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立仁 于 2013-3-15 11:53 编辑
为文化建设“咬文嚼字” 文/立仁 文字,既是记录文化的重要工具,本身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特别是汉字,本身的文化含量并不亚于被其记载的内容。传承中华文化离不开汉字,正确使用和规范汉字,也是文化建设的一项内容。 由于历史原因,汉字在近半个多世纪中出现了几个相对独立发展的体系。如中国大陆、港澳台新加坡及东南亚、欧美华人华侨圈。我们不能简单以“繁、简”字体划分,还应包括相对独立体系内部对汉字的释义和使用方法的演变。中华崛起首先面临“大汉字圈”的融会贯通,其意义比学习拼音文字更重要,连马英九也在台湾地区提倡“识正用简”。 从历史高度宏观看汉字的演变,由甲骨文到中国大陆的简化字大多是在渐进中进行的,如汉朝官方文字是小篆体,汉朝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兴旺繁荣的封建王朝,公文书信往来很频繁,小隶们为求效率,在汉字的写法上删繁就简、改圆为方,如是出现了“汉隶”,与宫廷文字并行。隶书强大的生命力,使它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型的基础。宋人又在泱泱大度的唐人正楷的基础上,发明了初具标准化的写法,也就是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宋体字”的前身。 从汉字发展演变的阶段上看,又会因社会的剧烈变革推动汉字的突变。历史上最大的两次汉字变革,一是秦朝统一六国文字,一是新中国的简化字。这种突变的内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需要平常处在量变的积累中,社会的急剧变革引发质的总变。因为它们符合汉字发展规律,所以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文化的继承性决定了文字的延续性,其变化规律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个规律要求人们在规范使用、淘汰、合并、改变某些汉字时,必须采取审慎稳妥仔细认真的科学态度,详细了解汉字本义的来源,切忌由引申义“生发开去”。 汉字的丰富多彩,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得天独厚的包容性,发源于不同地域的汉字,最终都能被所有使用汉字的人认同。如南方话中“企”字的本义,与北方人的“站”字差不多,都有直立身子的意思,虽然北方人不一定知道这个本义,然而,当企鹅、企图、企望等词语出现时,北方人并不陌生。恰恰由于人们理解的是引申义,很多人不去掌握本义,使用时又会出现一些差别。如“企图”、“企望”,本义是“踮起脚尖去够取”、“引颈盼望”,没有感情色彩,而许多北方人将它与“妄图”并列为贬义词了。 有一个“喦”字,普通话读音同“言”,并且已经被岩石的“岩”取代。而在楚文化区人们自古至今读作“ai”,加“疒”读作癌,无“疒”也读“喦ai”。楚地一般将有悬崖突出山体,下面形成或廊或洞或凹进的地形称为“喦”,突出部分不一定是岩体,可以是乱石硬土错夹生成。这种地形是“岩”字无法替代的,但实际上还是被替代了。于是,道教圣地武当山“南ai宫”变成了“南yan宫”,桂林的“七星ai”变成了“七星yan”,只能说差强人意。 说到“ai”,二十多年前官方取消了另一个“ai”字,则是有违人意了。南方很广大地域的人,在形容某物不可移动、形容某人不够“活唤”,都用一个“ai”。如“这东西拧不动,ai了”,“油瓶倒了不知道扶起来,么那ai”,“这个帐收不回来,成了ai帐”等等。与它同用一个载体的,或叫多音字,是北方人说的“傻”,南方人叫“dai”,“dai头dai脑”,“dai若木鸡”。两个读音、字义完全不同的汉字,都用了一个“呆”字,千百年来相安无事,偏偏就在二十多年前被合并了,只读“dai”而不再读“ai”。将凡是不可变动的东西一律以“呆傻”呼之,便有了许多的尴尬。如很聪明而不大灵活的人、工人拧螺丝用的不能调节开口大小的扳手、会计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全都“傻”了? 正如汉代宫廷小篆和民间隶书并行一样,汉字在任何时候都有“俗字”存在。有些俗字确实比“正字”更有优点,而且符合“造字法”,被绝大多数人“约定俗成”,最终都能“转正”。就如一个“灭”字,虽然来源于草书的俗写,但依“指事法”造字而言,比“滅”更容易理解,好认好记。俗字中有一类是地方特色很强的,如,有方言区将“ju”、“jie”、“ji”不分,将“橘子”读成“鸡子”,因“橘”字比较麻烦,民间就用一个桔梗的“桔jie”代替。文革后,这个俗写曾一度被转正,进入了简化字表。后来随着那一稿简化字的废除,“桔”字又还俗了。但对于当时正在上小学的一代人来说,那一稿简化字的影响是深远而难以消弭的。 有一位叫“东风马耳”的细心网友,发现《扬子晚报》曾有一则报道浙江某大棚柑橘开采的消息,300余字中,10处出现“橘”,3处出现“桔”,让人觉得无所适从。这位网友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证明“桔”为俗,“橘”为正,于是提出“还是区别开来好”。 比起传统印刷物,如今的网络文字真是海量。不知是近些年语文教育质量下滑,抑或是网络浮躁,还是洋文太时髦,网上的汉字千奇百怪,杂烩了中、日、韩、美,有的只能凭猜测去领会。特别是媒体记者发出的文稿和政府网站的贴文,屡屡有不规范的汉字杂居其中,其影响力又不是一般网民可比。 文化建设不能忽略正确使用汉字这项内容,还是提倡一点“咬文嚼字”的精神为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