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螺、二月蚌 仙桃多河流湖塘,春雨笼罩下的水乡人家,老人给小孩们教唱着田螺姑娘的童谣,讲着田螺姑娘的故事。 从前,有个放牛小伙因父母早逝,家庭贫困,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而迟迟说不到姑娘。一天,他在路边看到个田螺,然后捡回家放在自家的缸里喂养。田螺为了感激放牛小伙的救命之恩,于是就悄悄地变成一个姑娘,每天趁他出去的时候帮他烧火洗衣服,打扫茅屋。此后,每当他干了活回家,都能吃到桌子上摆好的一桌子可口的饭菜,而不知道这饭菜是谁做的。 为了探个究竟,有一天,他出去了,然后提前回来,看到有一位貌美的姑娘在厨房忙活,摆好饭菜后,跳到水缸,变成田螺,安静的躺在缸里。 田螺姑娘现出了原形后,于是,放牛小伙就与这位姑娘结了婚,婚后她们还生下一双儿女。 原来,田螺姑娘是天上银河里的白水素女,天帝知道后,急召白水素女回宫,在一场狂风大雨之中,白水素女飘然离去。 每当下雨天,放牛小伙就想起与自己离别妻子,抱着一双儿女,回答着孩子们问起的亲娘是谁: 滴呀沲(duo)、滴呀沲,你妈是个螺蛳壳(kuo)…… 这就是田螺姑娘的故事。异类婚是民间故事中一个流行的故事类别,如宁采臣和聂小倩,许仙和白娘子等等,田螺姑娘也是这一类故事中的一个。 螺与蚌,亦泛指有贝壳的软体动物,仙桃人习惯称之为田螺、螺蛳(佛/福寿螺),河蚌、蚌鼓、蚌蚶子…..至于诸如“羞肉”这些不文雅的叫法,则不是在我们仙桃本地。 在正月,一场春雷过后,淤在河底或湖底螺蛳从泥里爬出来了,此时的螺蛳最肥嫩,食螺蛳味最美,吃在嘴里,肉软软的,很有弹性。尤以流水中那些青壳螺蛳最好。二月二惊蛰,惊动了在泥土中蛰伏的动物,万物复苏,河中的蚌也由潜伏向活跃状态过渡,尚未张开壳觅食,这时的河蚌无一点泥腥味,用蚌肉烧汤,鲜嫩极致。 正月螺、二月蚌,说的是人们看季节来吃螺与蚌。春天的到来,水暖草长,刚从泥中爬出的螺蛳还没有进入繁殖期,壳中尚无小螺蛳、蚂蟥;河蚌的壳中也没有土腥味,是采食螺蚌的最佳时令,故有“春天螺,赛过鹅”之说。 田螺和螺蛳都是野生的,生长于湖泊、池塘、沼泽、河流和水田中,看似相差不多,但其形状大小是有区别的。田螺比螺蛳大,壳圆表面光滑。田螺大多生长在水稻田里,故叫田螺。田螺的肉较老,没有螺蛳肉好吃,所以,我们用田螺肉在蒸茼蒿蒸菜时,必须要用秤砣去砸碎。螺蛳壳身小且长,表面粗糙,多生长在水生植物中,鸭子常觅食螺蛳。吃螺蛳肉有用嘴着力一吮,也有用牙签挑着吃的。 蚌与蚶,蚌,即河蚌。河蚌大的有斤把重,最小的也有三四两重,个头大的河蚌里都常可以发现有珍珠。其形状是扇形的,墨绿色的硬壳上长着一圈套着一圈的花纹。虽然名为河蚌,但更多的是在鱼塘里,因为鱼塘里沉积的淤泥较深,且腐殖质较多,觅食容易。河蚌肉适合烧、烹、炖。蚶,俗称蚶子。蚶子喜欢生活在河里软泥沙中,它有两枚坚硬扁长的贝壳,合拢时部分很窄,呈直线形。蚶子壳薄肉厚,肉质极嫩,异常鲜美,蚶子肉多是干炒。 排湖岸边长大的我,童年艰难的岁月,曾经捡过田螺,挖过河蚌,摸过蚶子,如今当我回忆起那段往事,总是感慨万千。身居异地,双脚走遍天涯海角,品尝过不少地方的美味佳肴,回味母亲做的田螺茼蒿蒸菜、河蚌豆渣粉条汤、青椒炒蚶子这些一道农家美味来,令人望梅生津,更多的则是一份乡愁。 记得那时,沔阳麻鸭是家家都养,我家也养了几只鸭子。为了让鸭子多下蛋,星期天,我会搬着“虾搭子”到通顺河里去搭螺蛳喂鸭子。一是可以节约些谷物,二是可以提高鸭子的产蛋率。那时,通顺河里的螺蛳也多,不大一会功夫就可以搭起半篮子。用砖头将螺蛳砸碎后,叫唤几声,鸭就冲过来抢着吃,吃饱后嘎嘎而去。我家的每一只鸭子每年生蛋都在二百多个,母亲除了腌些鸭蛋招待客便,大多是卖了换回油盐。 捡田螺,多在早晨到芦苇林、水田里去捡。浅水的地方,青苔覆盖的下面,总会摸起一些田螺。清明节前后,同村里的小伙伴一起,一边放着牛,提个袋子,一边到处寻田螺。三五个都捡回家,用水喂养,积攒多了,就用水将田螺煮死,用纺花用的梃子挑出田螺肉,清水漂着,第二天早晨,母亲再提到街上去卖,给我换回来几个本子,换斤把煤油。 菜园里的茼蒿起了葑(feng),母亲会割回一大篮子茼蒿回来,蒸上一堆甑田螺茼蒿蒸菜,茼蒿的异香,荤素的搭配,米粉和木甑的气味,拌点猪油,全家人当顿吃。 生产队年底清鱼塘,这每年的“赶湖脚”少不了我。别人是拿着捕鱼的工具去捞社员捡漏的鱼虾,我则不同,我是拿把镰刀去“赶湖”。鱼塘里淤泥漫过裤裆,会有鱼藏在里面。用镰刀去“涮”淤泥,有时会涮出一大条黑鱼,还有团鱼,赖蛤蟆什么的,当然也少不了那些淤在泥中一动不动的河蚌来。如“赶湖”捞不到鱼的话,这河蚌大小还是荤,也捡了回来。 把捡回答河蚌放在盆子里,喂到翻年,直至河蚌体内的脏物排尽后,再去剖开河蚌。左手拿着一只蚌,右手持刀,瞄准蚌口,插了进去,往下一划;随着转向蚌的另一端,又是往下一划,用手一扳,两块蚌片向外张开,顺手用刀沿蚌壳轻轻地旋一圈,橙色的蚌肉就出来了。蚌壳也有它的用处,洗净晒干后,可以用来敷豆饼、合叶子。蚌壳含钙高,也是做动物饲料的配料。鸡下软蛋,捣碎后喂鸡,很是奏效。 每年的正月十五,我家总会烧一大锅蚌肉豆渣粑子粉汤,也少量的交几片腊肉,放些葱姜,汤鲜味美。一家人边吃着团子,边喝着汤,燃放起一架五百响的“螃蟹鞭”,这“年小月半大”的正月十五团年饭就算过去了。 夏天的中午,蚶子爬上水边觅食,村里的孩子们,每人头顶一个木盆,来到通顺河里摸蚶子。为了不让木盆流走,我用一根绳子系上木盆,绳子的另一头绑在腰间,头上顶一条毛巾,整个身体潜在水中,摸一个就往盆子里丢一个。河底的那些小蛤蜊可以用手抓,一抓一大捧,但没有人会要。 蚶子摸回后,用热水去把蚶子“井”(煮)开,取出蚶子肉。到菜园里摘几个辣椒,放些酱油、醋、生姜、大蒜、胡椒粉去干炒,但不能炒老,炒老了肉不鲜美。蚶子肉的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蛋白质。是一盘待客下酒的好菜。 滴呀沲(duo)、滴呀沲,你妈是个螺蛳壳(kuo)…… 儿时的童谣远去,如今也很少有人会忆起这捡螺蛳、摸蚶子的事来,也难怪,生态的恶化,田里也无螺蛳可捡,水里再也无蚶子可摸。写下这些历经过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只是作为一段美好回忆,永恒记录仅此。(张才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