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立仁 于 2013-3-11 21:10 编辑
杂文:说文解“贝” 文/立仁 偶然读到“诛故贳误”一词,不常见,经查,《说文》贳,贷也。此处作赦免、宽恕讲。由此想到“严惩不贷”一词,“贷”此处亦作赦免、宽恕解。纳闷,为何义同字不同?继而深究,“贷”,从代从贝,通常指借钱,你没有“贝”,借来的总不是你的,只能暂“代”;“贳”,从世从贝,受者曰赊,予者曰贳,是把“贝”借给别人,从中吃利息,所以世世有“贝”。竟然让我发现了造字者的聪明之处,绝非我等可比。 人生碌碌,皆为求“贝”,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为官者求贝心切,则为一“赇”字。某县令为求贝,将一县的一百几十顶官帽子卖了个精光,且“薄利多销”,真正成了“赇官”。卖官者有了“现贝”,买官者有了“期贝”,买卖双方各有贝,各贝、有贝,“贿赂”也。行贿者也有许多的理由,对方升迁、结婚、生子、生日、迁居、孩子升学、教师节中秋节什么的,当然要庆贺;人家死了人,也要庆贺——那叫“白喜”。总之要贺。“贺”,贝上加贝也。 进贡的财物称为“纳赆”,临别时赠送给一去不归的人的钱财称为“赆道”、“赆仪”、“赆行”。贝尽,没指望了。一些所谓“裸官”,将资财往外卷,想没想到有一天也会向主子国“纳赆”?那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里里外外“裸”到底! 有些土皇帝,实为乡痞恶霸,动不动利用人民给的权力欺压乡民,霸林占地,自设名目,强征暴敛。武力求贝,徒增“赋”也。 已经谢世的钱伟长,及钱学森、钱三强等诸多的伟人、名人,虽然姓“钱”,却从不将贝字看重,所以才成其为伟人,必将永远活在世人心中。对比之下,一些号称专家学者的“文人”,求起贝来不择手段,只要有好处,昨非今是,什么道德、灵魂、祖宗、色相都能拿出来换贝。殊不知前人造字,“反文”人之德求贝,必“败”无疑。 温州鞋商不做鞋,贝红了眼,拿身家放高利贷,接二连三“跑路”,让人再也分不清债权债务是“贷”还是“贳”。现代人放高利贷确实是创新了,最上层的债主竟然是穷人,层层级级,就如一个“赑”字,说是乌龟驮石碑,永固的基业。上面的拾破烂,下面的开宝马,看似基础雄厚,殊不知一朝下面的“跑路”,上面的不垮塌?跑是跑,走了和尚走不了庙,一个“债”字,人人有责。其责,主贝也。 “贝”之一字劝世人:过贪,只能“今”天有“贝”,许三多的贝多,也没有带到明天去。求贝失去人性则为“狈”,只能与狼为奸。人说贫、贪一点画形像,今天贪难保明天贫。要知贝字头上一把刀,贝多了“负”担重、压力大。有网媒做调查显示,中国一亿“神经病”多为有钱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