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韩毅峰 于 2013-3-7 10:20 编辑
蕴玉山辉版版在《寒流》的贴子中这样问过我:
"啥遭遇啊?"
明非版版也在看贴中这样回过:
"可恶的是北大那位老不死的校长偏偏不要他!"
韩寒没上北大,
莫言也没上北大呀!
当然,也有其他网友能关注《寒流》,我也感到非常荣幸,比如说我们可爱的水晶版版誓要抢《寒流》沙发,呵呵...还有大家熟悉的凤翔岛人气版版红尘,也鼓励"欢迎续篇"...在这里我也不一一介绍,虽然不是很多.
谢谢大家的关注,在这里我只是想把自己认为的一些感想借回贴与大家分享一下.
算是《寒流》外篇吧!{:soso_e113:}
前面我是这样回复蕴玉版版(也等于回复了明非版版)的:
就是最终没有被北大所接受,按照当时新概念一等奖获得者的资格来说,是可以被破格录取的,进中文系,进行深造。这对于那个年代的读书学子们来说,是很大的打击。所以韩寒更加愤世嫉俗,厌恶社会的丑恶庸俗,也因此他写的文章一直不被认为是“正统文化”,反而离经判道,颇受争议。影响了当时一代年轻人,可称之为“寒流”,我认为这仍然是中国教育文化的一种迷失,“遭遇”同时也是文化迷失的一种隐喻。没有“正名”的作家,或多或少也会受人以柄而被攻击,比如说震惊文坛的“方舟子打假“事件,我会有时间写《寒流》二,当然2004年写的《寒流》是我作为一名在校读书的学生而表达的感慨,那时候也预言不了最近的“方舟子打假”事件给韩寒带来的又一遭遇。而现在准备写《寒流》二,我则是以一名社会人的感想去看待的,时隔九年,在看待事物的层面上,差距非常大。这也是我把旧作贴出来的原因。如果我没想到写《寒流》二,也不会把2004年的《寒流》拿出来。我称之为“二不既出,一独孤没”,二如果不写出来,一就不会独存,只有任它独自孤身沉没。有点像忠贞的情侣篇章一样,呵呵!也算是再续前缘吧。其实就是相互联系,相互共存的意思。
现在看来,《寒流二》还没写完,还要继续写下去......
{:soso_e113:}{:soso_e113:}{:soso_e113:}
木阳版版在她的版块里也回了贴:
{:soso_e179:}韩版04年就这么厉害哦!对白很精彩,以这种形式揭露当前社会滴没落在论坛还是第一次见尼!
我这样回复她:
呵呵,谈不上厉害啦!其实我现在更希望以这种形式写出有内涵的东西出来,但是那时候也只能写出这种反映社会教育现实的几句简单对白.
唯一让我喜欢的就是这种文风形式,不需插入一个角色,反而形同虚设,也是一种侧面反映:可以说是两个人的对白,也可以说是很多人的对白的一种汇聚,但是具体是谁的对白,于连贯中却隐藏不见.
这样的描述,我也只能写出这样的对白.因为涉及言论敏感的文字,往往都不怎么受关注的,但这正是人们往往不敢直接表达出来,却真实存在的.所以我才用了没有真实角色(却反映了社会真实角色)的对白,这样也就相对避开了言论忌讳。
想更深层次的写出有内涵的东西,恐怕还需多加操练.
其实用这种风格写文,仍然缘于我的武侠小说情结.
我读高中时很喜欢看古龙的武侠小说,其实这种风格早在古龙写《天涯·明月·刀》时就已经开创出来,当然,我也没考究过是不是他的首创风格,因为在我看来,是不是首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创出灵魂.这一点,我认为古龙在开始写《天涯·明月·刀》时就已经做到了.
作为我喜欢并且与之有灵感之缘的小说,我觉得还是有必要介绍一下:
《天涯·明月·刀》是古龙1974年的作品,1974年4月至6月《中国时报》连载1-45集,因作风新颖不被接受而中途腰斩,1974年6月至1975年1月转至香港《武侠春秋》208-231期连载,1974年南琪开始出版。古龙为求变革武侠小说,刻意在此作品里渗入散文诗的句法,作品连载时并不为读者评家欣赏.
上面一段简介是百度出来的.其实好多同名影视剧根本没有拍到小说里的意境,虽然现在已经很火,我也没怎么去看.
还是来看看《天涯·明月·刀》之楔子篇:
“天涯远不远?”
“不远!”
“人就在天涯,天涯怎麽会远?”
“明月是什麽颜色?”
“是蓝的,就像海一样蓝,一样深,一样忧郁。”
“明月在那?”
“就在他的心,他的心就是明月。”
“刀呢?”
“刀就在他手!”
“那是柄什麽样的刀?”
“他的刀如天涯般辽阔寂寞,如明月般皎洁忧郁,有时一刀挥出,
又彷佛是空的!”
“空的?”
“空空蒙蒙,缥缈虚幻,彷佛根本不存在,又彷佛到处都在。”
“可是他的刀看来并不快。”
“不快的刀,什麽能无敌於天下?”
“因为他的刀已超越了速度的极限!”
“他的人呢?”
“人犹未归,人已断肠。”
“何处是归程?”
“归程就在他眼前。”
“他看不见?”
“他没有去看。”
“所以他找不到?”
“现在虽然找不到,迟早总有一天会找到的!”
“一定会找到?”
“一定!”
最后,我突然觉得,古龙其实是在写——
天涯刀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