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立仁 于 2013-3-12 21:44 编辑
杂文:公语 母语及“港勿来” 文/立仁
一晃,来襄阳30多年了。这里山美水美人美,城市更美。在这里,我见证了襄阳小半个世纪的变化。要说最“悦目”的是市容,古老文化与现代气息相融;要说最“赏心”的是人文,淳朴厚重与时尚新潮结合。而最不顺耳的是襄阳版的普通话,与人交谈不如听“老襄阳”土音过瘾。——这是襄阳唯独不变的东西。 先说两则笑话: 其一 襄阳人有“扯球淡”的口语,虽有“不敢当”的正面意义,却很粗俗。即便是很正规的场合,也常有本地土生的官员脱口而出。市井人传,人民日报一女记者采访当地领导,一番总结之后,书记说,这是政府的成绩。政府首长说:“扯球淡,是党委领导得好。”书记说:“扯球淡,还是政府执行有力。”记者说:“打断一下,‘扯球淡’是什么意思?”党政领导面面相觑,秘书长解释说,那话儿是谦虚的意思。于是,报纸的长篇通讯有了这样一段结束语:为什么襄阳人能取得这么大的成绩,关键在于他们有一个扯球淡的优良传统,有一个非常“扯球淡”的班子。 其二 馄炖,有地方叫云吞、抄手、包面、水饺。一次,与一行当地好友去张家界旅游,早饭商量好一人一碗馄炖,由临时管食宿的一位会讲普通话的朋友去办。虽然听到他与店主人吵吵,但不知所云,等了很久,店主人上了28碗煮馄炖的开水,并抱怨说影响了他的生意,嘟嘟囔囔要了“两泡”钱(20元)。我问办事的朋友咋回事,原来他用十分标准的读音要了28碗襄阳人说的“清汤”!一上午虽然很饿,但不怎么渴。 我孙子幼儿园的班主任姓刘,是个很好的女孩,全班小朋友称为“牛老师”。我以为因为她出众,所以很“牛”。开家长会时才知道,襄阳人说地方话刘还是刘,讲普通话则读成“牛”了。 我所在单位,由于历史原因,几乎囊括了全国各地的口音,大家在一起都说普通话,倒很和谐,二代们更不用说。但也不全是,有小孩子讲的虽然是普通话,语音和语序很特别,如: “挡(打)电话”、“蒙(门)啊关关好”。那个时代人们很在乎“公德”,有人责问其母,回答是:“侬(你)港(讲)普通话好了,阿拉(我们)港勿来!” 扯了半天,讲了一个语言的顽固性。从新文化运动、国语、普通话至今,前后近一个世纪,方言仍旧是方言。好在汉语除了极少数方言以外,大家不影响交流。而那些实在影响交流的“港勿来”们,总在千方百计地“将就”多数人,使得普通话的推广虽然缓慢、但还是扎扎实实地普及着。 汉语的包容性和继承性使得她的子民构建的文明经几千年而不衰,也使得这个有共用母语的群体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民族”。 有人统计,全世界用汉语的人在12亿以上,而使用第二大语言英语的只有4亿。尽管如此,虽然联合国也有“官方语言”的规定,但汉语也仅仅是华夏子孙的“母语”而已。 近代以来,英美由于经济发达、军事强大,加上殖民地、传教士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侵略,英语逐渐成为世界的“公语”了。 在对待公语的态度上,恐怕没有一个民族比得上近三十年来中国人的热情。从娃娃抓起到老年人的“扫盲”,英语确实很疯狂。狂热几十年的成效如何呢?成绩当然有,也只能说事倍功半。最可怜的是孩子们,从幼儿园到大学,不知历尽了多少考试煎熬,耗费了多少宝贵的年华,绝大多数走上社会后,不仅“公语”无用武之地,“母语”也荒废得差不多了。有一个分配来单位工作的大学生,专业的英语,被安排在海外部。工作好几年只做过两件事,翻译了300字的企业简介和企业在海外注册的域名。就这样还抱怨,荒废了人才。 不知道世界上有哪些国家将外语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反正中国做的最好。不过,强制灌输英语的做法不一定就好,历史上北魏鲜卑族就因过于依附汉文化而失去了自己。普通话战胜方言还遥遥无期,偏偏因公语与母语的杂交,自身也逐渐失去纯正。到母语完全与公语“裸奔”了,恐怕国人真的“港勿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