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诗歌报刊主编谈诗歌
转载 全国诗歌报刊主编谈诗歌
2009年11月6日至10日,全国诗歌报刊主编峰会在庐山举行。会上每位主编发言时间为15分钟,以下文字为郁葱根据发言记录择要整理而成。现转载供学习。
高洪波(《诗刊》主编):诗人有一种思想的快乐,是镶嵌在世界的眸子。诗要面对内心,但还是要注重诗歌的社会功能,新诗和旧体诗都应该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李小雨(《诗刊》常务副主编):无论如何,崇高的诗歌精神是不可改变的。不能仅仅让市场选择诗歌,《诗刊》明年会有逐步的改变。
梁 平(《星星》诗刊主编):我没有感到诗歌的困境,面对社会大的事件、大的悲情时,我们的诗歌、诗人是在第一线的。许多诗人是找不到进入诗歌的方式了,尤其是那些功成名就的诗人。明年的《星星》会针对某一位诗人的个案进行重点评论和推介。
郁 葱(《诗选刊》主编):我一直主张先锋、经典、多元。先锋是一种自由、超前和个性,是使旧的艺术发生改变的艺术形式。经典体现一个刊物的成熟,我主张诗人应该与现实部分脱节,也许有利于写出相对经典的作品来。多元。我认为诗歌越多元越好,文学创作是一个追求差异的事业,应该在心灵上最自由,最个性,没有心灵的自由就没有所有的自由。“多元的思想是一个健全社会的特质。”因此我们力推60、70、80年代,现在又推90年代的诗人就是这个道理。给我们的刊物注入一些新的元素。让我们自己也有点新鲜感。尽量使自己保持一种自由、个性、适度的偏执,不狭隘、不趋同、理性中的感性,我承认内心有的时候很撕裂,但被撕裂是一个诗人的命运。纠葛内心,成就文字。而且,能够用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内在的情绪,才是一个真正成熟的诗人,也是诗人的责任和宿命。这些年我一直在做的,就是塑造《诗选刊》个性的品格、品位、性格和风范。诗歌没有困境,诗歌是情感艺术,只要我们的情感没有困境,诗歌就没有困境。我认为诗歌和诗人应该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艺术责任,社会责任使我们的作品厚重,艺术责任使我们的作品恒久。
潘虹莉(《诗林》常务副主编):诗歌如果没有了方向,是因为没有了激情。你会在诗歌中发现自己光芒中的东西,那是你所需要的东西。
徐明德(《扬子江》诗刊主编):诗歌写作的随意性、散漫性愈演愈烈,创新的前提是继承,诗坛浮躁,缺乏基本功,多梦幻呓语。
吴思敬(《诗探索》主编):新时期以来,公开发行的诗歌刊物和民刊都为诗坛做出了贡献,公开发行的诗歌刊物和民间诗歌报刊共同构成了诗坛。这次邀请的民间报刊编者们有的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到会,下次希望能够邀请更多的民刊主编。赞同诗坛的多元化,要有个性化的追求。编辑要用善意温暖诗坛。
张同吾(《中国诗人报》主编):这些年诗歌丰富与芜杂交织,当务之急是把诗与非诗区别开来,把诗人与非诗人区别开来。要从多个视角来看诗,任何一种平庸都会掩盖天才的闪光。
王明韵(《诗歌月刊》主编):为诗歌的发展寻找时间,寻找机会。寻找好诗的过程非常艰难。不要让更多的非诗因素进入诗歌。
李秀珊(《诗潮》诗刊主编):近十年,出现了许多诗歌现象,这次获奖的诗人代表了诗歌多元的一种导向。期刊市场化对诗歌刊物有很大的冲击,政府应该在市场条件下给与文学刊物一个准确的定位。
刘扬烈(《银河系》诗刊主编):新诗应该继承优秀的诗歌传统,这是诗歌界需要担负的重大使命。我们反对诗歌脱离生活、脱离人民,诗歌必须回归传统,回归大众。
冯明德(《散文诗》诗刊主编):《散文诗》要到市场上寻求发展,以活动扩大影响,要好好打造期刊。
江 离(《诗江南》诗刊编辑):文学被轻浮化、虚无化是一个非常可悲的事件。诗歌最优秀的品质就是对世俗观念的批判精神和对人的同情精神。
杨金亭(《中华诗词》主编):诗词界对诗词的现状也有分歧,应该说诗词目前还是夕阳文学。但诗词创作、活动非常活跃,保守地估计诗词爱好者有上百万。格律是技术层面的,好学些,诗意就不易了。意象、意境关是不好过的。有的人只能成为专家,成不了诗人。
相信这些发言代表了各个诗歌报刊的编辑思路,也将成为2010年诗歌报刊发展的主流声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