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原创 1530字)
冬 季 的 第 一 场 雪
作 者: 易 伟
2012年12月17日,我们居住的神农架松柏镇降下了冬季的第一场雪。上午细雨夹杂着小雪粒从天空散落地下来,到了下午就凝聚成片片雪花从天空飘落下来。远处的山野,居住的屋顶,街道的树枝,到了旁晚都披上了一层积雪。夜幕降临的时候,雪下的更大了,朝路灯处一看,雪片密密麻麻地降下来。走在室外,雪片不停地往脸上打,凉飕飕的。
2011年的这一天,我们居住的松柏镇同样降下了入冬后的第一场雪。这场雪,却给我们三姊妹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因为就在这场雪降下前,深爱我们的母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母亲是2009年端阳节前确诊为直肠癌的。因为她肺活量低,麻醉师拒绝麻醉,就没能做成手术,一直保守治疗。2011年10月,母亲最后一次住进了医院。那时刚刚退休的姐姐也从武汉赶回照顾。开始母亲还能自己活动,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都是她自己做,我们只是在她打针时照顾一下就行了。到了后来,病房就不能离开人了,晚上我还在病房里陪着。
那天下午我离开母亲病房不久,姐姐发现母亲呼吸急促,就给我打电话,我开车急速赶往医院。等上到二楼病房走廊,抢救母亲的医生从病房里出来告诉我:你母亲走了!
给母亲穿好了老衣,就在我们准备把母亲从医院接到殡仪馆的时,松柏城区突然飘飘扬扬地降下了2011年冬季第一场大雪。那一片片从天上飞舞下来的雪花,像是苍天为母亲去世哭泣的眼泪;那覆盖大地一层白茫茫的积雪,又像是为母亲披裹孝衣。我感知是母亲的去世惊憾了苍天大地!
母亲生于湖南长沙。1955年,已经有了一份工作的母亲,与从长沙考入湖北革命大学毕业分配到湖北房县乡下工作的父亲成婚,当起了一名讲着浓厚长沙话的乡村女教师。母亲先在土城、泗河小学教书,父亲则越调越远。等母亲调到上营小学时,父亲则调到了需要步行三天山路才能到达的田家山药材场。我出生的时候,姐姐寄养在房县城,是邻居多阿姨照顾了母亲一个月,一直照顾到外祖母从长沙赶来。
母亲是我小学的启蒙老师,曾经有一个学期母亲“包班”,所有的课程都由母亲给我们上。上课铃一响母亲就进了教室,按照课程表给我们上课。这种特殊的老师和母亲的角色,让我对母亲的话始终保持言听必从。
母亲总是乐于帮助家境贫困的学生。我有一个同学,出生后母亲就去世了,是他祖母把他养大。下雪天还穿的很单薄,冻得瑟瑟发抖。下课后,母亲就把我身上的一件红灯芯绒棉马夹脱下来给那同学穿,让那同学穿上过了一个暖冬。还有一个同学靠卖柴读书生活,每一次挑去的柴,母亲就毫不犹豫地以最高价买了。后来我才明白,是母亲在照顾他这位家境贫寒的同学。母亲还有一个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学生,举家从房县乡下搬到了神农架。在神农架生活潦倒的时候,一家人找到了母亲这个几十年前的启蒙老师,欲借200块钱做底钱收破烂。母亲爽快地拿出了500块钱给他们。夫妻俩靠那500块钱起家,收捡破烂。2012年春季,经过十几年的打拼,他们盖起的三层楼的新房。搬家的时候我去祝贺,她老公拉着我的手,指着楼房说:“这栋房屋,是你母亲给我们的!当初她老人家给我500块钱的时候,我抖着手只敢接300,还是在你母亲劝说下,我们才收下的。就是靠那500块钱起家,现在才盖起了这么大一栋楼房!”
在母亲追悼会上我追忆道:母亲少年聪颖、寒家苦读,为了追求美好的爱情,从长沙闹市赴湖北房县乡下与在那里工作的父亲成婚,生养我们三姊妹。让母亲一生感到自豪的是:我们三姊妹都能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报效国家、报效社会、报效家人和亲朋好友。母亲先后在房县土城、泗河、上营,神农架工作,从年轻美貌到耄耋之年,一生无怨无悔,最后将忠骨埋葬在神农架。母亲一生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她口直心善、怜贫济困、谋事公道。三尺讲台,倾满腔热血;一支粉笔,育百代英才。
母亲到她永远安息的地方去了!
我们记着她,她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上苍也记着她,在12月17日又降下了入冬的第一场雪。
(2012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