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造的柴埠溪,地设的柴埠溪,揭开面纱看看你……藏在深山人未识,只有那白云哟,深情的眷念你。”
1月28日,在去五峰的路上,车中反复播放着这首《五峰呼唤你》的歌曲,不断激起我们对五峰的向往。但我们这次不是专程去看柴埠溪,而是跟随宜昌市“百名专家进百村”的环保专家们一起去看五峰的“生态家园”建设。
绑着防滑链的汽车穿过皑皑白雪的凤凰山,当冬日的阳光洒进车窗,全车人发出一片惊叹,长乐坪镇白岩坪村在蓝天白云下展现在我们面前:白墙青瓦,一栋栋民居在寂静的雪地里分外抢眼,土家吊脚楼的翘檐栩栩欲飞,阡陌堆雪,村舍无尘,空气洁净得可以穿透历史的时空……正当全国大多数城市笼罩在一片雾霾之中时,五峰城乡何以如此湛蓝与清新,五峰县委书记、县“三万”活动领导小组组长陈华告诉我们,生态五峰呼之欲出,得益于五峰县委长期坚持的“生态立县”战略,得益于五峰在新一轮“三万”活动中坚持的“生态家园”建设理念,得益于“中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在五峰的全面实施。
生态乡村装点群山
掩映在群山之中的渔洋关镇王家坪村,就像安静地躺在大山母亲怀抱中的孩子。对于世世代代居住于此的村民来说,房前屋后的分户型“人工湿地”,村庄道路两旁的太阳能路灯,1000亩连片高效标准茶园、新修建的垃圾集并房,定期的垃圾收集和设施管护机制,彻底的改变了他们的生活面貌。
生活污水不出自家院子就被“人工湿地”净化达标,然后排到水渠中流向田间;太阳能路灯每当夜幕降临便徐徐亮起,茶园中的物理杀虫灯减少了农药的使用。低能低耗的生活、种养模式还给了王家坪村村民一片青山秀水。类似这样的生态乡村,就像一颗颗珍珠般洒落在五峰的群山之间。
在“生态家园”建设中,五峰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为切入点,紧紧围绕“出经验、出特色、出效果、出亮点”的要求,科学规划、统筹实施。
在“生态家园”建设中,五峰邀请环保专家把脉,以高标准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并在全国首创在大范围推广建设科技含量高的“人工湿地”,解决山区村民生活污水处理的难题。
如今,五峰乡村已建成饮用水源保护工程14处,建成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13套,日处理生活污水610吨,建成分户型“人工湿地”255套,户用沼气池1860口,建垃圾房62个,堆肥池62个,垃圾转运站1座,垃圾焚烧站1座,配置垃圾清运车14辆、垃圾箱52个、垃圾桶260个。如今五峰农村污水处理率达60.9%,垃圾无害化处理达57.1%,36个村庄按照“中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最高标准进行了投入治理。
在“生态家园”建设中,五峰全面推进325省道百里生态走廊建设,沿线白岩坪民族风情村、柴埠溪旅游小镇、腰牌村杨家坪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白庙村八坪片区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已见成效,白岩坪村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生态走廊沿途一栋栋房屋,一个个庭院,洒落在青山绿水之中,成为一路风景。
在“生态家园”建设中,五峰茶叶、蔬菜、生猪养殖等清洁种养模式大力推进,改变了农村传统的种养模式。物理杀虫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猪沼茶”等生态种养模式的推广,不仅减少了农药、化肥、畜禽养殖等农村面源污染,同时也减少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
今日五峰,质朴的土家人正在以生态科技改变山村的面貌,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让生态家园在群山环抱中美丽绽放。
生态产业领跑全国
站在渔洋关镇曹家坪村半山腰的茶园中,虽还是冬季,但满眼已尽是绿色,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清新的空气充满了整个身体,这浓重的绿色就像是茧囊,待春日的那一缕阳光,嫩绿的枝芽便破“茧”而出,满山的翠绿,良辰美景奈何天!
如今五峰茶园自高山至峡谷,浓缩了生态产业的倩影。
五峰矿石加工业曾经在整个五峰的工业企业中占据较大比重,为了“生态家园”的建设,五峰以“刮骨疗伤”的勇气关停了一批重污染矿产加工企业,对大型矿产加工企业实行治理搬迁,并配套工艺技术改造,以更好地保护全县生态。
五峰生态产业生自和谐自然,得天独厚。
全县因地制宜,在拥有81%全省第一森林覆盖率的基础上,着力五大基地建设,并以茶叶为主导产业,建成茶叶基地18.6万亩,人均优质茶园拥有量全国领先;同时发展烟叶基地4万亩、五倍子基地10万亩、高山蔬菜基地20万亩、魔芋基地10万亩。
一系列特色生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生态家园”建设的基础。县内重点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低碳工业,培育出一大批诸如采花茶业、赤诚生物、新桥蔬菜等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和湖北著名商标的生态环保企业。
而今,五峰的生态产业就像是一朵朵盛开的鲜花,花香早已飘出大山,飘香全国:
“采花毛尖”囊括“鄂茶第一品牌” 、“中国驰名商标”,与“西湖龙井”等名茶一起位列中国名优茶重点目录;五峰特产“五倍子”生产的单宁酸系列产品远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国第三家和唯一一家县级“国家非木质林产品生物产业基地”落户五峰工业园区;五峰高山蔬菜被指定为世博会特供蔬菜,摆上了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餐桌。
智慧的土家人正将“靠山吃山”的生态产业做大做强,为“生态家园”的建设增光添“财”。
生态文化根植民心
“这条索道是目前世界上坡度最大的索道之一。” 在五峰著名的柴埠溪景区,五峰县委常委、纪委书记柯志强自豪地向我们介绍。仰头观望这条刚刚建成的索道,不由的一声赞叹。
但是正如其它著名景区面临的问题一样,庞大的游客量带来的环保压力如何解决?
“我们为这里的两个五星级的公厕修建了两个大型的‘人工湿地’,现在的柴埠溪做到了全面达标排放。”感受到我们的疑虑,柯志强继续向我们介绍,“如今,‘人工湿地’和天然湿地遍布五峰。”话语中,折射出五峰人对自然的尊重,对大自然恩赐的感恩。
在跟随环保专家们踏雪进山采访的三天中,我们深深感受到根植于民的生态文化,早已融入了五峰人的骨子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使五峰的自然生态保持的如此完好。
而今五峰借助“三万”活动,通过送文化下乡、送戏下乡、文化墙、公开栏等多种形式在全县范围内广为宣传,通过多种形式、渠道,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提高全民生态文化素养。
五峰的各级领导干部驻村来了,五峰的广大村民动起来了。支部扩大会、群众代表会、屋场会,领导带头行动,村民积极参与,用实际行动践行“三万”精神,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在沟渠、垃圾的每一次清理中得到升华。
垃圾入池、粪便制沼气,污水通过“人工湿地”处理,新“三万”使五峰人的生活更加舒适,正在实现着科技与生态的完美结合。
“打溜子”、“南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土家人的日常生活,又在土家人的每一次婚嫁、寿诞、年节喜庆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五峰的每一缕茶香都好像在向我们诉说着古老国度渊源的历史,每一次茶盏碰合之音,犹如清脆的驼铃声向我们诉说着古老的“茶马古道”。
湖北首家茶博馆在采花茶业科技园建成开放,配套建成青岗岭万亩生态有机茶园,初步形成了以采花茶业科技园为主体的“山、水、园、馆”四位一体的茶文化体验旅游区;“压脊翘檐、灰墙红窗、门檐廊柱”为特色的土家民居,“抬格子”、“十碗八扣”、“年猪饭”“炕洋芋”为主打的土家特色饮食……根植于民的生态文化为土家人传承了精神、创造了财富。
今日五峰拥有柴埠溪大峡谷、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特色鲜明的旅游景区,白溢古寨“暑天冰穴”、白鹿石林等神奇多样的地质景观,“珍稀动植物基因库”、“中国鸽子花的故乡”、“华南虎放归自然”项目首选地无不为五峰驰誉丹青而泼墨着色。
“陆渔(陆城至渔洋关)”一级公路的开通已经将宜昌至五峰的时间距离缩短为2小时,而随着“宜张高速(宜昌至张家界)”、“宜来高速(宜昌至来凤)”的建设,未来每年将有超过100万人前来五峰。
“生态家园”捧出的秀美五峰呼唤着远方朋友,使世界关注五峰,也使五峰融入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