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中山装王子 于 2013-3-1 16:38 编辑
教育岂能忽视科学性 作者:李灿 单位:竹坪小学 邮编:442215 摘要:中国教育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最容易被忽视,也是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科学性的淡化。本文以语文学科为例,列举从小学到大学期间课本和试题中的问题,来揭示教育对科学性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一现状,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朋友,如果我问你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你可能会慷慨陈词,例如学生负担重、收费高、封闭僵化等等。但你可能忽视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教育对科学性的淡化。仅仅以语文学科为例,我们就可以从课本和试题中找出不少问题。 我们都知道,普通话是我们汉民族共同语。作为标注普通话的汉语拼音,全国应该有统一的标准。我们参加过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人都知道,常用的字、词都有规定的发音,一点都不能错。然而,如今的小学课本似乎有意要体现“地方特色”,置标准于不顾。“读一读”,人教版标成“dúyìdú”,苏教版标成“dúyidú”,北师大版标成“dúyīdú”。有时,甚至同一个版本都没统一。“喜欢”,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标成“xǐhuān”,下册标成“xǐhuan”。还有的非轻声词,也有标错音的情况。西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课本将“蒲华清”的“蒲”(pú)标成“pǔ”,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课本将“大宛”的“宛”(yuān)标成“wǎn”。 我们的课本还存在用字不规范的现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课本选了《醉翁亭记》,文中的“琅玡”的“玡”写成了“琊”。 “琊”是“玡”的繁体字,这里放着简化字不用而用繁体字,我不知道是为什么。用字不规范的问题甚至一直持续到大学阶段。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文学理论导引》和《文学批评导引》将“钱钟书”的“钟”写成“锺”。“锺”曾经作“鐘”的简化字,后来停用,那么这个字只能视为不规范字。你写一个“钟”,大家都认识,写这样一个不规范字反而把学生搞糊涂了。复旦大学出版社的《中国文学史》将“徐干”的“干”写成繁体字“幹”。我们教育学生要写规范的简化字,自己却带头写不规范字和繁体字,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标点符号是考试常考的内容,有的课本却不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西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课本选了《鸟的天堂》,有一处是“大的、小的、花的、黑的”。请问,这里能用顿号吗?大小和颜色能并列吗?高中新人教版第一册的“梳理探究”板块有一篇《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有一处标点也有问题。原文如下: 比如几年前还常用的“万元户、倒爷、千年虫”等现在就很少使用了。 这句话中提到的三个名词是相对独立的,如果用一个引号,则表明它们是一个整体,很明显有问题。正确的标法应该是: 比如几年前还常用的“万元户”“倒爷”“千年虫”等现在就很少使用了。 语文课本中选的文章往往是经过删改的,和原文的面貌有很大的出入。当然,这里面有篇幅和意识形态上的考虑。篇幅较长的小说、散文、戏剧不可能一字不漏地选在课文中,但篇幅本来就很短的诗文还要删改就太不应该。我们熟悉的《赋得古草原送别》,长期以来,小学课本上将标题改成“草”,还将后四句删掉了。这首诗原是送别诗,这样一来只能当咏物诗来教,说它歌颂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还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选了《游山西村》,也是只有前四句,没有后四句。如果觉得小学生接受不了,完全可以留到中学再教,怎么能把完整的律诗变成绝句呢?这不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吗? 不光是课本,从现行的教辅资料和试题中,我们也能找出很多不科学的地方。 小学经常出缩句练习,这类题目本身就不科学。句子中的“着”“了”“过”等词是应该保留还是应该删掉,一直有争议。汉语中有偏正结构的词,也有偏正结构的短语。例如,“白菜”是词,不能缩成“菜”;“白衣服”是短语,可以缩成“衣服”。然而,有时候词和短语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连编《现代汉语词典》的语言专家都没有定论。小学的组词练习,两个字以上四个字以下的一般都可以算作词,也就是说小学生还不具备区分词和短语的能力。我们当年看过一个例题,原句是“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加入了春天的盛会”,答案是“小燕子加入盛会”。我很奇怪,“小”为什么没去掉呢?否定句要缩句,否定词是保留还是删掉,要分情况讨论。“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这个句子要缩成“土壤是物体”;“美国没有放弃对中国的敌视”,这个句子则应该缩成“美国没有放弃敌视”。缩句不能改变原意。有的否定句就不好缩。如“他不和陌生人讲话”,缩句后“不”是否保留就很难说。现实生活中,这个人可能与陌生人没什么话讲,但和熟人有;也可能他沉默寡言,不管和陌生人还是熟人他都不讲话。究竟什么时候保留否定词,什么时候不保留,这个问题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向小学生说清楚的。事实上,很多老师自己也没法弄明白。命题老师出题时也不可能将这些可能引起争议的地方都顾及到。 中学经常考名句填空。古人的名句严格地说是不能随便更改的,可有的命题老师水平有限,出的题目本身就有问题。例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有的老师出题,却把前面画一条横线,后面写“勿以恶小而为之”;或者后面画横线,前面写“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不知道这样的题目怎么填。尽管这是并列句,但它是古人作品中已有的句子。哪一句放前面,哪一句放后面,我们只能遵照原文,怎么能随意调换顺序呢? 高考经常考成语。有的成语由于时代的变迁而产生两个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意思,高考也喜欢考。如,“空穴来风”,本来是说事情有一定的根据,今天常常指事情毫无根据。还比如,“粉墨登场”,本是中性,现在又有了贬义。而这些对立的用法都存在于人们的言语中。究竟哪个意思是规范用法,辅导资料中也没有统一的说法。高考考这类成语,学生还真不知怎么办。 语文试题经常将明显有知识性错误的文章拿来作阅读文段。2009年湖州的中考题选了《炊烟》。作者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没有提到炊烟,因此他怀疑陶渊明没有真正体验过乡村生活。《桃花源记》是没有提到炊烟,而《归园田居》中不是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吗?更何况,表现乡村生活的意象并非只能是炊烟。如此以偏概全、信口开河的文章怎么能拿来作中考阅读文段呢?2010年苏州的中考题选了《寂寞的月亮》,文中说“月亮上永远都是冰天雪地的样子”。连作者都承认月亮上没有水,也没有降雨,又怎么会“冰天雪地”呢?2010年大庆的中考题选了一篇写初春的文章。里面居然引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写春天的诗句吗?文章写初春,却用了“春意阑珊”,作者居然连“阑珊”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 试题中的文学作品阅读,往往选的是当下作家的作品。有时这些作家自己来做这些题目,居然也会不及格。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命题老师却硬将牵强附会的个人意见说成是“参考答案”,而且这种“参考答案”连作者本人都不一定赞同。这样的答案能有多大的“参考”价值呢? 中国的教育面临的问题太多了,国家不是没有采取措施。我们一直在提“素质教育”“减负”“新课改”等理念,却忽视了教育的科学性。我们的教材、试题审核不够严格,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甚至一错再错。课本起着传授知识的作用,难道是要传授错误的知识吗?中考、高考更是关系到学生的前途,我们搞一些本身就有问题的题目和答案,这是对学生负责吗?教育必须首先确保科学性,如果背离了科学性,一切的努力只能是南辕北辙。如今,学生的负担已经很重了。中考、高考、研究生考试,已经弄得不少学生未老先衰,也给他们的家庭增加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学生花这么大的代价,还要被迫接受一些有争议的乃至错误的知识,这又何苦呢?我们这样教育学生,和房地产商高价出售“豆腐渣”房子有什么区别呢? 个人简介:李灿,生于1987年闰6月22日(公历8月16日)。湖北竹山人,祖籍湖北英山。九州诗词社会员,东湖社区论坛小说纵横栏目版主。擅长多种文体的创作,有作品在《演讲与口才》《九州诗词》等刊物上发表,多次在文学征文中获奖。 联系电话:13733560130 QQ:13031898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