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赶兔子 严文华
兔子聪明,因善于跳跃,奔跑力极强,能伪装自己。所以,兔子在民间故事中,常扮演机智胜利的角色。
兔肉味美,有补中益气,清热健脾等功效。俗话说“千人赶兔,一人吃肉”,这话听起来虽有点不公平,但为了享受极品美味,追赶兔子这样的事情,还是有人愿意去做的,哪怕只有千分之一的机遇。
江汉平原乃至湖北人,他们头脑灵活,思维敏捷,想象力极其丰富。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超强,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郊县不少剩余劳动力进城打零工。这样的群体人们形象的称之为“兔子”。或褒或贬,见仁见智。“兔子”也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到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兔子”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或立交桥下,或马路边等。分工明确,各有所长。那场面看起来好不热闹,他们在一起谈天说地,弹今拨古。没有活干时,四处打探,竭尽全力寻找蛛丝马迹。他们有活就干,干起活来,一丝不苟,任劳任怨。江汉平原一带早期称之为“赶工”,而今,时代在进步,人们又赋予了“赶工”新的词汇,这就是“赶兔子”。
小王年轻力壮,虽然贵为公司副总。但是,看着新买的冰箱,任他哭着喊着也上不了楼,自然就想到了“兔子”,双方议好价,“兔子”就麻利的让冰箱上了楼。正如“兔子”们所言:你出钱,我出力,各取所需,各得其所,皆大欢喜。
老李买了新房,装修少不了请“兔子”,“兔子”们一个个很卖力。老李很是感动,老李说一定得请“兔子”们到市中心最好的酒店撮(吃)一顿。其实老李并不傻,他也是在为自己算经济帐,这个大家懂的。“兔子”们来到了一家豪华酒店,一旁有不少擦皮鞋的中年妇女,听见脚步声,正在埋头擦鞋的妇女头也不回的吆喝道:“擦鞋了,擦鞋了”。当“兔子”们走近时,擦鞋的中年妇女猛然抬头一看,见是一群满身沾满灰尘,脚底沾满泥土的“兔子”,他们都相视一笑。待“兔子”们走远后,擦鞋的中年妇女自言自语道:“哦,原来是一群‘做事情’的人”。此番相互间尊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淳朴与善良。
“赶兔子”就是劳动,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换取一定的报酬,形成的是一种等价交换。对于劳动者来说,它体现了劳动者自身价值的存在。
劳动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条件,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劳动者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分布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只是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没有善恶美丑之别。高尔基说:“我知道什么叫劳动:它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美好事情的源泉。”可见人生因劳动而精彩,因劳动而美丽,劳动者最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