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3
上士

- 积分
- 513
IP属地:湖北省恩施州
|
本帖最后由 林深数树 于 2013-2-4 09:43 编辑
入情入理回味悠长
——读讲古斋《替古人担忧》
恩施市舞阳中学 邱平
国庆长假期间,拜读讲古斋的《替古人担忧》,我开阔了眼界,获得了全新的阅读快感。
讲古斋的《替古人担忧》(花城出版社,2012.6),是一本随笔式的读书札记。作者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从纯学术的视角来看,讲古斋给学术界提供了新的观点。这些新的观点入情入理,回味悠长,启发我们去探索文本中还没有被人发现的有价值的东西。
大多数人谈论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人和事,重复教科书的内容,做权威人士的传声筒。更可笑的是,一些大学的教授写学术论文,也重复别人的观点,做文坛的搬运工。但是,讲古斋谈论《三国演义》中的人和事,却跳出了前人的窠臼,给文坛带来了宜人的春的气息。
例如,一般人从“青梅煮酒论英雄”中只读出了曹操的“试探”与刘备的韬光养晦。但是,讲古斋却联系当时的历史风云和具体情节,让我们知道“试探”的说法有点勉强,刘备则是担心“衣带诏”的天机泄露而丢了小命。同时,刘备巧借惊雷来掩护,显示了他出色的演技。讲古斋接着用几个令人信服的情节证明了“演技”之说。这里有:刘备站在皇榜前的那一声叹息: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时的那一哭;长板坡脱险后在众将士面前的那千古一摔;白帝城托孤时的“自立”之诱。
“诸葛亮北代的是与非”,历来众说纷纭。媒体上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诸葛亮以正义伐不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另一种观点认为,诸葛亮发动一次次北伐,劳民伤财,为蜀汉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讲古斋分析了魏、吴、蜀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现状,得出了自己的看法。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天下无变”、“荆州已失”的前提下进行一次次无望的北伐呢?
讲古斋认为,诸葛亮北伐首先是政治上的考虑。汉室正统的名义,是刘备建立蜀国的政治资本。刘备死后,诸葛亮只有高举北伐中原匡扶汉室的旗帜,汉室正统的名分才得以成立。同时,诸葛亮北伐是为了凝聚民心、稳定蜀中的局势。诸葛亮北伐除了政治上的考虑外,一个现实的目的是指向汉中和陇右。汉中和陇右对蜀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诸葛亮北伐,实现了他的最低目标:蜀汉政权在他任内得以保存,三国鼎立的政治局面得以确立。另外,诸葛亮十一年的北伐,换得了刘禅三十年的安稳日子。从特定的视角来看,诸葛亮的北伐是成功的。我们还应该看到:没有北伐,就没有名垂千古的《出师表》。
从《青梅煮酒论英雄》、《诸葛亮北代的是与非》两篇文章中,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讲古斋读书札记入情入理的魅力。
讲古斋谈论《三国演义》中的人和事的文章共有十一篇。作者对曹操、魏延、貂蝉、关羽等有关的人和事,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值得一读。在《三国演义》评论文章的百花园中,讲古斋的文章应该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讲古斋既是评说“三国”的行家里手,也是评说其他历史人物的内行。作者对刘邦、赵匡胤、袁崇焕和《论语》等等,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悟。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以史为镜可以校正我们前进的方向。讲古斋的《替古人担忧》,丰富了我平凡的岁月。
(约1217字)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