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2754|回复: 19

【王建福散文:人间烟火3——烟熏火撩系列】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204

431

主题

5800

帖子

8515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515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3-3-5 20:3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卖热干面的 于 2013-3-5 20:45 编辑

(烟熏火撩系列之二)


                                                                      火 锅

                                                                     王建福


     天气开始转凉,火锅就陆续走上家家户户的餐桌。每当此时,我总是打心眼里升腾起对我们祖先的崇拜:全世界,除了我们的祖先,还有谁能发明这么好的东西?冰雪严寒天,再好的菜端上桌,都会失去它的颜色和味道。而火锅一热乎起来,最普通的青菜粉条也会变成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嘉肴!不是有句俗话,叫“一热三分鲜”嘛。
    我想火锅作为“火锅”,应当满足两个条件:既可以作为炊具加热,又可以作为盛器直接从中取食。按这个定义,我们的先民从商周时代就已经开始使用火锅了。在出土的商周青铜鼎中,有不少鼎的腹部就有明火烧过的痕迹。不过可以猜测这个时候加热和取食还是分阶段进行的,是先在下面把食物煮熟,再拿上桌来食用的(鼎为什么有“耳”?我认为就是为了便于移动。)。到战国时期,这种食物加工方式已经比较普遍,并且已经有了类似火锅的称呼,谓之“温炉”,这就已经有“边吃边煮”的意思了。
    到了唐宋明时代,火锅就逐渐成为老百姓的饮食习惯了。据报载文章介绍,唐时富人设宴,都会准备火锅。宋人在初冬时节,家家时兴“暖冬会”,亦即一家人围着火炉吃火锅。至明代,已经出现了火锅底料,“将鲜笋、葱头置汤中煮熟,牛肉视横理薄切片,投猛火宽汤中速起”,这种吃法上已经与现代吃法大体一样,有“涮”的概念了。
    有人说“涮”的做法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发明的。辽太祖率兵出征时,常常刚宿营来不及吃饭就有敌人来袭,于是他下令先将牛肉削成薄片,在沸水中涮食,大大提高了吃饭的速度。我倒是蛮相信这一说法的。游牧民族喜欢吃大锅煮肉。无论是打下胜仗犒赏官兵,抑或是远方来客亲朋相聚,都会一口大锅煮上一只大卸八块的肥羊,半生不熟地捞上来,就在火焰腾腾的锅边,大块割着嚼着热呼呼的羊肉,大碗喝着香喷喷的奶酒,那就是最豪野的火锅吃法!若干年后游牧民族打下了江山,成为了统治者,那作派,必得有所改变了。皇上和王公们偶尔聚会,还光着膀子,拿着一把钢刀,在大铁锅里捞肉吃,成何体统!?但是火锅不能不吃,而且还要有点当年的热呼劲儿。怎么办?自然有会拍马屁的替他想办法。于是大铁锅换成了火、锅一体的火锅了,大块的肉改切成薄薄的肉片了(也省了领导们吃肉还得拿一把刀的事儿),另外再细盘细盏地加上一些调料,显摆得更有身份一些了。于是,火锅实现了豪野向规范的转型。史书记载清代皇帝最爱火锅。乾隆皇帝曾在一次御宴上共上火锅23种、66次,食材包括鹿肉、狗肉、豆腐及各种菜蔬。嘉庆皇帝在九九重阳节大摆千叟宴,用火锅1500多只,可见火锅在皇宫国宴上的地位!
    皇上喜欢火锅,百姓更爱火锅。火锅烫熟食物是功能之一,保温的优势也非常明显,什么东西都可以放进去煮着吃或者烫着吃,越吃越有味越吃越热乎。中国人聪明,一个火锅还可以举一反三,锅崽、干锅、吊锅乃至风靡全国的麻辣烫都派生出来,火锅已经俨然成为了一个大家族。
     我从记事起,就认得家里那只古色古香、红中泛绿的铜火锅。那时候家里穷,不可能随时都有火锅吃,更难吃到内容高级的火锅。父亲从店里拿回便宜处理给员工的碎木炭,宝贝一样放在干燥的地方。等到大雪天或是过年的某一个夜晚,把火锅烧起来,把萝卜白菜之类煮在一起,洒上一把大蒜,再洒上一把辣椒,虽然是缺荤少油的大杂烩,一家人热热闹闹围在一起,同样其乐融融!如果再有几个肉丸、鱼丸煮在里面,那就真是过年了。那时的火锅,给我们这些孩子的印象,倒不在吃字上,而在于品味气氛,品味那种热腾腾的亲情。以至于多少年后,我一读到“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立马就想到家、想到一家人围着火锅的温暖情景。
     现在条件好了。火锅从木碳火锅,进化到酒精火锅,卡斯炉火锅、电火锅,越来越安全,越来越方便。吃火锅也不用找什么过年、待客的借口了,想吃就吃。每年入冬过后,我家几乎每天晚餐都有一个火锅,或是羊肉萝卜,或是鱼头豆腐,或是蘑菇汆鸡肝,然后涮上一两样青菜,一天一个样。其实煮什么涮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家人只有晚上才能聚在一起,餐桌上有个热腾腾的火锅,热闹!重要的是在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时节,餐桌上有个热腾腾的火锅,暖和!
     我曾经在江苏邳县(现在好象叫邳州)吃过一次“豪华”的火锅。那时我在所在单位做行政福利方面的工作。有一年春节前夕,我们带几部车到邳县拉猪油。邳县肉联厂的主人请我们吃饭,饭桌上就只有一只巨大的火锅:锅比脸盆还大,烧木炭,烟囱有近一米高!为了防止火锅把餐桌烧坏,火锅被放在一只装了半盆水的大脸盆里。这火锅吃得,包间里根本不用空调,到最后大家都脱得只剩一件衬衫。酒足饭饱后,抬头一看,人人“青丝变白发”,满头都是雪白的炭灰;低头一瞧,脸盆里的水,开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04

431

主题

5800

帖子

8515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515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3-3-5 20:3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卖热干面的 于 2013-3-5 20:48 编辑

(烟熏火撩系列之三)



                                                                          腊   货

                                                                         王建福


      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总是挣不脱传统的束缚,一过冬至,就动腌制腊货的心思;各色腊货腌上了坛子,又盯着老天,盼着那几天冬日里难得的大太阳。若是事事都顺心顺意,那不仅预示着香喷喷的腊货到了手,而且还是个来年顺顺利利的好兆头。在年轻人看来,这是个自找麻烦自寻烦恼的事情:满市场都有各色腊货,何必讨那么多麻烦自己腌制?万一赶不上好天气,腌制的腊货不尽人意,岂不是讨来一年的心中不爽?
     他们的想法有道理。
     不过,我们这些老顽固还是要依着惯性行事。比如我就以为,砧板不响油锅不开就没有年味儿。同理,腊月间,家中没有几天进进出出地晒腊货,就没有腊味儿,就不象个要过年的样子。所以,不管是否麻烦也不管是烦恼还是快乐,每年多少还是要腌制一点。何况,腊货也确是大家喜欢的美食!
     腌制腊货并不麻烦,但是有些讲究,比如不能见生水。买回的肉(最好五花肉)切条,不要洗,直接腌制。要腌制的鱼一般先洗净泥水,剖开后就不再洗了。腌鱼肉的盐要和花椒一起先小火炒一下,炒香后再均匀抹在鱼、肉上,再放在容器中。我母亲还喜欢鱼、肉一起腌,上面压一块大石头,隔天翻动一下。一般五、七天就可以出晒了,关键是要挑一段好天气,最好有连续三天以上的大太阳,一次基本晒干,最香。如遇连阴雨,就只好继续腌下去。如果硬要起卤“出晒”,就会有异味了。
     以上是武汉及周边的腊货做法。在鄂西山区或者湖南、四川等地,是腌制起卤晒个半干后再用烟熏,我们称为“熏鱼、熏肉”,外表黑不溜秋,切开红白鲜明,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而且耐放。这不是武汉人说的腊鱼腊肉。在另一些地方,还有把晒好的腊货再上坛子用酒糟,是谓“糟鱼、糟肉”,很香。酒用谷酒、黄酒都可以。我二嫂是上海人,竟用甜米酒。给我尝,椒盐味,居然也好吃。
     鱼可以“腊”,肉可以“腊”,其他很多东西当然也可以“腊”。比如鸡、鸭、牛、羊甚至麻雀青蛙,统称腊货。我有一次从长沙买回一串熏青蛙,因为不解做法,都糟蹋掉了,可惜。
     我以为,在所有腊货中,还是腊猪肉和腊鱼好吃。
     腊肉在武汉的经典吃法,是炒红菜薹、炒黎蒿。但是我个人更愿意给大家推荐我认为最好吃的两种做法:
     一是腊肉蒸腊八豆:
     腊八豆是武汉特色的黄豆酱,主要原料是黄豆、姜米和干天椒,做法比较复杂,另文介绍(《母亲的拿手菜》)。有人以为腊八豆就是豆豉,我以为不对。先将腊八豆用少量素油炒香后置于碗中,再盖上一层切得飞薄的腊肉,做饭时放在饭上蒸。饭熟了,菜也熟了。腊肉红白相间、晶莹透剔,豆酱香辣绵软,鲜美无比。一开锅盖,那浓浓的香味儿令你哈拉子不由自主地往下流,再没有食欲的人也吞得下三大碗干饭!
     二是腊肉炖冬笋:
     用初春时节上市的冬笋,切一寸长五分厚的大块,用滚水焯一下,去掉涩味。腊肉取蹄膀或大腿部分,温水洗净后切一寸见方的大块。生姜一块,去皮切块。先用素油适量,生姜炝锅,倒入腊肉炒香,倒入冬笋炒片刻,起锅将炒香的腊肉冬笋放在陶制瓦罐中,给水,以没住材料为宜,给盐、料酒适量。然后再小火煨炖至肉烂。加少许鸡精调味即可上桌。此菜不加过多作料,方凸显腊肉和冬笋的芳香。腊肉香糯,冬笋脆嫩,大有原生态的山乡野趣,值得一尝。
    除了以上吃法,腊鸡腿、腊鸭腿炖汤也是非常受欢迎的一道菜。将腊好的鸡腿或鸭腿(一餐两条即够)温水洗净剁块,姜块炝锅后炒香,加水熬汤。肉块熬熟汤汁成乳白色后,装火锅上桌,下滚刀切就的莴苣,几分钟后就可以享用了。此汤汤汁洁白,莴苣翠绿,颜色非常诱人。腊肉的浓香和莴苣的清香掺和在一起,直叫人口胃大开!
     腊鱼又叫烘鱼。我母亲说话是“烘鱼腊肉”。腊鱼最朴素的吃法,就是温水洗净后放在饭里蒸,蒸熟后手撕成小块上盘。蒸腊鱼咸香适度,回味悠长,很下饭。这种原汁原味的吃法看似简单,其实对腊鱼的质量要求很高。只有鱼好同时又腌制得好,才适合这样吃。
     腊鱼比较通常的吃法,是洗净剁成小块装盘,上面盖一层用干天椒、姜丝炒好的黑豆豉(省事一点的直接盖一层“老干妈”也成),蒸熟上桌。另外,我称为 “最具腊味”的吃法,是腊鱼块上盖一层腊肉同蒸,别有味道。
     过去大家都喜欢腌大鱼,肉厚、刺少。有一年回武汉,发现父亲腌的全是筷子长的鳊鱼和鲫鱼。我很奇怪。父亲说,这是他的新发现:鳊鱼和鲫鱼做腊鱼更好,不仅肉味更鲜美,肉质更细嫩,而且一餐一条,很好处理。我回黄石试了一次,果然不差。现在,我基本上只腌鳊鱼和鲫鱼,不腌大鱼了。不过腌小鱼有个窍门:不要晒得太干。小鱼的鱼肉相对薄一点,太干就成了一张干壳。一般晒个八成干后,用保鲜袋一条一条分别装好放在冰箱冷冻柜里,可以保存一年。
     我最怀念母亲做的一道菜:五花肉烧腊鱼。把新鲜五花肉切成大块,与腊鱼块一起,给姜、料酒、酱油、白糖红烧,尤其要多给干天椒。此菜烧好后浓墨重彩,粘呼呼如同鲍汁*裙,吃后“绕舌三日”余味不绝!母亲去后,我自己也试着做了几次,别人都说好吃,我总觉得就是差一点味道。年纪大了以后才明白,有些东西,是不可复制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04

431

主题

5800

帖子

8515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515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3-3-5 20: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卖热干面的 于 2013-3-5 20:52 编辑

(烟熏火撩系列之五)



                                                                         烤   火

                                                                        王建福

     到了一年中最冷的时候,烤火就成为一种享受。每当大家围坐在取暖器旁,海阔天空大摆龙门阵时,温馨的氛围,总令我生出许多暖暖的回忆。
    小时候,家境特苦,本来无条件买板炭烤火。好在父亲干的是土产日杂这一行,靠山吃山,每年冬季,单位总要多少给职工发一点板炭        ,充作烤火费。父亲对板炭的质量很讲究,老是拣出最好的板炭给我们上业务课:“看,颜色象铸铁,声音象钢铁。”然后,让我们掂两下:“很轻,对不对?这才是最好的板炭。”
     炭有讲究,烧炭的烘坛也有讲究。那时,我家有一个瓷器的烘坛,高尺许,直径一尺半左右,外面是金黄的釉,非常漂亮。先在烘坛里面垫上一层细细的炉灰,再用劈得细细的木柴点燃板炭。再然后,就是全家老小围作一团。这就是家。
     母亲最善于利用炭火,每每在坛口上架一把火钳,火钳上放一只小钢精壶,壶里烧着热水,供大家轮流洗脸洗脚。坛子外壁温度可观,可以把我们这些小把戏们被汗水湿透的鞋、袜围上一圈。第二天早上,每个人的脚上,又是干爽暖和补丁摞补丁的鞋和袜了。那补丁,或许就是母亲昨天晚上在烤火时为我们补上的。
     最有情趣,是春节前后烤火,因为烤火之外,还有零食吃,那是公家节日供应的花生、蚕豆之类。有时还有一点糍粑,那就更有年味儿了。把糍粑切成条,架在火钳上慢慢烤,直到两面金黄,鼓起来象个枕头,再由母亲分给我们吃,虽然没有糖,糍粑上满蘸着的母爱也是分外甘甜!父亲的乐趣,是把花生壳扔进炭火里烧,那烟雾,香香的、暖暖的,叫人难忘。直到现在,一闻到烧花生壳的香味,便想起过年。
     这是城市家庭的烤火,虽然人情味十足,毕竟小家子气。我有幸在大山里享受过一次酣畅淋漓的“豪华型”烤火。
     1982年正月十五,我们到麻城接一位生病的工友回厂治疗。车到大别山麓的东木镇,已是黄昏时分。一打听,生病工友的家不通汽车,走山路要两小时才能到达。小镇没有旅社,天上又飘起了雪花。镇旁的小河边,石头已经结上光溜溜的油冰。又冷又饿之中,我们准备调头撤回县城。汽车刚发动,路旁有人惊呼:“这不是我们厂的车吗?!”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惊呼者,为我厂一回东木老家探亲之职工也。于是我们被带到河对岸大山脚下的小村庄。饥寒交迫之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家家户户屋檐下山墙边成堆成垛的木柴、树根,一股暖意便在心头油然升起。待到进入同事的家,那一蓬轰轰烈烈的火,象磁铁一样把我们迅速吸引到火塘边。
     这里每个家庭的堂屋正中,都有一个一米见方半尺来深青砖砌就的火塘。从立冬开始,火塘里的火就日夜不熄,直到来年春耕。火的熏烤,使堂屋全是黄中透黑——无论是木头的梁还是泥土的墙。
     主人请我们围着火塘坐定,并请来村里辈分最高的三位老人作陪,这是山里人很高的待客规格了。菜很简单,但城里绝对吃不到:一口大铁锅吊在火塘之上,一层白菜、一层咸肉、一层豆腐、一层腊鱼。。。。。。一直铺到锅沿上来,被火舔得咕嘟咕嘟翻江倒海;酒不名贵,但城里绝对喝不到:自制的米酒,味道介于伏汁酒与绍兴黄酒之间,两三斤一罐的小瓦罐装着,火塘边煨着,升腾着又温又醇的香甜;吃法很别致,在城里绝对看不到:每人一双筷子,就插在锅沿上。吃菜时,动作须小心温柔,否则,铁锅就如同钟摆甩个不停。于是喝酒的人们也就笑得后仰前合如同钟摆。
酒过三巡,麻木的手脚开始灵活,周身的血液开始奔涌。干柴烈火,烧得劈劈啪啪如同放鞭炮。每个人的脸,都红通通油亮亮分外精神。燃烧的木柴散发着浓烈的香味,浓烈的香味借着火的热力钻进你的七孔八窍,令你浑身通泰。火助酒力,酒借火威,火塘边的人们,舌头都仿佛注入润滑剂一般格外灵活起来,一个个口若悬河,谈天说地,讲古论今,俨然地上全知,天上晓得一大半。年轻气盛的我,愈发猖狂,谈笑之间,轻飘飘喝下了三瓦罐米酒!
     是夜,舍不得离开火塘。主人为我们在火塘边铺上厚厚的新鲜稻草,我们就躺在这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清香的“床”上,一夜甜甜,一夜飘飘。从此我才晓得,真正的烤火,只在大山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04

431

主题

5800

帖子

8515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515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3-3-5 20: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不久把“过年”编了一个系列。朋友们看了,鼓励我继续“系列”下去,于是又有了这个“烟熏火撩”。这一半是听朋友们的话——我总相信“听人劝,落一半”的古训;还有一半是为了自己以后好找。也是公私兼顾的意思吧。欢迎朋友们拍砖!
{:soso_e18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8

48

主题

1419

帖子

2542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2542

IP属地:湖北省孝感市

发表于 湖北省孝感市 2013-3-5 21:25:13 | 显示全部楼层
耐看,耐品,耐回味。
系列精品,再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8

48

主题

1419

帖子

2542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2542

IP属地:湖北省孝感市

发表于 湖北省孝感市 2013-3-5 21:26:51 | 显示全部楼层
烟火气息,寻常日月,真实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25

391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36848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3-3-5 21: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系列片散文。问好友友。
32.gi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7

95

主题

2749

帖子

5169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5169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3-3-5 21: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读到了《人间烟火》,实为享受。
拜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46

204

主题

2320

帖子

3647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647

IP属地:浙江省杭州市

发表于 浙江省杭州市 2013-3-6 09:2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常读常新、这就是精品的魅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04

431

主题

5800

帖子

8515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515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3-3-5 20:3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卖热干面的 于 2013-3-5 20:45 编辑

(烟熏火撩系列之一)
烤 红 薯

王建福


     又是这季节,风开始变得萧杀。地上橘黄的梧桐叶随风滚动沙沙作响。
     寂寥之中,街头巷尾暗暗飘出一丝丝一缕缕甜滋滋热呼呼的浓香。啊哈,烤红薯!咬开那硬纠纠、牛皮筋似的皮儿,一团含着滚烫的热烈、沁着芬芳的甘甜、漾着黄金般色彩的薯肉,便呈献在你的面前。轻轻吮上一口,那温暖、那圆润、那如痴如醉粘着你的牙齿不肯离去的缠绵,会使你觉得一下子钻进了热被窝!
     我耐不住着香味的诱惑,不由自主地循着它飘来的方向寻去。许多往事和联想,一古脑儿涌上心头。
     要说这红薯,实在是地道的土货。一炉之隔,竟会使它如此逗人喜爱,个中原因,似理会,又糊涂,心中总是疙疙瘩瘩弄不清楚。反正,怕不仅仅归功于火的作用。
     记得很小的时候,父亲在他工作的土产商店值夜班。大约是要个暖脚的,父亲带上了我。一张硬板床上,铺着一床薄薄的垫絮。盖的也不厚实,父子俩只得把脱下的棉袄棉裤统统压上。即便这样,黎明时侵骨的寒气还是冻醒了我们。我听到父亲出了门。不一会儿,他手上托着两个烤红薯回来。红薯的皮儿洗得很干净,泛着一层黄亮的色彩。也许,烤红薯的人知道烤红薯的皮儿是很多人爱吃的。它香得特别,而且有一种不是牛皮糖、胜似牛皮糖的绵甜柔韧劲儿,十分耐人回味。我从父亲手上拿过一个来,连皮带肉撕咬了一小口。霎时间,只觉得一股热气涌入肚里,又迅疾地扩散到全身,满屋里的寒气,似乎也一下子被驱散开去,连那些蹲在货架上冰冷的陶罐铁锅都好象生气盎然起来。
      我捧着热乎乎的半个烤红薯,从父亲店里回家。在巷子的拐角处,我看到了卖烤红薯的老头儿。他穿着一件破棉袄。巷子口的朔风,一阵阵象刀一样尖利。老头儿冻得瑟瑟发抖,枯树皮似的双手在冰冷的盆子里搓洗着红薯。一缕清鼻涕从他的鼻尖上慢慢往下掉,就在它快离开鼻尖时,老头儿用硬帮帮的衣袖把它给檫掉了。于是我看见(准确说是觉得)他那被冻得麻木的嘴角抽搐了一下。一定是很疼,衣袖那么硬,象一块生铁!
     我以为老头儿很傻。冻成这个模样,干吗还要这样认真地洗那红薯?那时的烤红薯很便宜,大概不过角把钱一斤。
     也许正是因为老头儿很“傻”的原因,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每逢我吃上烤红薯,便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他,想起他那破棉袄和被衣袖弄疼了的嘴角。待到自己长大了一些,读了一点儿杨朔的《荔枝蜜》之类的文章,便总又把印象中的老头儿与那叫人怜爱的小蜜蜂联系起来——尽管两者在形象上相去很远。
     一阵吆喝声把我从回忆中勾了回来。到底时代不同了。烤炉全封闭,分为好几格而且可以旋转,够现代化了。烤红薯的小伙子也很现代化,衣着光鲜时尚,长得也很帅气。一问价格,每斤八毛,比我刚才回忆中的价格也贵了好几倍。其实也很正常,多少年了?!再说,不赚钱,谁愿意站在这街头上“火烤前胸暖,风吹后背寒”?!
     然而等我把烤红薯拿到手上,却深深地失望了。红薯皮上粘满了黄泥。烤出的糖液与黄泥糊弄到一起,疤疤癞癞叫人看了心里不是滋味儿。
     我忍痛扔掉那本来可以象牛皮糖似的红薯皮儿,一股子失落感在心头弥漫开来。我觉得,这烤红薯,究竟比过去差那么一点味儿——不是差了红薯皮儿,而是少了点比红薯皮儿珍贵得多的东西。。。。。。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王名元 + 10 + 1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