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宰相砸碑》的故事发生在宋朝仁宗年间,当朝宰相曹武衡公干出巡南方,顺便回老家唐州看看,也算是公费回家一趟。这作为当朝宰相公费返乡,那还不是小菜一碟,无可非议。但是,我们要说的是,宰相曹武衡家乡唐州湖阳镇穷山恶水,生态环境极其恶劣。那里家境平寒的的穷家子弟要想走出大山,只有靠拼命读书这条道路。也就是因为刻苦读书,曹武衡才出人头地,混到朝廷一品大官、身任宰相,好不威风,好不荣耀。自古凡属高中状元的或是在朝中做大官的,极喜欢衣锦还乡,荣耀故里,当然,曹武衡也不例外,有了这个南巡公干的机会,于是,在各级大小官员的簇拥下,曹武衡荣耀地回到湖阳镇苦冲乡。祭祖完毕,本族长辈族长说,你能高官在朝,荣归故里,家乡父老特感荣光,是不是也能让族人跟你沾点光?宰相曹武衡志大地说,我也有这个意思,想为家乡做点事情?族长试探着说,我们家乡苦就苦在山荒,那你就栽树吧,若干年后树长起来,山绿了地肥了,环境好了大家不就能跟着沾光了吗?宰相寻思很有道理,于是大气地拍板,东山的栽树治理工程我就包下了。于是乎,宰相一声令下,哪个敢不响应服从?立马整个东山人欢马叫,挖窝的挖窝,栽树的栽树。想想看,大官的权势,小官的逢迎,百姓的无赖,所有能出动的劳力都上东山植树,轰轰烈烈,不出数日,东山立马帔上绿装。宰相高兴之余,在东山脚下坦然立碑树传,写下了洋洋洒洒的《育林记》,以示表率和功德。栽树由于是迫于官大的权势,即所谓的行政命令;民众一窝蜂跟着闹哄哄,也迫于无奈,一窝蜂,抢进程,只管栽,岂管活。可想而知,当宰相走后,东山的栽树工程,在无人经营管理下,树苗能成活多少?
无独有偶,湖阳镇苦冲又出了一个经商发财的暴发户曹武生,身缠万贯,探家之余,由于身上有的是银子,财大气粗,也向本族族长示意,也想为家乡做点事情,于是族长指点,你也种树吧,宰相栽树包东山,西山你就包了。于是乎,曹武生掏出银子,雇人栽树,该人经商多年,极有经济头脑,规定凡栽活一棵树,要见成活树木发银,所以,西山所载树木在承包人的精心养育下,长势良好,不几年功夫西山郁郁葱葱,和东山寥寥无几的几棵树木形成鲜明对照。若干年后,宰相曹武衡告老还乡,回到家乡苦冲乡,看到两山不同的景色,惭愧不已。于是愧而砸碑,留下千古遗憾。
同样是栽树,为何差异如此之大?读到这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我不由得想起了我们国家五八年所谓的大跃进。为了赶超英美,在大跃进的极左口号倡导下,全国土法上马大炼钢铁,为了完成上级所下达的钢铁旽数,农民也弄个泥巴炉子炼铁,老百姓私人的锅也砸了,集体的树木也被迫砍倒当柴火炼铁,可想而知后果是怎样的悲催?这难道不和历史上的宰相栽树一样,简直让人匪夷所思啊?轰轰烈烈的大办钢铁运动,劳民伤财不说,铁没有练出多少,可毁了多少林?废了多少山?荒了多少地?如今老百姓提起大办钢铁,还余恨不已。如今,社会进入了改革开放年代,还有不少地方官员像宋朝的宰相曹武衡一样,热衷于搞形象工程,砍树种草,甚至铲掉麦子盖商品房;今天建个什么‘文化广场’;明天建个什么‘科技开发中心’,钱到花了不少,什么事情都没办成。折腾完后,主管官员一旦调走,留下的全是半拉子无用工程,让下届接手的人苦笑皆非,令老百姓愤恨不已。也不可否认,某些当官的初衷是想为老百姓办点好事,但是,光有好的主观动机是不行的,还要有办好事情的正确的方法措施。光靠行政手段靠一窝风搞建设,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再好的事情也定会办砸。我们说,封建朝代的宰相曹武衡告老还乡后,看到自己东山植树留下的劣迹,亦然还能幡然醒悟、愧而砸碑,难道我们社会主义时代的那些热衷于搞形象工程,用运动方式搞经济建设的官员不该清醒清醒?不该从宰相砸碑这一历史教训中学到一点什么东西?难道不能向曹武生一样,要有点经济头脑,要按经济规律办事,真正切实的为老百姓办一些实实在在的、益国益民的好事?反之,定会像宰相曹武衡一样,对不起自己的家乡,对不起属下的百姓,只会在历史上留下千古的悔恨,遗憾终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