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覃太祥 于 2013-2-15 21:57 编辑
追念杨志广老师
一小时前,我又修改了一遍反复修改了多遍的小说《重逢》在决定发给哪家刊物时,我犯愁了。在未使用电脑写作前,由于我是农民,忙碌于生计之余写点东西,目的是为了挣稿费补贴家用。稿件质量要求高的刊物是不敢投的,怕挣不了稿费不说,还到贴邮资。何况我深深地记着《中国作家》杂志社编辑部主任杨志广老师给我的建议:初学写作,别老想着一步登天,只往大刊上投,其实小报刊发多了,名气也就大了,写得多了,创作水平也就提高了,有了较高的创作水平后再往大刊物投也不迟。你过几年后把你认为写得是最好的作品寄给我,我一定给你在《中国作家》发出来。
想起杨老师这句话,又想起杨志广老师已经是《中国作家》副主编了,就决定将《重逢》发到《中国作家》
在百度上一搜《中国作家》先是发现副主编中没了杨志广老师的名字,再搜杨老师的名字,从百度百科的词条中得到的结果是: 杨志广 (1956~2009)笔名伊水。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南宫人。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1976年赴北京大兴县乡村插队务农,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编辑,《中国作家》杂志编辑、副主任、主任,副主编。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9年去世。 看着最后的几个文字,我的大脑刹那间成了一片空白,照片我很熟悉,是杨老师的,前面的记录也是真实的,我读到过杨老师的简介,后面的几个字我希冀不是真的。回过神来,我立即到中国作家网上搜索,又搜到几条悼念杨老师的文章和一条公布杨老师确实去世了的消息。 眼前的显示屏成了一块模糊的画面,大脑中全是杨志广老师的身影…… 我和杨志广老师相识于1991年夏天,那年,《中国作家》在利川举办笔会,我是到会的唯一一个年轻的作者,也是唯一一个农民作者,同时还是利川最早在省外公开发行的纯文学刊物上发表小说的作者。作为《中国作家》负责发小说稿的编辑部主任杨志广老师对我很关照,除了认真点评了我的习作外,还主动送了一张名片给我。这可是我第一次收到别人送给我的名片啊! 杨老师说:你虽然没上过高等教育,基础差一点,但你年轻,只要努力,会写出好作品的。 到佛保山采风时,我们在水库管养处吃中饭,杨老师拉我和《鄂西报》记者覃贞陪他喝酒。杨老师问:你们土家人在饮食方面有什么习俗? 我说:土家人生存环境恶劣,土家男人承载的生活压力大,但土家男人豪爽,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而且对人真诚,陪客人喝酒时,谁没把客人喝醉,就认为没把客人陪好,这个男人就要被同伴看不起,认为这个男人小器。 杨老师说:你们这酒不叫酒,是水,有机会到了北京我请客,喝二锅头,那才过瘾。 同年中秋,我去了北京一家内刊《未来作家》当编辑,安顿下来后,我第一个想做的事就是去拜望刚认识才几个月的《中国作家》的几位老师。那时,《中国作家》杂志社还在文化部大院内,是座铁架小楼房,条件不是很好。使我没想到的是,除了杨志广老师外,作协所有到利川来主持笔会的老师都在,冯老(冯牧)贺老(贺新创)还有萧立军老师,方文老师,王逸馥老师……。我进会客室时,只有冯老和贺老在,冯老见到我后,高兴地站起来握手,让坐,并喊道:来贵客了,你们都出来。 杨志广老师一见就说:这么快就想喝北京二锅头了?行!今天就请你。 快吃饭时,同样是在笔会上认识的,时任《今古传奇》编辑部主任的傅广典老师也去了,因此这次在文化部大餐厅里的一餐中饭吃得非常有意义。后来,我便成了《中国作家》的常客,当时,我的主功方向是小说,便经常去找杨志广老师讨教,与萧立军老师,王逸馥老师和方文老师接触就少一点了,后来,王逸馥老师主编《中国作家》副刊后,我们才接触又多了起来,王老师还发了我一篇散文和一篇小说。 我在《未来作家》当编辑时,有幸入鲁迅文学院创作讲习班读了半年书,除了学了不少创作理论知识外,更让我兴喜的是,我的创作指导老师就是常振家和杨志广老师。 因了杨志广老师的热情,我每写好一篇习作就给他,目的是企求他能帮我在《中国作家》发篇作品。杨志广老师也知道我的意图,和我认真地谈了几个小时:你现在才是一个有点基础的习作者,一时半会儿还达不到在《中国作家》这样的刊物发表作品的条件,同时,你也别老想着一步登天,往大刊上投,小报刊发多了,名气也就大了,写得多了,创作水平也就提高了,有了较高的创作水平后再往大刊物投也不迟。你过几年后把你认为写得是最好的作品寄给我,我一定给你在《中国作家》发出来。 谁知,斯言犹存,人却不在了。 后来随着儿女的渐渐长大,我的负担越来越重了,回到家后,写作的目的就是挣点油盐钱,也不敢将作品往大刊物上投了。出去打工后,每天上十多小时的班,又没时间创作了。2009年秋天,我买了一本《中国作家》杂志,才得知杨志广老师已经是副主编了。我很高兴,决定抽时间学习电脑,以便在电脑上反复修改作品,企盼自己最好的小说让杨志广老师在中国最高层面的刊物《中国作家》发表。没想到,这却成了我的一个梦想了。 记得第一次在文化部餐厅吃饭时,冯老问我住在什么地方,我说:八宝山。当时满堂大笑,连冯老,贺老都笑了。杨志广老师还说:你这么年轻,别急着去八宝山,我们还等着编发你的作品呢! 没想到杨老师这么不守诺言,忘却了向我许下的:“把你认为写得是最好的作品寄给我,我一定给你在《中国作家》发出来”诺言,早早地升天去了,怎不叫我哀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