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301|回复: 2

高中阅读题难倒原作者 湖北作家痛批解剖式命题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163

3039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2568

东湖水王勋章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湖北省仙桃市

发表于 湖北省仙桃市 2013-3-14 10:4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糊涂仙 于 2013-3-14 10:47 编辑



陈应松:雪夜
  如此憔悴如此疲倦如此寒冷的夜晚,你是一个灰尘和俗世里的谋生者,被生存无端追杀得狼烟滚滚,遍体鳞伤,五内俱焚,恍惚痴狂。可你突然变成了一个静静的听雪者。由谋生者成为听雪者,是雪塑造的,一瞬间,你改变了身份。将寒冷凝聚得这么小,这么柔软,这么娇嫩,弱不禁风的雪,下起来了。在无边无际的江汉平原上,雪如此密集均匀而来,就像瀑布一样倾泻,就像一个人无声的大哭,就像死了爹娘一样悲恸,就像漫天的冤屈,就像一千万个神话中出现的场景。肆无忌惮,千军万马,奔腾直下。哦,这雪,已经难有这样的邂逅了,我用一本书和床头和被子的组合来镇住这突来的打击。一个听雪者,我的内心几快翻腾。我故意强装镇定,来掩饰我的慌张,仿佛等待恋人初来,深夜叩门。一个聆听者,面对着广袤雪原的深窎和迷乱。雪使大地失去了色彩——虽然是森冷赤贫、衣衫褴褛的冬日色彩,失去了河流和沟壑、村庄和池塘。雪还使大地失去了所有的道路,但风雪中的夜归人找到了它。
  “风雪夜归人。”这五个字,是茫茫古典诗歌中最为深邃的一句,你无论怎样都解不了其中那份美妙奇特的意境。真是千里万里,千世万世,它穷尽了无数的话语和思想,让世界上所有的表达都黯然失色,味同嚼蜡。
  因为还有风雪中夜归的人,我将分外安静。我的命运,就像此刻的我,赶在大雪封堵路口前回到了温暖安全的地方。虽然窗外一片混沌,黑夜变本加厉,让冬天的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对有些人,雪不是好东西,像诅咒和鞭笞,像轮番的欺侮。
  静静的雪夜。可以喘一口气了。一窗之隔,可雪落在离我很远的地方。我坐拥一床棉被,一个床头,一本书。雪下得这样大,有点猝不及防。雪如此之多,太过奢侈了,太过奢侈了!不能这样,让惊喜来得太猛,排山倒海,让人还没有完全的准备。天空太干净,就像大地深处的盐海,与我们的生活隔得太远。这世上有如此之多的卑劣小人和肮脏交易,有如此之多被践踏的污渍和俗不可耐的建筑。凡是人类生活的地方,必一片狼藉,包括人心。雪的到来胜过传说,就像是从遥远旷野里流窜而来的一群巨兽,抖落着满身蓬松的毛。太突然了,雪总是很突然,又如此地与我们平日经受的生活不同,它的闯入,会让我们的心一个趔趄,一阵绞痛。
  大平原上这种漫无边际的雪,终于把世界碾平了。但它不是廉价的安慰。虽然充斥着假象,应当相信它这夜半辛苦而来的真诚,是全身心的。看,天空非常明亮,深不可测的田野也很明亮,仿佛是拂晓,雪是有光的。所有野外生存的小动物都似乎开始出动了,都在跃跃欲试,欢呼这样时刻的到来,都在暗暗地攥劲儿愣喜。挺住,意味着一切。不能让世界沉沦,梦也几乎快冻僵。需要白银一样的雪安抚我们在冬天没有尽头的无助。
  生活没有平等的时候,尤其在此刻。还有哪些人没有归来,还散落在雪夜的迷茫和欺凌中?一头落下的雪,是他们奔波的见证。
  将大片大片的雪隔绝在门外的时候,有温暖在身,倾听世界在一瞬间变化的奇迹,这样的遭遇可说是千载难逢。有聆听雪在竹叶上发出声音的。我今夜让耳朵飞得很远,让它进入平原的深处,在沟壑和湖面上去捕捉雪的声音。是的,如果进一步,“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还有明天从梦中醒来撞到这样喜庆安静、雍容华贵的早晨,眼睛被晴雪所洗,鸟群欢唱。这是后一步的事。重要的是,现在……我手捧着一本书,在灯下,向雪夜的深处致意。
  在雪向更远的原野上推进的时候,村庄把多少梦境壅进更肥厚更暖和的空间,雪像刮刀刮走了大地上的屈辱,空气格外清新。在越来越干瘦的田园、河流和湖泊上,雪是它们最好的脂肪。
  都在经受,慢慢地把自己变得矮小和臃肿。同时,更为宏大的景象将在明天发生。但我依然喜爱下雪的乡村之夜,一张床,一本书,一只聆听的耳朵,一个往风雪深处疾跑的心。而心将消失,成为一片迷濛的白色,成为在风雪中越走越远的睡眠。
  雪花是最为神奇的圣洁之物,是上帝撒下的花朵,只为那些心中有空地的人开放。像是夜半出现的精灵,可你根本不知道有多少双忙碌的手撒下这样多的花瓣。雪花是天上的水做的。
  多好的夜晚,在这么混乱肮脏的世界上,还有雪存在着,存放在天际。还有这样冷不丁就疯狂倾倒着整筐整筐水晶的大奇迹,还有这样乐观调皮的上帝在眷顾着我们,仿佛偷偷趁着夜晚给我们的门口放了一捆柴禾。活下去是有趣的。紧接着将是更为静谧的梦,在越来越巨大的飘舞飞旋中,在越来越深沉的落雪里,时间与最古老的信仰和幸福连接上了。
  我等待着那些最后归来的旅人,肩扛着风雪,带来野外的寒气。跺跺脚,成为雪的信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85

2495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浪子、樵夫、不化缘的。 ... ...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22726

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湖北省孝感市

发表于 湖北省孝感市 2013-3-14 11:32: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家运用题材(哪怕细节)、作家运用语言(哪怕是词)、作家制造语境,总是他自有用心的。可被人家解剖,常常就七零八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63

3039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2568

东湖水王勋章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湖北省仙桃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仙桃市 2013-3-14 10:4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导读]“鸡生了个蛋,问蛋清为什么是透明的?有什么哲理?蛋的营养成分有几种?鸡哪知道啊?不要问我,童鞋们”得知学生在微博上追问散文《雪夜》中写作意图结构分析时该文作者湖北作家陈应松无奈回复





原来,在最近上海部分高中的联考语文试题中,陈应松新发表的散文《雪夜》成为阅读题材料,引来一些学生大呼“太难”,并向原文作者“求助”。



作者自述:一看题目,我就懵了

记者看到,在该联考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选取了陈应松的散文《雪夜》。文章后附了六道题,如“第11段中,‘时间和最古老的信仰和幸福连接上了’,这里‘最古老的信仰’指的是___,‘幸福’指的是__(用原文回答)”、“文中多次写到‘我’坐拥‘一本书’、‘一张床’,作者这样写有何意图”等等。

考生在陈应松的微博上留言:亲,做得我要崩溃了,你想用雪来表达什么啊?……

面对学生们的困惑,陈应松感慨万千:“网上看到,不知哪个学校把我刚发表的《雪夜》弄成考题,弄出N个问题让回答,坑爹啊!我好心写了个散文,却让老师去害学生。无语……”“没啥意思呀,就是雪夜我在自己的床上读一本书,非常幸福呀!”

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陈应松说,“我一看到题目就懵了,全不会做。不知道这样考学生有什么意义。”

学生感叹:“解剖式命题”伤人

一位参加过考试的学生认为,考题让阅读的美感全无。

陈应松认为,这样的考题不是在引导考生欣赏文章,而是塞给学生一把手术刀,让他们将文章一点点解剖,变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这对学生的成才是有害的。”

记者随机采访了5名中学生,他们对这种应试试题已经见怪不怪了。“做阅读题和平时的阅读完全不一样。为了考试,我们才学着去解剖文章,领悟文章背后的深意。学习这些对我们平时的阅读能力提高用途不大。”武汉中学一名男生说,确实有同学因为怕考阅读题而不喜欢语文、甚至讨厌上语文课。

专家建议:考试题应更具开放性

“文学作品是作者情感的流露,思想的表达,而语文阅读命题是要按照考试大纲的考点来出题,二者很容易有出入。”武昌区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师认为,语文命题上可以对文学作品进行多元解读,作者本人答不出题目,也很正常。

我省语文特级教师周文涛说,现在高考、中考或平常的考试命题中确实存在钻牛角尖的情况,有的对阅读材料进行了过分解读,“认为对学生有难度的题目,才说明命得有水平。”他们把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设定为标准答案,学生答不到他们心坎上就算错,这样的命题和答案很不科学。在他看来,阅读文的考试,本应该是引导学生热爱文学,激发他们的思考,现在却变成了让学生对文学作品“兴趣索然”。

周文涛表示,阅读命题应该有两种思路:一是遵循文本为先的原则,立足于学生读懂的基础上进行命题,问题的设置答案应该从文本中找到依据;另外一种是开放性的,考学生的见解、探究能力,让学生回归为一个普通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理解文学作品。

相关链接

大作家做不好语文卷

媒体曾报道,作家王蒙数次做中学语文标准化试卷,成绩最好的一次也只有60分。北京大学中文系钱理群教授曾评价某年度全国高考语文试题说:“面对着这份试卷,脑子里一片空白,弄懂题目要求就费了极大的劲,有的至今也没有弄得太清楚。”韩寒也曾称不会做用自己文章出的高考题。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8 金币 +8 收起 理由
林深数树 + 8 + 8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