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木阳 于 2013-2-2 11:48 编辑
柴静,火了,随着她那本《看见》的出版,有更多的读者和观众认识了她,认识了这样一位内心柔软但坚持事实真相,绝不妥协的新闻媒体工作者。 不得不承认,央视新闻栏目主持人身上都有着属于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的责任,所谓“铁肩挑道义,妙手著文章”便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也有人指出,柴静的火是因为靠央视和老男人的饭局而红,此言有些偏颇,央视的知名度是极易让主持人出名,可老男人的饭局却打造不出性格勇敢与果断的柴静。 柴静是十年前第一位亲历“非典”现场的媒体人,她的成功并不仅在于此,而是她能揭露出藏在新闻背后的真相,绝不妥协于权力或屈从于个人的利益,她只尊重事实,并把事实呈现在受众面前。因为她,民众才有机会知道事实,才能更了解事态的发展。 生于七十年代的柴静,十六岁便开始一个人远离父母的身边来到湖南读大学,并在大学里给自己找到兼职主持人的工作。也就是从那时起,她开始了一个媒体人的第一步。作为一名媒体工作者,镜头前的灿烂只是一瞬,更多的是体力与毅力的付出。柴静在自己的书中坦言写道当她初到央视做“时空连线“节目时,压力非常大,压力来自于她找不到好的选题,无法和台上和嘉宾做好沟通,和工作组的同志们也没有达到默契,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她为节目的没有生命力感到焦虑。嗨,可别说,在她困难的时候,央视的同志们都在鼓励和帮助她,白岩松还安慰她说道:“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也就是在这种友善的环境的友情下,柴静得到了来自精神与友情那暖暖的支持。 失败、挫折、打击、逃避都曾是年轻青涩的表现,也就在这些负面的词语中,柴静慢慢成长与成熟。终于,她抓住了一个全国和全世界都关注的新闻:非典。非典出现的时候,没有人会意识到它的危害,卫生部门也没有意识到,而当疫情爆发时,人们才发现,原来我们知道的知识会这样少,我们的防护是那样的苍白,我们失算了。可是,当时没有会勇敢的站出来承认这一点,而柴静做到了。镜头随着心灵的感受而感触,于是,直视伤痛却带来更多更广泛的思考与沉淀。伤痕之所以成为力量,是因为在痛后知道了更清楚的未来。 “非典”真实的报道让柴静走进了人们的心里,而信任也在真实中慢慢绽放。新闻是客观的报道事实,而在《看见》这个节目中,柴静走进了普通百姓关注与关心的话题中,走进了百姓的生活,因为《看见》带给百姓的永远是事实的真相与正能量的道德标准。没有人不会喜欢这样的节目和主持人。柴静的足迹从非典开始留在了缺少关爱和心理帮助的青少年身边,留在了单纯追求生活而忽视环境的家园,留在了矿难的现场 ,更留在了坚守道义的最前沿。或许,她的主持不是最纯粹的新闻,但却让我们看到最真实的事实。 喜欢柴静内心的迷茫与软弱,因为那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柴静;欣赏柴静的谦虚与坚持正义的的品格,因为这是在物欲横飞社会中如钻石一般的品质,更喜欢她带来的视觉,让我们明白钢筋水泥的生活外有着不同的世界;喜欢柴静在《看见》一书所写的这样一句话:“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在路上走得太远,会渐渐忘记当初在路上的初衷,而柴静用她的行为帮我们重新整理,而后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