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蕲春县鼓励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为弱势群体送温暖。今年春节前,县里筹措5000万元资金,购买大米、棉衣、棉被、食用油等“济困礼包”,集中慰问城乡困难群众、重点优扶对象、劳动模范、企业困难职工、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离退休老干部及复员军人,让山乡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县里还专门建立了“慈善基金”,采取政府注资、社会募捐、企业捐献相结合的办法筹集资金,集中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看病难、住房难、饮水难、用电难”等难题,变“节日慰问”为“常年济困”,探索了一条农村扶贫济困新路。(1月30日来源:经济日报)。 这条新闻让人感到温暖、更让人感到温馨!蕲春县对城乡困难群众“看病难、住房难、饮水难、用电难”等难题,不是满足于节日来临时的慰问;不是满足于集中送温暖;不是满足于偶尔的物资救济,更不是满足于官员临场的作秀。而是采取政府注资、社会募捐、企业捐献相结合的办法筹集资金,设立 “慈善基金”, 变“节日慰问”为“常年济困”。这才是真正地把困难群众放在心上,真正地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只有这样“常年济困”,困难群众才会真正脱困! 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都有了普遍提高,大部分人是衣食无忧,吃穿不愁了。但是,因为多种原因,也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生活艰难。有数据表明:中国还有1.28亿人的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的贫困线下。这其中有些家庭有些人的贫困让状况人难以想象。因为工作原因,笔者见识过一些生活极端困难的群众,那真是家无隔夜粮,身无御寒衣。因此,做好扶贫济困工作,尽快提高贫困群众的生活水平,让他们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让社会温暖的阳光照在他们的身上,也就成了各级、各地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 然而,怎样扶贫济困?怎样真正地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在不同的官员那里作法大不相同。那些真正视群众为主人、把贫困户当亲人的官员,都是象蕲春这样,带着真感情、怀着虔诚的心去做扶贫济困工作。他们的知道,节日是短暂的,日子是长久的,“节日慰问”可以解决贫困户一时的困难,让他们过上一个欢乐的节日,但是,长久的日子只有“常年济困”,才会让贫困户的生活有基本保障所以,他们都是俯下身子认真倾听贫困群众的心声,和他们一起寻找致贫、致困的根源,然后有针对性地从政策上、制度上、物质上;更从感情上、精神上、工作上为贫困户排忧解难。既做好“节日慰问”工作,更想方设法建立起常年济困的机制,让生活困难群众不仅在物质上脱贫,而且在精神上富有! 也有些官员却把扶贫济困当成自己作秀的道具。在平时的工作中,他们关注的是富人,亲近的是富人,高看的是富人,乐于给富人们锦上添花。在他们的看来,富人容易体现发展实绩、体现官员政绩。而贫困群众是填不满的窟窿,背不起的包袱。所以对于怎样扶贫济困,他们是思想上没位置,工作上不安排,长年不上门,基本不过问。只是在节日到来之时,才拿着公款,带上记者,带上随从前呼后拥地到一两户贫困户家中“送温暖”。而且每送一件衣物、一个红包时,都要选好角度,摆好姿势,让记者反复拍照、摄像,在报纸上、在电视上大张旗鼓地宣传报道。让人认为这位领导心系贫困户,是贫困户的贴心人。实际上慰问一结束他就又把贫困户忘到了脑后,把贫困户的呼声、要求都抛到了九霄云外,而贫困户也就依然贫困。 无论是从党的宗旨上说,还是从为官之德上说,视群众为主人、把贫困户当亲人,都应该是官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扶贫济困工作应该在思想上有位置,在工作有部署,在制度有保障,在行动上有力度。不仅是节日要去慰问,年终要去送温暖。更要在平时多多深入贫困户家中嘘寒问暖,在平时多多倾听贫困户的心声,多多解决贫困群众日常生活困难,多变“节日慰问”为“常年济困”,这样贫困户才会快脱贫、真脱贫,群众也才会拥护又喜欢! 因此,在这里我要对蕲春县变“节日慰问”为“常年济困”的作法大声叫好 !并希望这种作法能够全面推广开来,让我们的扶贫济困工作在思路上更有新意,在措施上更贴近实际,在感情上更贴近群众,在效果上更令人满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