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家乡驼子村
在广水办事处南部与107国道西部的交汇处有一个地方,叫“驼子村”。因其四周低中间高的地势宛如驼背人,被形象的称为 “驼子岗”。驼子岗有一条贯穿南北的古老公路,如今叫它“驼子路”。它是早期广水南北交通的要道之一。世世代代的居民将房屋依路势而建,从而形成一个街道,故又名“驼子街。
驼子村也许是因为早期交通便利,于是到这里安居乐业的人就越聚越多了,成了方圆10里内最大村落,后来也就有了集市。为了防止一些强盗打劫,先辈们在村子的东西南北分别筑了土墙,自此有了东西南北门之说了。只是到了我成长的年代,土墙、门早已看不见了。顺着如今残留的几处墙根,依稀可以判断出那或许就是先辈们留下来的遗迹吧。
话说到了民国时期,因铁路修建至镇上(就是现在的京广线),还建了一个车站,取名为“广水车站”。于是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有了逃荒避难的人,他们沿着铁路一路乞讨到广水,后顺着驼子路一路流浪到驼子岗。也许是因为驼子岗的先辈们都乐善好施,就有了一些移民的安居。所以驼子村人在那一带的姓氏算是杂姓,没有象附近的其它小村子都是以姓氏取名的。例如:朱家湾、黄家湾、周家湾、叶家湾等。
再后来日本鬼子入侵,顺着铁路一路杀过来了,还在镇上还驻了兵。于是我们的村子就从此遭殃了。某日有三个小鬼子进村抓鸡赶羊,还打了跟他们评理的老人。于是激起一些有为青年的气愤,他们合力干掉了二个鬼子,一个抱头鼠窜了。不幸的第二天发生了,那个逃命的回去的鬼子次日带着队伍凶神恶煞地将村子洗劫一空,还杀了好多他们认为的“暴民”,走后又放了一把火。我的祖屋也就是在那个年代那个时刻被化为瓦砾了。随后在乡亲们的资助下新建起来的土屋又被后来的日本人无情的二次燃烧了。儿时,奶奶每每讲起此事每每都泪雨婆娑、咬牙切齿……
很快到了解放时期,政府在驼子岗成立了一个镇级别的公社,叫“驼子公社”。那是一个欣欣向荣的新时代,又是一个“三反五反”、破“四旧”的年代。人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各项建设中,拆除了一个叫“草庙”寺院,建起了方圆10里的第一所中学叫“草庙中学”,后来还扩充了高中部;距离学校不远的东北处有一个小山坡,据说坡下有座战国时期的“太子坟”。在那个“开荒造田”年代它被夷为平地了。附近荒地变成耕地且连成了一片了,而曾经埋葬尸骨处如今早已是一池清水、杨柳依依。在村子西部的小山坡上至今屹立着一座令驼子数代人骄傲的水利工程。那是70年代末期建立的,因它的存在,为每年旱灾解除了2000余人们的疾苦。每每谈到它时,村民至今无不怀念当年建设的人们……
早期的公社造就了繁荣一时的驼子村。那时地方设了供销社、医院、粮管所、工商所、银行、工艺合作社、楚剧团,甚至还设有一所县级的中专学校。记得儿时,有读书的学子骑在我家水牛上照过相。供销社是当地最大的物资聚散地,农用品、日杂用品样样俱全,记得儿时还去过那里买过年画了;每年夏季时,各乡村的交公粮队伍络绎不绝,有肩挑的,有推车的,有拉车的。那是一个挥汗如雨的年代,人们交公粮的热情可以跟夏日媲美;每逢农闲时,楚剧团的成员不仅在村子里搭台唱戏,还奔走方圆几十里的外村演出。而逢年过节时,我们的楚剧团成员则划着彩船游弋在每村每户之间,给我们增添了无数的欢乐。儿时的我很骄傲我是驼子人!
时代不停地向前发展着,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随着政府机构重组与迁徙及107国道的修建,上述的一些单位如今均已不在了,驼子村的发展自此戛然而止了。驼子村并没有在曾经的辉煌年代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了。30年过去了,因资源的贫乏,驼子村的乡亲们唯一依存的根本还是种田、种菜、打工。如今地方还是那个地方,街道还是那个街道。唯一的改变是道路变成了水泥路;房屋多数改建成楼房了;住在家里的也人少了;原来的中学缩编为小学了;而唯一引以为傲的楚剧团也因为缺乏支持被解散了。很遗憾这份浓厚的民间文化遗产没有被继承与发扬!。
每个地方的发展无不是借助自身优势而起步的。我热忱的希望家乡在今后的发展路上能够发现或者创造自身的优势。我期待着驼子村再次的辉煌! |
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