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2391|回复: 10

腊月二十八日记·返乡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80

882

主题

6754

帖子

6756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756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3-2-19 11: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涂家老大 于 2013-2-19 11:07 编辑

                             腊月二十八日记·返乡
                                               ◎涂 阳 文
            昨天下起了小雪,路上结了冰,单位一直忙到腊月二十七,按照上级要求,二十八还是要上班的。二十八自己放了自己的假,今年没有三十,离团年只有一天时间了,我决定回一趟老屋——通海口镇柳李村。今年领导在大会上说了,要过一个节俭文明的春节:年关物质没有;年饭没有;奖金也没有。一切都没有,什么都没有。提前发一、二月份的工资,就是大家过年的节费。哈哈,两个字:穷年。我的幸福指数:0,一颗星都没有。
           七点半,在仙监公路上拦了班车。上车,人很多,没有了座位,回家心切,站回去。路上结了冰,司机谨小慎微,车开得很慢。一路上,北风呼啸,大雪狂舞,路上的雪被风刮起,形成一道道雪浪。公路两旁的田地里,白茫茫一片,顽强的冬小麦和油菜,从白雪中探出绿绿的头来。路上车祸很多,但都是一些小擦碰,只看到一辆大车翻在路边的沟里。公汽司机说,这种路上行车,是不能踩刹车的,最好是保持一定的车距,慢速行驶。平时一个小时的路程,今天走了两个小时才到家乡的集镇上。
           集镇上很是热闹,采购年货的人们拿着大包小包,我想这些人一定是打工才回家的,他们要忙年!
          从集镇上到村里,有四公里,平时回家,借个自行车或者电动车回去,很是方便,时间也就十多分钟。今天风雪很大,骑车是不行了。那就叫个车回家吧!集镇上有很多跑客运的小车和面包车,人家开口40元。40元?平时10元、15元都跑,一下子涨了这么多,想了想,还是坐公交车回去吧。40元,对赚了钱的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我这个工薪阶层来说,去一趟40元,回来又40元,不敢坐了。还是坐公交车回家吧。
         村里通了公交车,这事我还得说说。我们村,离附近的集镇,有上七、下八之说。就是我们村里的人赶集,往上走,到潘场小集镇,是七里路;往下走,到通海口集镇是八里路。2012年,有人就用公交汽车把两个地方连接起来了,开起往返“潘场——通海口”的公交车。两辆车对开,每半小时一趟,极大地方便了附近村里的人出行,特别是那些留守在家里的老人和孩子。老人赶个集,坐车,几分钟,来去就几块钱;孩子们上学,搭个车也方便,再也不用老人接送了。公交汽车开通,真好。其实公交车能开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村子的路修好了。这路是在新的村支部2012年上任后,做的第一件实事。村里的路全部修成了水泥路。
         说起路,还真有点故事。我们村自恢复高考后,考了几百人到外地工作。十多年前,一位在外工作的领导回家探亲,看到村里的土路,大坑小凹,对当时的支书说,把村里的路修修吧,我来想办法。他回去以后,通过上级交通部门拨款,把村里的路修成了油渣路。但地下水位高,时间一长,路面破损十分严重。前几年,国家通村公路政策下来时,我们村里的路还好,镇上也就没有申报,没有挤进政策的笼子。这样一来,曾经最好的乡村公路,变成了最差的乱路。2012年,新上任的村支部一班人,通过找上级领导、找在外工作的老乡、找农民集资一点,花了70多万元,把村里、组里所有大路、小路全部硬化了,变成了水泥路。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5快钱,回到家,比平时多一块,能接受。
         其实老家并没有几个至亲的人了,只有父母的坟墓还在那片土地上,他们还在默默守候着风雨飘摇了40多年的老屋。
          父亲是1977年走的,走时既病且穷且苦。农村所有的苦他都吃过:开河挑堤、抗洪抢险、围湖造田、挖泥踩藕……他们那个时代所有的苦活、累活、脏活都没有冒过。他又是一个太实在的人,什么事都太认真,从不会偷奸耍滑,他的病就是在沙湖挑堤时落下的,听村里人说,在那里挑堤,活路又累,生活又差,父亲每天都和年轻小伙子比起赛来干活,结果累得吐了血……。那时缺医少药,村里好多人后来对我们弟兄说,要是改革开放早两年,你们父亲就不会死。那年月真苦,我记得父亲病时,为了买几支链霉素,不知道找了好多人,都没有买到。父亲走时才51岁。——一个一生都没有享过一天福的人。他的骨灰就安葬在我们老屋门前,每年春节、清明,我们都要去看看他。对父亲其实我没有什么印象了。他走时,我才13岁。
         母亲是2006年走的。虽然已经走了六年,但她仿佛一直就在我们身边。有时好像她就在老屋住着,等着我们回家。父亲走后,我们全靠母亲一人支撑着,面对方方面面的压力,母亲坚决不让我们辍学。是母亲的坚强和伟大,才有了我们今天。虽然我们没有什么成就,但能够走出老屋、走出那个村庄,且让村里人多少有些刮目相看,想想都离不开母亲一言一行的言传身教。
            母亲安葬在组里统一划出来的一块墓地了。那里安葬着很多她的同龄人。
           冒着风雪,我来到墓地,雪在狂舞,风在狂刮,脸在风雪中,像被刀子一样在割。我以为在这荒郊野外不会碰到一个人。刚走到田头,就碰到了小时候的一个同学,他穿一身雨衣,搬一把铁锹,拿一个鱼篓。经过寒暄,他说,今天去弄点新鲜鱼,准备明天吃蒸鱼。风雪天,怎么弄?我好奇。他说鱼池有两口,一个小池子正在抽水,现在去,就是捡鱼。腊鱼没有新鲜鱼好吃,自己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好点。反正没事,比我们小时候去“捡湖脚”强得多。
“捡湖脚”,是过去我们村里一个很传统的活路。那时是大集体,村里有很多土坑,土坑很深,平时养点鱼。快过年了,村里将土坑里的水抽干,把鱼捞起来,然后按人头分到各家各户。大鱼捞完了,还有小鱼小虾,村里懒得管,我们一班孩子就不顾一切跳下水,开始捡那些小鱼小虾,俗称“捡湖脚”。要是机会好的话,也能捡上条把漏掉的大鱼,甚至老龟、甲鱼。
            告别同学,找到母亲的墓碑。焚香、烧纸、作揖、放鞭。
           蜡烛是点不了了,风大雪大,即使点上,也不过一两秒钟的时间,我把蜡烛放到了母亲墓前。
             做完这一切,心里觉得好安稳。
             ( 阳文—2013—2—18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7

95

主题

2749

帖子

5169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5169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3-2-19 12: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返乡的路程还是蛮曲折,新的支部班子对乡村道路的修缮是明智的,赞。
拜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67

460

主题

7113

帖子

8960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960

IP属地:湖北省孝感市

发表于 湖北省孝感市 2013-2-19 13: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的纪实强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河南
精华
92

219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7250

IP属地:河南省郑州市

发表于 河南省郑州市 2013-2-19 17:4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品读学习!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8

48

主题

1419

帖子

2542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2542

IP属地:湖北省孝感市

发表于 湖北省孝感市 2013-2-19 23: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漫长的回家路,心在故乡安稳。
春天来了,走向明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8

334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13442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3-2-20 08:5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坚持记日记真是一个好习惯,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80

882

主题

6754

帖子

6756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756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3-2-24 09: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月初二。访友

早上起来,看天气很好。决定回老家——柳李村去。

骑着车,先在集镇上转一圈。嘿嘿,街上不仅很多卖副食品的商店开了门,而且还有早点铺子开了门。过去老人们讲,叫花子都有三天年,意思好像是说开年头三天,是什么事都不做的。哪怕是扫地集起来的灰,都要留在家里,等过了初五才往外面倒。现在的“年”,对有些人来说,可能一天都没有。不是吗,年初一的晚上我们打牌结束时是晚上11.30钟,在街上走时,通海口桥两头,还热闹非凡。卖烧烤的、卖小炒的、卖热饮的,凡是平时夜市上有的,正月初一晚上都有。卖得人多,吃的人也多。桥的两头,灯火通明,人声鼎沸。不过,我仔细看了一下,夜市上都是些年轻人。也许是他们平时都在外打拼,难得在一起,过年了,利用这个时机,在一起聚一聚。于是,过去那些礼节就不用讲了。哪怕是家里有现成的菜和酒,也要跑到夜市上热闹一番。也许是年轻人爱热闹,家里没有夜市上喝酒说笑的气氛吧。正像很多家里有电脑,但还是有很多年轻人爱往网吧里跑一样。

回到柳李,在老表家过早。去年他母亲去世了,我到他家放了架鞭,给故去的舅母敬了香、作了揖,老表非要留我过早不可,他还找来了与我同在一个单位的他的姐夫,我们一起喝酒。老表十分热情,拿出一瓶白云边15年陈酿,我玩笑说,老表养鱼都喝15年了,“小康了”。老表笑笑说,是小孩在外打工,回家时带回来的。“撇壶了!”我说。这是我们这里的土话,就是把别人好的东西分走了一部分。

过罢早,骑着车,在村里转悠。虽然时间快9点了,但却并没有碰到什么人,只是偶尔遇到一两个老人,很多人家的大门,要么虚掩着、要么还没有打开。这不禁让我想起过去,特别是农村改革开放头几年,过年,村子里真热闹,农民好像刚解放一样,做什么事热情都那么高。那时8点一过,村子里早就闹翻了天。首先是舞龙的,他们起得很早,在出发到外村舞龙时,先要在本地走一遍。他们边走,锣鼓家什就不停敲打,家家户户鞭声不断。因为正月初一已经在自己的地盘闹了一天,第二天就到邻近村子送恭贺,所以龙出发前,只是走,不用舞了。舞龙又是一个集体活,一个舞龙队有二、三十个人。舞龙的人、看热闹的人、放鞭的人一下子就把村子闹活了。其次是彩船。那时彩船除了有站船的、撑船的和艄公三个人外,还有一个“六和班”跟着。所谓“六和班”,也叫家艺班,同时也叫响器班。就是打鼓的、打大锣的、打镲的和打钩锣的,还有两个吹唢呐的共六个人。他们出发前,也是要在村里把锣鼓家什打的震天响。再就是舞狮的,他们人要少些,但他们出发前,动静也不小。主要是听到他们很猛烈的鼓声。本村的龙、狮、彩船出发了,外面的就进来了。从早到晚,你方舞罢,我登场。有时甚至有两条龙同时进村,他们便一个从东头开始,一个从西头开始,如果在某户人家门前舞到会合,那就更热闹了。两条龙就在门前禾场上舞起来,就是唱对台戏,比真功夫。那就花样百出了。大摆尾、穿花、龙绞水,所有的看家本事表现的淋漓尽致。看的人大饱眼福。

彩船来了,人们主要是听站船的唱和看艄公的滑稽表演。站船的一般的是看到什么唱什么,不仅声音要好,而且反应要快。彩船是一人唱,全部人跟着和,彩船的唱腔都一个腔调,有些花鼓戏的味。有的站船的,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字正腔圆,往往会获得乡亲们不停的掌声。有嗓音不行的,唱词老调,一成不变的,乡亲就开始瘪嘴。艄公是个力气活,他要随着彩船的划动,在船尾不停的跑动。站船的是圆心,那么艄公就是圆弧了。他不仅要跟着船尾跑,而且还要做出各种滑稽动作把围观的乡亲们逗乐,没有几刷子,是不敢当艄公的。艄公一般是左手护着船尾,右手拿个破扇,腰要略微弯着,脸上要不断变化各种表情,不然,乡亲们就会说,这个艄公演的不活。站船的、划船的和艄公都是彩妆,所以人们看彩船也就像看戏一样,看到精彩处都会笑声不断。


年初二,村里这么寂静,是我没有想到的。

逛到本家大哥家,他正满头大汗的在收拾屋子。我感到吃惊。今天你这是在搞么事?过年都没有休息哈。他苦笑了一下,说,正月初六不是要嫁孙姑娘吗,(孙姑娘就是他孩子的孩子)。他们都在通海口街上住,年前都没有回来,屋子没有收拾,今天我把屋收拾哈,初六就到这里安置客。你应该把他们叫回来,让他们来收捡的。我有些看不过去,对大哥说。大哥说,你看,现在都搬到街上去了,街上热闹,哪个愿意回来,我反正今天没事,帮他们做一做。

我们堂兄弟共9个,除一个过世外,只有大哥一个还在老家,其他的要么住在外地,要么搬到了集镇上,小一辈更不要说了。平时我回家,大哥常常跟我说,弟兄们都进城了,留下老哥子我一个人在乡里,你们要常回来看哈,别人就不会欺负我们这一家人了,他说的我们这一家应该是我们这个房头的吧。现在农村宗族房头闹的有些厉害,我们姓在村里算是大姓,但现在都在外面,有些事是远水解不了近火,大哥这话有些听头。其实大哥在我们兄弟中,是最聪明的一个,只是碰到现在好政策,年纪大了。说他聪明,这一点也不假。农业学大寨时,村里的第一台拖拉机就是他开回来的。搞农业机械化时,第一个机滚船是他开下田。八十年代,兴村办企业,他把村里的加工厂搞得红红火火,后来村支部又让他办起了方圆几十里唯一的村办石灰厂。他也是我们村在1984年第一个建起楼房的。大哥年初二一个人收拾屋子,孩子们不回来,我想是不是在大嫂去世后,大哥续弦这件事和孩子们的矛盾还没有化解呢?年前没有收拾屋子,因为大哥现在就住在女方家里,女方家还有小孩没有成人,这些矛盾应该是有的。

转到表哥家,表哥表嫂正在与两个儿子在激烈辩论着什么,我的到来,似乎给了表嫂某些力量,她说,小幺叔来了正好,跟他们说说。说么事?原来,表嫂正在给两个儿子 “上课”,这两个,一个是嫡亲侄儿,因为他父母都过世了,就一直跟着叔叔婶娘,另一个是他们的小儿子。哥嫂要他们两个今年无论如何都生个二胎。表嫂说,只要你们生,不要你们管,交给我,负责把小孩养大。两个小家伙就是不同意。其实按政策,他们都可以生二胎的,因为他们两个头胎都是女孩,老大的孩子读初中了,小儿子的孩子上小学了。几年来,为生小孩的事,家里不知道扯了多少皮,两个就是不就范。我和了稀泥,对表哥表嫂说,现在他们在外面跑,看的多,见得广,还是听他们的意见吧。

现在年在变,一切都在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80

882

主题

6754

帖子

6756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756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3-2-24 09:3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月初一·拜年

     

早上起来,已经是八点多钟了。昨天看春节联欢晚会看得太晚,所以比平时起来的要晚。刚起来,同事就打来电话,说他开车,和我们一起回去,但要迟一点走。同事的车可以坐八、九个人,车上不拥挤。

10点钟我们准时从仙桃出发。路上的车还真多,几乎和平时没有什么两样,车是一辆接着一辆在路上奔驰。

年前的雪化了,太阳也露出了脸。走到张沟就开始堵车,但堵得时间不长。但到了郭河,车就走不动了,一堵就是一个多小时。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过年。那时初一是不出远门的。

     按照传统的习俗,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初三拜亲友。所以那时候年初一大家主要是在村里转悠。一个湾子里几乎都是亲戚,有直接亲戚,有间接亲戚,大家都是互相走动拜年,先亲后疏,把整个村子都跑一遍。那时候小孩子给长辈拜年是没有压岁钱的,因为那时农村都很穷。农民在集体劳动一年,年底如果有个几十元的收入,那就可以算是大款了。拜年时,小孩子们得到的奖赏一般是几个“京果”和 “麻花”。

年初一,其实是我们小孩子最快乐的时光。村里同龄的小孩多且男孩子多。我们最大的兴趣就是“抢鞭”。因为穷,小孩子都没有钱去买鞭,于是大家在年初一都很早就起来,结伴去抢鞭。一般在两三点钟就起来,三五成群,并且有不同的班子,只要听到哪里有鞭响,大家就纷纷从不同的方向迅速跑去,等别人把鞭放到一半时,我们就蜂拥而上,有的用脚踩,有的用木棍打,当燃放的鞭炮熄火后,大家就就开始抢了。这时,放鞭的东道主一般是不会说什么的,他们看着抢鞭的小孩,只是站在旁边笑一笑。在没有人放鞭的时候,我们就在村里挨家挨户走,看到谁家门口有鞭屑就在鞭屑里寻找没有炸过的鞭。往往一个早晨,我们的收获颇丰,每个小孩荷包里都装得鼓鼓的,等吃过早饭,大家就拿出战利品,集中到某户人家门前开始放鞭。大家一手拿根点燃的香,一手从荷包了摸出一个鞭,点上鞭引,眼看着就要炸了,往空中一抛,鞭就在空中爆响。机会好的时候,会抢到一两个大的炮竹。放炮竹时,我们也玩出很多花样。把炮竹身子埋在土里,点燃鞭引后,嘭的一声,土花四溅;有时把炮竹点燃后,我们给他盖上一个洋瓷碗,嘭的一声过后,瓷碗飞上天空。我们就欢呼雀跃。抢鞭,有时候风险也很大,记得有一年,我抢到小半架鞭,谁知道火还没有熄,在我手里炸开了,炸得手去了一层皮。

        那时过年,好像下雪的时间比较多,不知道是1973年,还是1972年,雪下到地上有半米多深,门前通洲河结了很厚的冰,我们听大人们说过,下雪天好赶兔子。于是我们几个小家伙就跑到门前田地里疯跑,说是寻找野兔。兔子没有寻到,就到洲河里滑冰,洲河的冰结得厚厚的,我们在上面跳,在上面跑。从家门前一直滑到我们学校门前,大约有2公里。

过去过年有很多的年味。以后慢慢说。

        平时一个小时的路程,因为堵车,花了将近两小时,不过到达通海口时正好是中午12点。因为年前岳父去世,今年算热清香,所以年初一是一定要去烧清香的。说起烧清香,其实在仙桃这个地方,风俗还是有很多不同。在仙桃城区,烧清香,好像一般都是在腊月三十下午,亲朋好友带上几根粗大的高香、菊花篮、鞭炮,到亡者遗像前磕头,放鞭、摆花。这些仪式做完后就结束了。但在我们西南片,烧清香都是在年初一,磕头,放鞭、摆花过后,客人一定要留下来过早的,过早主要是吃九个碟子的卤菜。至亲的人,就留下来打牌,晚上还要按照请客的标准招待客人。

       与我们同时到达的还有武汉来的几个亲戚,特别是来了两个90后的小青年,他们是第一次到乡镇来,更不要说到农村去了。一起过早,舅兄把九个碟子的卤菜端上桌,有荤卤:牛肉、顺风(就是猪耳朵)、蹄膀(猪腿子)、猪肚和猪肠、鸡子;素卤有:千张、豆腐、海带、藕。热菜是炒菜薹和藕丝;主食是糖水糍粑。舅兄家的卤菜卤得真有特色,金黄、香脆、咸淡适中。武汉两个小伙子与我们一起喝酒,一起吃卤菜,吃得他们是赞不绝口。酒喝过后,便是吃面条。面条吃到一半,按照我们乡里风俗,便是往面汤里加炒米。加的炒米一定要是糯炒米。武汉两小伙子刚开始还不明白怎么回事,当他们吃了面汤加炒米后,不禁发出感慨,这么好的美食就这么简单啊。后来又用寡面汤吃了一碗炒米。

过完早,便号起来打牌。其实亲戚们在一起打牌,虽然是杀家麻雀,但也是不好安排的。现在过年,就是走亲戚、打牌、喝酒。



                   (作者为博主胞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80

882

主题

6754

帖子

6756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756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3-2-24 09:40:1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腊月二十九·团年



       今天最重要的任务是两件事:一是家里做清洁,二是做团年饭。我们家里分了工,我负责打扫“扬尘”,老婆负责做饭。儿子还在上班,他要到中午12点下班。
      所谓扬尘就是房子上上下下角落灰尘和蜘蛛网。要打扫这些很简单,买把新扫帚,上上下下掸一掸,不见灰尘就行了。过去一般是在腊月24扫扬尘,现在国家规定了法定休息日,24就不现实了。掸完扬尘,挂灯笼,贴对联。因为天气很冷,玻璃就不擦了。我的工作很快就做完了。
       做年饭,老婆就犯难了。做多少菜,做多少饭,她拿不准。三口之家,儿子谈了女朋友,回不回来吃饭,也说不准,正月初一我们就要到通海口去,因为岳丈年前过世了,热清香必须是在初一去。我忙乎完了,儿子打电话回家,说到女朋友家去团年。老婆开始有怨言了,儿子今天不回来吃饭,我们两人随便做点吃的算了。那怎么行,必要的形式今天还是要做的,我们吃,事小,祖宗们今天都要回家吃饭的,不做几个菜是不行的,我总觉得平时马虎点可以,团年饭还是要认真做的。
         我记得母亲在时,过年时,常常对我们说:年饱年饱,过了三十,初一、初二、初三是不做饭的,要吃,就吃年三十没有吃完的剩菜。其实,到了初一、二、三,主要还是以吃卤菜为主。因为年三十年夜饭吃完过后,我们那里家家户户都是要卤点菜的。正月初一来了客人,就把卤菜一切,九个碟子,有荤有素,然后炒两个热菜,一般热菜就是菜薹和炒藕丝,客人象征性地喝点酒,因为他们还要到另外家里去拜年的,然后下点面条吃。
      请祖宗回家吃团年饭,是我们村的传统,也有很慎重仪式,鲁迅先生的《祝福》写了的,但我们村没有他们那时那么多的礼节。父亲在时,我依稀记得,每年吃团年饭之前先要掩上大门,然后父亲在神龛前焚香、烧纸钱、点蜡烛,这些仪式过后,便是放鞭炮,饭菜上桌了,要给每个座位上的酒杯里斟上酒。我们吃团年饭前,先要叫祖,所谓“叫祖”,就是一家人站在桌子旁边,父亲说,祖宗们,你们来吃饭。父亲便站在大门前,对着上席作三个揖。约过三两分钟,父亲便说,你们可以吃饭了。那时我们弟兄都在家,过年还算热闹的。我记得那时村里还没有电视机,过年,我们以听收音机为主。有一年过年,湖北广播电台搞春节有奖猜谜活动,我们弟兄几个凭着一点兴趣和爱好,广播上念题目,我们在下面记,最后把答案寄了去,大哥居然得了一等奖,全省一等奖只有5个人,奖品是一块手表。
       正准备开始做饭,小叔子打来电话,说,你们一家人来我们这里团年。其实很早前,叔子就说过这事,这几年我们也一直在他们家里团年。儿子每年在那里都得过老爹的压岁钱。听叔子说要我们去吃饭,老婆高兴地说,我们不做饭了。
      叔子不是亲叔子,但按族谱是一家人。他老屋与我老屋只隔几家,一个村子。小时候,特别是寒暑假,他常常在我们家与我们打草连铺,有一年腊月三十,他不肯回家,是他母亲强行把他拉回去的,哪有三十不回屋的睡的,这是他母亲拉他走时留下的话。后来我们一起在一个乡镇工作,现在又在一个地方工作。不过,小叔子现在是一个单位的领导,大家说的一把手,但我们的往来亲热照旧。
      过年,讲究热闹。团年也要热闹。其实我想,团年,也应该叫“谈年”。在饭桌上,一家人,谈谈过去一年工作、学习、生活等情况,平时大家都很忙,难得闲下来。同时,也是一家人展望未来、探讨未来的好时机,因为没有外人,想说什么,可以大胆放心说什么。有读书的,谈谈来年进一步努力的目标;做生意的,交流一下得失。做官的,跟家人谈谈工作中的困惑,其实是个再好不过的交流时机。
         在小叔子家团年,很热闹,读书的孩子们讲外面的世界,我们讲村里过去的故事。酒喝的多了,说得也很高兴。      

        在小叔子家吃完饭,回家,看电视。5点多钟,儿子回来了,他酒喝的有点过了,煮甜汤他喝,我们的团年饭也照样做了,不过,减了几个菜,也叫了祖。

                      (作者为博主胞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80

882

主题

6754

帖子

6756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756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3-2-24 12: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月初三.幸福
       原打算今天在舅兄家过个早就回仙桃的,但姨夫,也就是大家平时所说的“杠子”,他不让走。他说今天无论如何都得到他家里玩一天。昨天在老屋晃了一天,晚上从老屋回到集镇上,去找在集镇上住的几个弟兄,但他们都出去玩去了,年初五大哥嫁孙姑娘,我们都是要见面的,不找了。回到舅兄家就开始打麻将。由于喝了酒,打的是醉牌,流行的说法是“酒醒钱干”,好在是玩的小,5元一铳。玩到半夜,输了点钱,人很困,无心恋战,就睡觉去了。
          年初三一大早,“杠子”就过来了,要我们一起去过早。说实话,吵“杠子”,我心里还安。不是为别的,主要是杠子这些年,家里“闹”的风生水起,按照农村说法,闹得很好。闹得好,我不是抬举他,而是实实在在的好。首先是他在集镇上有很漂亮的房子,且不是一处。其次是他有很好的厂子。这些年他就是靠他的厂,每年为他创造出不菲的财富。他闹的好,还不仅仅在这些,他有3个小孩,大女儿出嫁外地后,有一回大女儿接他们全家去玩,他回来后,二话不说,就用车把女儿女婿从几百公里之外全部接了回来,并且对他们说,从今天起,你们就在我身边生活。“那是什么地方,一个字:穷”。这事当时在家里引起轩然大波,不仅外人不好理解,就是连他自己家里的好多人都不理解。古语不是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吗?女儿嫁了就是婆家的人了,娘家是养不亲的。但他执意接回了女儿女婿。其实大女儿并不是他亲生女儿,而是别人丢在他家门口的。大女儿被丢在他家门前时还不到两月,是他们夫妻俩费尽心血,慢慢把这个女儿抚养成人。小学、中学、大学且成家立业。只是大女儿大学毕业后,找了一个农村打工的小青年女婿,且家是在一个很远很穷的偏远地方。我现在敢说这话,因为这事都已经说穿了,大女儿是在出嫁那天见到了她的突然出现的亲生父母,她父母后来也来接过,但她不愿回去,现在就当亲戚在走动。大女儿、女婿回来后,“杠子”把他自己居住的临街面上的三间三层楼房给他们。楼下门面出租,女儿女婿楼上居住。并在当地给他们找了工作,现在有了外孙,也是姨姐在接送上学。
        杠子自己另起炉灶,做了新房。面对别人的不理解,杠子说,孩子是我养大的,现在不要说亲生不亲生,过去我对她么样,现在我要对她比过去更好,因为现在我还有女婿在身边。女儿、女婿在身边,你们说我不幸福吗?他把大女儿女婿接回来,我看是高明之举。因为后来小女儿大学毕业后,在武汉找了朋友成了家,儿子也在外地读书,今后回来可能性很小。现在大女儿、女婿、外孙一家子在身边,他享受的是天伦之乐。
       杠子不仅是个“企业家”,而且还是个“美食家”和“外交家”。做企业是他本行,做美食是他的爱好,搞外交是他做企业的需要。
      过早,他家的卤菜品种很丰富,他说这都是他自己动手卤的,他会做菜,在我们几个姨夫中是出了名的,他不仅会做家常菜,而且还会替别人整酒席,不过现在他很忙,整酒席的事再也没有做了。荤卤有:除猪头肉、提花、膀腿、顺风等外,还有狗肉、野鸭、野鸡、鸭五件(鸭脚、鸭翅、鸭脖、鸭肝、鸭肠)、野雀仔、牛肉等。素卤有:千张、豆腐、藕、海带。端上桌的卤菜没有居于九个碟子,而是满满的一大桌子。为了喝酒有气氛,他又找来几个邻居。这几个邻居其实我都认识,有的还是我过去的同事,有的是过去下属单位的头。有一个是附近村里的支部书记,他进集镇做了房子,与杠子是邻居。我在该村所在的那个办事处工作时,该书记那时是分管计划生育副书记。人非常熟,话题自然就很多。酒喝得很融洽,喝得很高兴。用杠子的话说,什么是最好的下酒菜?其实并不是菜,是“话”,喝酒不在乎菜的多少,而是在乎酒桌上的人话投不投机, 边说话边喝酒,话一投机,酒就好喝了。他这话还真不假。转眼间的功夫,我们就喝了两瓶酒。村支书高兴,说,我还敬老领导一点,他又开了一瓶,拿起来就给我又倒了一杯。从9点钟喝到11点多钟。
        喝完酒,晕晕乎乎的,大家又捡开桌子,开始打麻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