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富电康潘 于 2013-3-9 00:59 编辑
走进前湾村的一刻,时光仿佛倒流到600年前:3座山围成的山坳里,散落着大大小小300余间古建筑,这些建筑都为典型的明清时期徽派建筑,青砖为墙,灰瓦做顶。还未倒塌的寨墙之外,一条小河从村子的脚下出发,蜿蜒到南面的天际。
正值午饭时分,村子的上空飘起袅袅炊烟。村里的房屋错落而不凌乱,村间小路纤瘦却也能容下步伐;远处阡陌尽头,正有村民在一口井边打水。这口井的年龄和村子一般老。
村里时有小沟小壑,定有一块大小合适的石磨搭成小桥。抬头望去,屋顶龙形的雕饰,好似要在云彩之间腾空而起。向导介绍,文革时期,不少房屋受损毁、改建。即便如此,村口祠堂墙上那上世纪70年代刻上的“为人民服务”五字,竟也跟红漆雕花木窗显得般配。
随便走进一家还住有村民的房屋,可以看到,房屋是两层小楼,墙上挂着串串通红的干辣椒,墙角堆着劈好的木柴。经了解,这个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的村子,至今仍有居民60多户240多人。
现年78岁的村民邱振祥,是村里辈分最高的村民。他介绍,村里人几乎都是邱姓。600年前,村里的祖先从江西经麻城,千里跋涉到前湾定居。
谈起村子周围4米多高的寨墙,邱振祥说,寨墙是清朝同治年间为抵挡土匪所建。当时,村里卖了2000多亩地,才筹钱把寨建成。到光绪年间,土匪3次攻打村寨都没有攻打下来,而附近的村子甚至连枣阳城都一度沦陷。
前湾村由此在枣阳出了名。附近一些地主和大户为了躲避土匪,纷纷到村里来避难。当时,族长定了一个规矩,凡来投靠的人,有枪的要上缴到村里建立统一的武装,另外还要交钱购买弹药及维持自治武装的费用。这样,村里的住户越来越多,到同治年间,村里约有村民100户、400多人,人丁兴旺。
在前湾村东面,有一块刻有“国恩旌表”字样的古碑。邱振祥介绍,这块古碑介绍的是清朝到民国年间,村民邱亨铎的夫人何氏守寡70年的事迹。
邱振祥介绍,何氏19岁嫁给邱亨铎,在她20岁时,邱亨铎去世,没有留下后代。何氏一直守寡,没有改嫁,直到1940年左右去世,终年约90岁。为表彰何氏守节的事迹,经过政府批准,由村里族人为何氏立了这块节孝碑。
文化价值高 保护最要紧
前湾传统建筑风格体现了明清时期民宅的特色。用青砖、砖雕、石雕、彩绘等民间工艺建筑的民宅,其总体规划的设计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是襄阳传统民居中较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前湾古村落是枣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月枣阳市人民政府立有“旧居落民居”石碑进行保护。
对于前湾村的明天,枣阳市新市镇党委书记王炜锋说,前湾村获评中国传统村落,在感到高兴的同时,更感压力。在他看来,目前首先是保护,然后才是开发旅游。
对于前湾村的保护规划,王炜锋介绍,首先政府将调动农民维护古民居村落的积极性,保护邱家祠堂、刘家祠堂、李家祠堂;严格禁止人为破坏,禁止在周边产生不匹配的其他风格建筑;三是拨专款维修拯救古民居,已经倒塌的房屋要重修;四是安排专人对前湾村古民居进行管理维护。“等我们把已经倒塌的那部分房屋修起来后,你们再来,会发现前湾更美!”王炜锋信心满满地说。(文字转自网络)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