法。作者有意淡化结局,隐去对人文伦理价值体系的思考,在此我不得不重提出来,以期待更多的专家学者对文本有更多的探讨与研究。但无论如何作者都表现出一个沉重的主题:在精神的背后,肉体面前的思考,国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人?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作者:程斌
单位:湖北省武穴市石佛市中学 
邮编:435400:
QQ:107621526
生命有时像条河与另一条河相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7

95

主题

2749

帖子

5169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5169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3-1-28 20: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与小说的结合。
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1

49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11514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 2013-1-29 00: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郭德的这小说,曾经读过,在楼主的评里重新回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