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绿色回忆 于 2013-3-12 14:19 编辑
用赤子之心守护母亲产业
发布时间: 2013-03-12 08:34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荆楚网2013全国两会系列评论之十五: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压仓保稳的战略产业,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母亲产业”。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既管当前,也管长远,是长期指导思想。农村土地制度关乎农村的根本稳定,也关乎中国的长远发展,其核心是要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益,底线是严守1 8亿亩耕地红线。
历史鉴证,农业稳则国运昌。近10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农业发展迎来又一个“黄金期”。风正好扬帆。只要认准党和国家关于“三农”发展战略,狠抓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农业就一定能稳步发展、再创佳绩。
然而,农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回顾过去,粗放的工业化蚕食了农民权益、万顷良田,浮躁的城市化演变成圈地运动、全城拆迁,土地财政的路径依赖和日益严峻的耕地污染,同时向国家粮食安全步步紧逼。而问题背后,是部分官员政绩观发生了扭曲,是经济个体发展路径出现了偏离。毋庸讳言,土地问题已逐渐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的矛盾焦点和民生痛区。
问题既有不可讳疾忌医。改革创新是苦口良药,科学发展是祛病良医。土地和“三农”、农业和工业的关系,好比母与子、水和鱼。没有母亲,焉有儿女;若无水流,怎有鱼戏?同样,鱼游便可活水,子孝方能赡亲。土地是国家的命脉、百姓的家园、社会的根系,是人类的母亲。对于母亲,我们不应该贪婪索取、不思回报,而是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加以守护,取之滴水报以涌泉。
尊重母亲,就必须修正思维寻路径。要全面参透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激励务实的事业观,倡导科学的用人观。真正做到万事以民生为本、以民意为先,直到群众认可、满意。要切实沿着科学发展预定轨迹,调整发展重心、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为“四化”统筹、协调发展提供内生动力。要始终牢记强农惠农的改革目标,严守耕地保护的政策底线、制度底线、法律底线,确保农民土地权益不受侵扰。
守护母亲,就必须破除弊制抓改革。历史教训告诫人们,敬畏土地、遵循规律、尊重民意,才是改革发展的必由路径。要破立结合。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以求真务实、注重质效的态度,逐层击破利益固化梗阻,深入拓展科学发展阵地,在从注重数量、速度向注强调质量、效益转变的过程中体现改革、落实改革、深化改革,让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凸显和加固。要治导结合。一面强化稳粮政策利益导向,以市场和政策两只手共解土地撂荒问题;一面加强污染综合治理,严防环境污染侵蚀粮食安全。要快慢结合。尽快消除影响命脉、阻碍民生的弊制,尽快实施有利发展、有助“三农”的改革。切实让工农和城乡共谋发展、共享公平,让新农村建设、城市(镇)化布局,在“人的城市化”基础上稳步推进。
回报母亲,就必须创新方法促民生。加快“三农”发展,归根结底是改善民生,最终得靠科技进步与方法创新。要加快组织制度创新。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努力构建“四化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服务主体多元化、市场化经营格局,最大程度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缩短科技助农路径。加大科技投入和物质技术装备,缩短科技农业生产的对接距离,打通农业现代化“最后一公里”。要加强市场资源支撑。借助农科机构、社会组织,大量培训新型农民;借助金融信贷平台,吸引民间资本向农村转移;借助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布局,营造优越的创业环境,稳定经营队伍,吸引人力资源向农村回聚。要加强环境保护力度。提高制度门槛,严控工业污染,监测土地环境,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培养环境意识,公布污染信息,增强忧患意识,倡导乡风文明,最大限度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复兴之路尚在途中,全面小康任重道远。面对有限的土地承载能力和体力逐渐透支的大地母亲,我们唯有认清形势、看清风险,全凭一颗赤子之心守望土地,以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守护母亲,将母亲的健康和未来作为重中之重。
踏实脚下,遥寄明天,美丽中国的路上,我们会母子相连。
来源:荆楚网 作者:刘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