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二师
说老实话,画蛇添足的这篇小小说,初看的时候让我有些雾里看花的晕糊感觉,但多读二遍,慢慢就读出味道来了,而且我个人以为这是一种很耐咀嚼、很不错的味道。
这故事开篇就象拍电影似的把天上的太阳、地上的生灵一网打尽,统统纳入了镜头之中。画蛇兄拿太阳说事,从太阳的一个懒字开始,家乡的一切依次清晰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太阳懒扬扬的爬上山来,再懒扬扬的落下山去”,所以家乡的四季也就跟着一起懒,该热不热,该冷不冷,本该各司其责的春夏秋冬全都懒得去把自己份内的工作做好,“我的家乡”就这样夏不象夏冬不象冬人不象人鬼不象鬼的,从天上懒到地下,立体的懒,全面的懒。几句话一下子就把全篇的灰色基调给定下了。
接下来镜头拉近,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人多,无论走在那条大街小巷,都是人头攒动,人满为患,最终只好背井离乡出去打工挣饭。而且人多猪也多--很显然,画蛇兄在此是故意要把人猪混为一谈的,县里几乎家家养猪,结局是养的多亏折的多。
这就是我的家乡!人多猪多,越多越穷!字里行间的伤感悲悯情绪顺势凸现,与事先定好的灰色基调,严丝合缝得不露痕迹。
“家乡的故事”到此已够发人深省的了。
可我以为更为发人深省的声音,其实暗藏在下面的讲述里:
“说到声音,在记忆里更多的就是猪发出来的声音了。猪饿了,发出来的哀求声,猪吃食,发出的吧嗒声,还有猪吃饱了之后的哼哼声,在这样安静的环境里此起彼伏。打破了寂静的空气。”而人却穷的默无声息,象无声电影。
于是画蛇兄不失时机的假借那头“名贵的猪”的嘴,面对这狗日的日子,说出了让我感到震撼的声音:“向猪学习,咱饿了就吃,吃了就玩,玩累了就睡,睡醒了再吃。”
这其中的无可奈何,这其中的万般无奈,明眼人一看便知,无须赘述。
所以,我想说,这个微型短篇,既不以情节见长,更未在意于人物的刻画,让我迫及待有话要说的原因,全在这从头到尾,一以惯之的基调的灰色。我天生就喜欢这样的灰色调调,说英雄所见略同,说物以类聚臭味相投都没问题,反正是因此就产生了共鸣了。
这世上很有一些名篇名著我都看不下去,不是他们写的不好,而是他们的文字内容跟我的实际生活和思想性格相去太远,抱着无动于衷的态度去看,那看了不也是白看吗?简而言之,蛇兄的这种灰色基调不反动也不激进,更不存在对家乡的构陷毁谤,当然他但也不乖不驯顺。这正和我的想法一拍即合,不冷不热四季模糊的世界,不苦不甜四平八稳的人生,过个甚么劲?别人歌颂太阳你也歌颂,别人美化家乡你也跟着一起起哄臭美,那写得再好也跟我无关,我只为我喜欢的文章蠢蠢欲动大声叫好。
附:画蛇添足原作
家乡的故事
文/ 画蛇添足
我的家乡,一个普通的小山城。清晨太阳懒扬扬的爬上山来,傍晚再懒扬扬的落下山去。家乡的四季也就跟着这太阳一起懒,该热不热,该冷不冷,本该各司其责的春夏秋冬全都懒得去把自己份内的工作做好,我的家乡就这样夏不象夏冬不象冬人不象人鬼不象鬼的,从天上懒到地下,立体的懒,全面的懒。 家乡留给我最深的记忆就是人多,无论走在那条大街小巷,到处都是人头攒动。但奇怪的是人多却并不喧闹。善良的山里人自古就不善于用言语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处在这样的环境里,就象以前的无声电影。人们总在默默得忙忙碌碌着。 说到声音,在记忆里更多的就是猪发出来的声音了,猪饿了,要吃食发出来的哀求声;猪吃食,发出的吧嗒声;还有猪吃饱后哼哼声,在这样安静的环境里此起彼伏,打破了寂静的空气。 县里几乎家家养猪。能提供的工作岗位太少,大部分的年轻人能做的就是,背起包包到外地去打工,闯生活,养猪的活就留给了留守的老人和孩子们。而不需要养猪的家庭一定是县里的富裕户。让我也感觉脸上有光的是,我的一个远房亲戚就是个不需要养猪的人。 这个亲戚以前是县外贸局的书记。外贸局如今虽然裁撤了,老人家也退休了,但日子仍然过得不错,不需要象普通的人家那样为生计操劳。老人家有八个孩子,现都已经成家立业。感谢组织的照顾,八个孩子都拿上了财政工资,也不需要象普通的人家那样去靠养猪为生。但是听说清闲在家的老人家近来脾气变大了,把伴随了一生的香烟和酒都戒了。 后来才知道,原来是经济危机惹的祸,全县的猪价大跌,老百姓养猪赔了钱。养的多亏折越多。 老人家想,我们俩口子退休在家,每月工资六七千,一年进八万,这需要养多少猪才能赚到啊。我们生病了有公费报销,而猪生病了却得自己掏钱看病。猪吃得不好不长肉要亏本,猪吃得太好了也不长肉也要亏本。这老头于是感慨万千的说,我活着就是赚啊。只要我还活着,我的每个孩子每年就还可以分得一万多元。经济不景的时候,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啊。我多活几年,我的八个乖孙子读大学的费用也都足够了。 我得爱惜身体,不能再操什么心了。我得向猪学习,咱饿了就吃,吃了就玩,玩累了就睡,睡醒了再吃。他说,我可是头名贵的猪呀,养的时间越长,经济价值越高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