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关于是否迁都主要有三种争议。
其一是,国都不可轻动。不仅举凡中央机关,各央企和重要高校集中北京,短期难以撼动,从国人传统心理来说,迁都有动摇根本,改变国体之嫌。国都的稳定,预示政权之稳定。
而对于北京的种种困境,采取控制人口,建设卫星城的方法,这也是最近几年北京逐步抬高进入门槛,出台限户限购限车的三限政策的根源。同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北京应该减负,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未来北京不仅是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亦是金融,教育等全国服务业中心,同时还是北方经济中心,交通中心。诸多中心集北京于一身,使北京不堪重负, 在不改变首都功能的情况下,迁到哪里都一样,一动不如一静。
不迁都的策略重点,是将首都解围的希望,寄托到建设“副都”上,即中心城区保留行政中央机构,而北京市政府和部分部委分散迁移到东部通州,以及西部。事实上,北京确实为此做了两手准备,在通州新城的计划中,专门预留了用地,以备将来部分中央机关和单位动迁。
其二是,首都不迁,但是,可以设立陪都甚至实行三都制。
历史上双都制并不鲜见,如隋唐时代,都为长安,但是以洛阳为东都;北宋时期,以为汴京为东京,以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出生地洛阳为西京。
当下国际上的“双都”,一般是指一个政治首都,一个经济首都。世界上有几个国家实行这种制度,如荷兰、南非等。双都制既可避免城市的过度膨胀,也能使政治中心免受利益集团的控制和影响。
当下中国流行的双都论,都提出以北京为正式都城,而在武汉,重庆,兰州,西安、成都等中西部广大区域内中挑一个陪都。
国内甚至还有一种实行三都制的提议,即北京保留,为文化首都,上海为经济首都,新都为行政首都。
其三是彻底迁都,废北京,立新都。
治国有道,则都之所在,即为国魂,治国无道,则以都为丘壑。
历史上,中国重大迁都即达20多次,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盘庚迁都殷,秦国迁都于咸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三次迁都,或为崛起之始,或为中兴之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