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全国人大传出的消息显示,北京似乎朝着正式结束其恶名在外的独生子女政策的方向迈进。对女性来说这是好消息,她们或许不用再面对强制堕胎和与之相关的那些残酷的事情。但这一政策转变虽然会受到欢迎,但却不能从根本上缓解中国由于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而面临的人口挑战。
中国全国人大3月10日提议,将制定人口政策的职责划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发改委)。相比很快就要消失的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改委会更加宏观地看待中国的经济需求。自1979年中国实施独生子女政策政策以来,国家计生委似乎总是忽视人口情况的变化。中国生育率曾被认为过高,如今却下降到了不可持续的低水平。
不过,有多种原因可以解释,为什么正式结束独生子女政策对提高中国出生率的影响有限。首先,独生子女政策在执行的时候并不均衡,围绕这一政策曾诞生过很多骇人听闻的故事,但其对整体生育率的影响可能没有想象中的大。
中国生育率一直呈稳步下降趋势,从1950年每名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六个子女,到如今约为1.6个。但是,早在1979年独生子女政策推出之前,生育率就已经开始大幅下降。1970年,每名育龄妇女平均生育5个孩子。10年后,这一数字降到3。过去60年中国生育率的变化趋势同泰国几乎相同。但泰国从未使用强制手段,他们只是降低避孕手段的成本,让大多数人都能负担得起。
除了所采取的手段,中国和泰国之间的一个巨大差别在于中国的性别比例失衡。近20年来失衡的幅度和国际标准相比高出了12%至15%。
面对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压力,很多家庭会选择将女胎流产。但文化因素也在发挥作用。比如韩国和印度部分地区也呈现出性别比例失衡的问题,且这一问题与政府政策无关。在中国,结束独生子女政策应该会明显降低(但不能完全消除)性别比例失衡的现象。
然而,0-24岁年龄组已经存在的性别比例失衡问题将令中国在中期内难以维持生育率,更不用说提高生育率了。届时将出现育龄妇女数量过少的问题。如今在15-24岁年龄组中,大约有1亿男性,但只有8,400万女性。
众多趋势表明,这些妇女的目标是少生孩子,而不是多生孩子。以城市人口为例。无论是否存在独生子女政策,中国城市地区的生育率已经低于农村,部分原因是城市的生活成本较高。通过剥夺数千万农民工享受社会服务的机会,被称作“户口”的户籍制度进一步降低了城市生育率水平。这些社会服务本可以减轻养育孩子的经济负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