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85
版主
浪子、樵夫、不化缘的。 ... ...
   
- 积分
- 22726

IP属地:湖北省孝感市
|
杨锦辉新书后记:青春的足迹
这部作文书稿,是我从事中学教育十多年、主持学校文学社团工作八年的经验成果的总结,融汇了我对中学作文教学与研究的一些思考和探索。书稿的出版,是我曾经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的记录,是我在人生路上留下的一道绿色的轨迹。
1995年,可以看作是我这段人生轨迹的正式起点。这一年,我在《武汉晚报》发表了散文《麻木》,并获得湖北文艺台征文一等奖。这一年,我在《青年文学》上发表了一篇文学评论。这一年,我大学毕业,步入中学教育的园地,回到了我的母校东门中学。在学校领导的信任和支持下,我重新组建了学校的“春芽”文学社,并开始主办社刊《百草园》。刊名取意于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希望能够借此帮助爱好文学写作的中学生朋友踏进文学的“三味书屋”。1996年,我参加了鲁迅文学院的函授学习,并到北京参加了《人民文学》的创作笔会。这样的“充电”,对于我的语文教学和业余创作,都是非常及时的,也是受益终生的。
1997年7月,我把自己在文学社团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和思考进行了小结,写了一篇论文《从作文到文学》,后来发表在《中学生读写》(1997年11期)上。在8年的校文学社团和作文教学实践中,我阅读了大量的学生作文,真切地感受到中学生在写作上面临的“窘境”:一方面,他们对于文学写作的渴望是极为强烈的,报刊杂志提供给他们的舞台是极为宽广的,另一方面,他们的写作又普遍缺乏有效的个性化指导,基本上处于“靠天收”的状态。反观目前的写作教学,虽然每星期有两节专门的作文课,但真正用来作文教学的并不多;而且作文教学的内容,大多也只是课本上的写作知识,能够有所补充、自成系统的更少。这样的写作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写作素质的培养,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对于一般学生而言,写作更是普遍感到“头痛”和茫然的事。1999年,在一次作文课上,一位学生很认真、很迷惑地问我:“老师,作文咋写?”从他的提问中,我能感受到他是真心想把作文写好,我也能感受到他对我的期待和信任。这一问,恰似晴空一声霹雳,照亮了我心头一直尚未明现的那个念头:对于中学生的写作课,应该作一个较为系统的、全面的讲授。然而到目前为止,尽管各种作文书汗牛充栋,各种写作教程也是琳琅满目,但是没有一本为中学生写作而编的教材。怎么办?自己编吧!我有责任、有义务为他们编一本关于写作的“教材”。这第二个念头紧跟着就闪现出来了。
编写中学生写作教材,对于一个年轻的中学语文教师而言,这是一个大胆的设想,也是一个挑战。我以“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勇气,开始了编写这部书稿的工作。经过初步构思,将文学理论与自己的写作经验结合起来,草拟了一份讲稿纲要,用中学生能够心领神会的语言,开始在班上讲“作文课”,也算是对这个学生提问的“解答”。在随后的作文教学与研究过程中,我不断地进行着补充和完善的工作。2010年,我借助攻读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学位课程的推力,着手进行修订的工作,增加了精细化的作文评点,并将理论性的知识融入到评点之中。经过这样删繁就简的处理后,更适合于中学生进行直观、简便、高效、有趣的自主学习。
武汉大学医学院的杨国华副教授、武汉纺织大学的潘永军先生,在我学习期间给予了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孝感市教科院的周院长(周国瑞),以普通网友的身份在槐荫论坛发表文章,肯定和鼓励了我的作文教学实践。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的莫恒全研究员,对本书的修订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并写了书评。湖北大学《中学语文》杂志社的潘纪平教授乐当人梯、鼓励后学,欣然为本书作序。对这些师友的鼓励、指导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我诚挚的感谢。
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给中学生朋友写作水平的提高带来切实有效的帮助。由于本人学识和水平有限,难免会有一些不够周密、不够严谨的地方,希望广大中学生和语文教师朋友多提宝贵意见,我将会在以后的修订中进一步完善。
杨锦辉谨记
壬辰之夏于南宁·知行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