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67
版主
   
- 积分
- 8960
IP属地:湖北省孝感市
|
城市和乡村
刘继智
我私下里总是琢磨:城市和乡村,到底是怎么样的界限,到底有何区别,是融合,是分离,是分离之中的融合,还是融合之中的分离呢?
也许,分离和融合,不能够简单的界定!
习惯上讲,人们总是把经济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域称作城市,而把那些经济不很发达,人口相对来说不很集中的地域称作乡村。其实,城市和乡村原本是没有界限的,只不过因为后来城市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稍微活跃一点,人的意识领域便发生了认知的转变,那种与时俱进的优越感便由此而产生,便逐渐脱离了本土,从形态和意识已经彻底脱胎换骨了。所谓的界限,其实就是因为这两个区域的文化结构,经济结构,人文结构,建筑领域,意识形态已经和乡村有着本质的区别罢了!
最早的城市的出现大概是因为商品的出现,产生了物物交换,从而自然形成了以物物交换为主的聚集点,古时叫做“榷场”,榷者,卖也,商讨也。所谓的榷场就是专门用于买卖交换的地方。因为有榷场的存在,就有了专门从事以物物交换、买卖为业的商人。商品贸易的中心地带便是如今城市的雏形。从事物物交换、商品买卖业人数的增多和商品流通的加快,并使之有了进一步的扩充和发展,城市的形成便成为可能。城市的形成,无疑是社会的进步,也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诞生,这也充分证明了人类文明的诞生与商品的产生和城市的形成有着必然的关系,只不过后来随着商业的发展,间接带动了手工业、工业、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的迅猛发展,形成了专门从事制造和加工业的作坊,这些专门从事加工业的工厂的作坊主,实质上就是商人阶层的延伸,这些人的后代便成了城市最先的子民,他们繁衍生息在商品集中的区域,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之中获得利益、赢得好处,渐渐地富裕起来,于是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阶级和阶层,人们于是把生活在这一阶层的人称作城里人。
相比而言,那些散落在城市的边缘,甚至更远的平原和山峦角落的人,他们居住在零散的村湾里,大都靠种田为业,靠土地为生,土地便是他们生存的基础和根本,人们于是把以土地为主要依赖对象的人称作乡下人,他们生活的区域便称作乡村。这些乡下人生活的主要形式当然与土地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种植谷物,偶尔也从事买卖和商品交易,但买卖的程度不大,交易的份额不多,交易的目的并非赚取高额的利润,而且有一定的时间性、分散性、局限性,没有固定的交易场所,一边在街镇和集市之上,交易的容量远远比不上城市应有的规模。还有一些人也从事商品的买卖和流通,被称作生意人,因为长期处于乡土之上,人们仍然称这一部分生意人为乡下人。
古往今来,城市毕竟是商品交换的大融合地域,是商品流通的主要场所和渠道,因为此事商品交换业,因为此事商品的加工和制造业,因为业主的意识直接与市场打交道,他们的生活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那就是典型的城市文化和市场文化。说到底,这种文化现象是有别于乡村的本土文化的。乡村的本土文化是直向延伸的,而且一旦扎下根脚,往往是根深蒂固,很难轻易改变。然而城市文化则不同,它往往是交叉发展、融合发展的,它具有多样性和变异性,且发展的速度和频率往往总是高于乡村本土文化发展的速度和频率。这种多样易变的城市文化又印象着乡村的本土文化,侵袭和左右乡土文化的发展。两种文化在融合和排挤之中存在,因此也不可避免产生矛盾。而城市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先导,总是起着决定作用。说到底,整个城市文化的发展,实质上也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在这两种文化大融合的过程中,一部分乡下人逐渐进入城市,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他们接受城市文化的熏陶和浸润,他们逐渐地适应城市文明且成为实实在在的城市人,他们的子孙便在大融合的过程之中彻底改变了自己的身份,成为城市文明的一份子。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也有一小部分城市人流向乡村,融合在乡土文化的氛围之中,也逐渐改变自己的身份他们的子孙便在乡土落叶生根,成了地地道道的乡下人。
但城市我们毕竟是人类文明的代表和象征。随着商品交换的扩大,随着流通领域的增强,随着工业生产的加快和改进,城市的建设人才的大量需求,城市的范围也不断在扩充,那些原本属于乡村的区域,也逐渐在城市的扩展和蔓延中改变自己的身份,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由于乡土文化并不代表着社会发展的主流,因此,乡村和城市比较起来,总是有些相形见拙、自惭形秽。又因为地域、环境、交通、经济等方面的制约,乡村总显得有些落后、闭塞、贫穷,面对城市市场的繁华,面对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乡村的发展的步履就显得艰难而又迟缓。虽然,乡村也在谋求自己的发展出路,但发展的速度仍然还是难以得到真正地提高。城市和乡村的距离只有愈拉愈远、愉拉愈大。
因为城市代表着一种先进的文化,所以城市人似乎总是具备一种得天独厚的优越感、排外性。他们从骨子里、从意识形态里有着很强的市场意识和商品意识,由于这种意识作祟,他们是很难轻易接受那些来自乡村的本土文化的,他们对于乡土文化多半是带着鄙视的眼光、厌恶的心态,总是有着很强的抵御和防范心理,而乡土文化却总是在不断地融进城市文化氛围,并逐步吸取城市文化的精髓。
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聚合的整体,城市在排挤乡土文化的侵袭,乡土文化又要不断吸取城市文化,漫长的故事总是在反反复复演绎着。
历史上不知经历过多少次城乡文化的大融合。在这些大融合的过程之中,许多乡下人终于从乡村本土文化的囿于之中解脱出来,走向城市,乃至逐渐成为城市文明的一份子。当市场难以承载住乡土文化的侵袭和渗透的时候,就会产生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最终结果便是战争。而许多农民战争的爆发,无疑成了这两种文化大融合的前兆。而农民起义的失败,也标志着乡土文化在融合过程之中的失败。尽管失败了,但对于城市文化和乡土文化毫无疑问地会引起不小的波动,这种震荡和波动对于历史的发展仍然起着推进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