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糊涂仙 于 2013-3-25 19:09 编辑
熊元义
熊元义,原籍湖北省仙桃市,笔名楚昆,文学博士,中国作协会员。
2004年任《文艺报》理论部主任,中南大学、云南大学、江南大学等数所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
近十几年来,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60多篇,内容涉及哲学、美学、文艺理论、文艺评论等方面。先后出版《回到中国悲剧》、《拒绝妥协》、《中国作家精神寻根》、《眩惑与真美》、《当代文艺思潮的走向》、《中国悲剧引论》等六部著作,在中国悲剧理论、当前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中国作家精神寻根理论、科学存在观文艺批评理论上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文艺批评的理论反思》序言 于 平 近20年来,中国文艺批评这一推动文艺发展之翼始终不够坚硬。从责难文艺批评的“失语”和“缺位”到提出 “真正透彻的批评为何总难出现?”“文艺批评的锋芒哪去了?”中国当代文艺批评一直处于被质疑中。面对这些质疑和责问,熊元义在磨砺文艺批评的锋芒上既强调文艺批评家素养的提高,也重视文艺批评家成长环境的改善。其中,文艺批评家克服自身的鄙俗气和追求真理尤为关键。在这一认识基础上,熊元义多方面地探讨了文艺经典与文艺批评、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的辩证关系,努力破解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发展的症结。 当前,不少人在推进当代文艺批评发展时不重视文艺理论的发展,并极为忽视二者的辩证关系。的确,当代文艺界一直存在一种忽视文艺理论发展和文艺理论队伍建设的倾向。有些人对文艺理论即使在口头上重视,但在实际上却是基本上不重视,有时甚至相当忽视。这已造成当代文艺理论界中青年文艺理论人才严重的断档危机。有些人以为加强文艺评论,就是增加文艺评论的数量。这是本末倒置的。加强文艺评论,最重要的是从理论上提高文艺评论的质量。 熊元义在深入地把握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了这种文艺理论贫困的危害。这就是文艺理论贫困导致当代文艺批评界一些“风”派人物和滑头人物频繁交替出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不少文艺理论家在推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了从“审美反映”论到“文艺实践论”再到“文艺本体论” 的演变。有的甚至提出“审美超越论”,认为人在精神上可以实现审美超越。但是,这种审美超越与现实超越是互相促进的,而不是完全脱节的。尤其是文艺的审美超越不是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的,而是反映了人的现实超越的。否则,文艺就完全成为作家艺术家主观创造的产物。这些文艺理论家在强调作家艺术家对美的创造时忽视了作家艺术家在艺术世界里对客观存在的美的反映,不自觉地陷入了唯心史观。这就是理论贫困的产物。更有甚者,有些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家在文艺批评中不但为各种不同思想倾向不同价值取向的文艺作品捧场,而且这些捧场大多是一些没有立足文艺作品实际的空话套话大话,完全堕落为滑头人物。尤其是这种文艺批评有些还成了社会体制的组成部分,危害更大。这不但荒废了不少中青年文艺理论人才,而且毒化了文艺理论人才健康成长的社会土壤。这恐怕是中国当代社会在经济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在文学艺术上却稀有世界地位和世界影响的大作家大理论批评家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国现当代文艺批评史上,不少尖锐对立的文艺批评都是与理论的分歧分不开的。文艺批评分歧的解决不仅有赖于对文艺作品认识的深化,而且有赖于理论分歧的最终克服。而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界一些理论分歧之所以长期难以解决,主要是因为有些人在理论上软弱和不彻底。这种文艺理论的软弱和不彻底主要表现中国当代有些文艺批评在只认强弱不认是非的氛围里不是追求真理,而是迎合狭隘需要,不但在批评文艺作品的缺陷时空说泛论,而且在褒扬文艺作品的成就时言过其实。这些文艺批评貌似丧失了那股不肯随顺的“浩然之气”,实是理不直气不壮。有些文艺批评家虽然艺术感觉还算比较敏锐,但在理论上软弱和不彻底,因而难以击中批评对象的要害,只是提出了一些隔靴搔痒的似是而非的概念。这不但没有解决理论分歧,反而进一步地扩大了理论分歧。 而熊元义的文艺批评则有较强的理论感。对于一些文艺批评的分歧,熊元义不但在审美感悟中探究得失,而且在理论反思中辨别是非。因而,熊元义的文艺批评与文艺理论是相互促进的。从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这一课题到仍继续梳理和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成败得失的系列论文选集《文艺批评的理论反思》(学苑出版社2013年版),熊元义的文艺理论研究一直没有脱离中国当代文艺实践,没有脱离中国当代社会现代化实践。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发展过程,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不能脱离中国当代文艺实践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而是要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的研究与总结和反思中国当代文艺创作以及文艺批评的发展结合起来。当代有些文艺批评学之所以在当代文艺批评实践中没有什么特别影响,是因为极为忽视对当代文艺批评发展的理论反思和总结。结果,这类文艺批评学除了总结和梳理现代西方文艺批评的发展以外,与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发展没有任何关系。当然,这种对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发展的理论反思和总结不是彻底推倒前人,而是在充分吸收前人有价值的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前进。而熊元义的文艺理论研究能够不断进步是与他重视对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发展的理论反思和总结分不开的。 文集《文艺批评的理论反思》虽然只是熊元义的文艺理论研究的部分成果,但也可看出其文艺理论研究的若干特点,一是其文艺理论研究较为系统,不是串糖葫芦,而是形散神聚,具有相当内在的逻辑联系;二是其文艺理论研究大多是对当代文艺批评实践的理论总结和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当代文艺批评的理论深化;三是其文艺理论研究具有鲜明的立场,不但站在基层民众的立场上激浊扬清,而且积极倡导重铸开疆拓土的民族魂。在这个重成败轻是非的时代,熊元义的这种理论坚守是值得提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