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2
版主
   
- 积分
- 7035

IP属地:湖北省黄冈市
|
本帖最后由 阿鸿 于 2013-3-7 11:35 编辑
垃圾回收“一条龙”
(记者 孟静 吴文娟 通讯员 朱碧浩 郭占军)
2月28日,雨后的武穴市石佛寺镇魏高邑村,干净清新。坐在整洁亮堂的屋子里,69岁的魏永金喜滋滋拉起了二胡。“过去,家家户户门口都有一口垃圾填埋窖,风一吹雨一淋,污水四溢、臭气熏天!”魏永金感慨说,“如今,村里将垃圾统一收集,每天及时运走,每家门前的厕所和牛圈也都拆了,空气清新得很!”
魏永金家的堂屋和每个房间都放了一个垃圾篓,每天早上,他将垃圾简单分类后,倒进门口的垃圾桶,村里的保洁员会定时过来收走。“塑料瓶、书本、纸箱子,这些当废品变卖;菜皮、果屑、秸秆,是可以用来沤肥的;其他一些垃圾就要放进垃圾中转站。”
在魏高邑村,像老魏一样熟悉垃圾分类的村民,比比皆是。“村民都知道将可回收变卖的垃圾和有机垃圾留下,这从源头上使垃圾大大减量化了。”村委会主任魏永春感叹。“垃圾分类后,我们每天的收集量少多了,工作不到3小时。”保洁员王炳炎说。
下午6时,垃圾转运员魏军华准时开着垃圾转运车进村了。“每天两次,早7点晚6点,一次大约清理45桶垃圾。”
记者跟随垃圾转运车,来到了镇垃圾中转站。只见垃圾转运车与一个4平方米的铁箱对接,操作人员按下开关,原本松散的生活垃圾十几分钟就被压成了一块严实的“垃圾块”。
石佛寺镇纪委书记吴通介绍,镇里给每4个村配了一台垃圾车,聘请了8名垃圾转运员,全镇30个村生活垃圾全部实行集中收集转运,镇中转站压缩后,市里的垃圾运输车再集中运送到华新水泥公司垃圾处理厂。“压缩过程中产生的污水怎么办?”“这里马上将配套生态污水处理厂,分三级净化。”吴通指着中转站旁一块空地说。
全封闭厂房内,垃圾“变身”燃料
华新水泥垃圾处理厂,在全封闭厂房内,经过生物干化处理后的垃圾再进行分选,整个处理过程没有废液、废渣、废气的排放,而且每两吨干化垃圾可以替代一吨煤。
2011年4月,我国第一个无害化垃圾焚烧示范项目在武穴投入运行,设计日处理垃圾350吨。
华新水泥武穴公司中央控制室主任卢佳介绍,截至目前,共处理原始生活垃圾68000多吨,产生可替代燃料38000多吨。
垃圾处理的背后,是政府的决心。武穴不但出资6000万元,每年还为华新水泥公司补助800万元。镇里每建成一个垃圾中转站,市财政奖补60万元;对实行垃圾集中清运的村,市财政每年奖补1万元;所有垃圾进入中转站后的转运、处理费用,全部由市财政承担;各镇每年在本级财政中安排一部分,从经营城镇收益中提取一部分,并将城镇建设配套费的50%,用于环境整治。“三万”活动以来,武穴市建成垃圾中转站16座、垃圾池1700个,配备垃圾车152辆、保洁员1785人,还建成了连接4个镇的污水管网系统,使“垃圾不落地,污水不落池”。
记者手记
把钱花到最该花的地方
垃圾处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成系统的转运流程,处理工艺复杂、技术标准严格。“武穴路径”成功的背后,源于政府肯出资、处理环节设计合理、农民能配合。尤其是引进的垃圾处理生产线,对消除“垃圾围村”功不可没。
但打造“一条龙”所需资金量庞大,各地并不能依葫芦画瓢;像华新这样有实力的大企业介入垃圾处理,也只是少数个案。
另外,由于知识局限和长期习惯,目前,我省农村垃圾分类还仅仅停留在简单初级阶段,可以回收变卖的留下,其余的统统扔掉;很多地方垃圾中转站的污水处理设施也还未配备齐全,污水的去向令人担忧。这些都是需要一一完善的地方。
建设美丽乡村,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是一件“正外部性”很强的事;洁净的公共环境,具有“半公共品”的性质,各级财政理应重点倾斜,克服困难,像武穴一样,把钱花到最该花的地方,体现公共财政的民本追求。有了财力保障,垃圾处理的难度,就小多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