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麻城福白菊的历史文化 药用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Ramat.为菊科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为常用中药,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等功效,用于治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1]。药用菊花主要分布于亚洲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东经113°~120°、北纬29°~38°的山地、丘陵和平原地区,我国主要产于浙江、安徽、河南、河北、江苏、湖北等省[2]。湖北药用菊花主产地则在麻城以福田河镇为中心的大别山区。该地产的药用菊花历史上称之为“甘菊”,国内中药材市场称之为“湖北菊”或“湖北花”,桐乡菊称之为“浙江花”,盐城菊称之为“江苏花”或“苏北花”。因麻城方言“湖北菊”与“福白菊”同音,故注册证明商标取名为“麻城福白菊”。作为大别山特产,麻城福白菊是药用菊花中的佼佼者,其历史源远流长。 1、历史传说。麻城山谷灵怪奇峰仙源[3]。相传唐代八仙吕纯阳与其师傅汉钟离到麻城北部仙游,在此发生了“点石成金”的故事。为纪念吕纯阳,当地人将传说中的高山更名为纯阳山。当地人又在纯阳山对面的两座上上建立纪念两位仙人的双庙观。后来,人们发现道观周围有一种奇花,花色纯白,花蕊金黄透红,被道士移植于观内,称之为“红心白菊”。菊入茶,味甘甜,故又称“甘菊”。当地信徒不断引种下山,遂在麻城一带广为种植。 2、药典记载。《本草图经》[4]所收载的“紫茎而气香,味甚甘”之菊是范成大所言的甘菊。明·陈嘉谟《本草蒙筌》[5]载:“山野间味苦茎青,名苦薏勿用;家园内味甘茎紫,谓甘菊,堪收”,李时珍《本草纲目》[6]云:“甘菊始生于山野,今人皆栽植之”,李中立《本草原始》[7]云:“培家园,味甜,茎紫,名甘菊”。明代药用菊花已广为栽培,野生菊已不再作为甘菊药用,仅作野菊用。《本草纲目拾遗》[8]引《百草镜》云:“甘菊即茶菊,出浙江、江西者佳,形细小而香。产于亳州者不可用(作茶菊),白而微臭。近日杭州笕桥、安徽池州、绍兴新昌唐公市、湖北皆产入药。这里的产地“湖北”指的是“鄂东各地” [9],具体是以麻城为主的大别山区。 3、州府志记载。福白菊的种植在州府地方志中也有比较多的记载。《明一统志》说甘菊的特征是“基短花大,味甘美,异于他菊”。明弘治年《黄州府志》物产中有菊[10]。乾隆年《黄州府志》记载:“菊,种类凡百余,未见有落瓣者。”[11]光绪年版《黄州府志》关于物产的记载:“菊,种类甚多。国朝顾景。君不见,一章井序,菊以不落为德。俗传介甫诗句,谓黄州菊瓣落,石城作长歌,不知其实,无之予。适在黄赋。君不见,屈平好奇餐落英,宏景晚服仙骨轻,黄州何如邓州产,霜中落瓣皆虚名。……”[12]说明当时药用菊花除邓州白外,黄州府也有药用菊花,且品质不比邓州白差。 4、县志记载。历代麻城县志中都有大量关于菊花种植、食用、饮用的记载,也有很多关于菊花的诗词。经考证,存世最早的《麻城县志》为清代康熙九年(1670年)版。康熙九年《麻城县志》35—36页记载:“文献通考黄州,宋属淮西路,领黄冈、黄陂、麻城三县,……药草之属曰:……天南星、薯黄、甘菊、白芨……”说明宋代麻城属于淮西路黄州府管辖,药草中已经有“甘菊”品种出现,是为关于“麻城福白菊”正史最早记载。康熙九年版《麻城县志》142页有刘贞和诗《后同翠植》云:“……黄蝶菊丛浑洗石……”,描述麻城某地菊花盛开的场面。光绪版《麻城县志》帝主庙图标识有“东北有花地5块,西以花地抵人行路为界”的文字。陈大章的《歧亭天宝鹿歌》中说到:“……君不见梨园菊部霓裳舞,宏农唱罢来鼙鼓。……”[13]麻城籍明崇祯朝进士曹应昌在《立浪园记》中记载:“……乞寒园多山花,梅、梨、李、菊,野香不知数,而九里香乃特馥……”[14]曹应昌的《客止园赠朱樨玲》:“……闻君实婴姹,焉用餐菊枸。坐阴足消间,耘花心躬理。……”[15]这里的“餐“应该可以理解为”食用或饮用“。说明曹应昌不但在他的私人花园——立浪园里,大面积种植菊花,还将菊花与枸杞一起作为食品或者饮品用,可以推断,曹应昌应该种的是甘菊,也就是早期的福白菊。 麻城人胡翔霭在《九日登高用原韵》说:“龙香铁拨凤檀槽,挚伴闻吟意倍豪。竹杖挑云妨迳仄,角巾簪菊摘烟高。台高戍草空行马,盘拥花餐重赐糕。自是惠连饶雅韵,闲庭绿蚁泛松醪。”[16]说明,乾隆年间九九重阳日,麻城人不但喜欢在头上插菊花登高,还喜欢在餐桌上食用菊花。 5、文学作品记载。北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正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正月十九,苏轼过光山县,二十日度过关山(今麻城福田河境内),进入春风岭(即今麻城黄土岗镇长岭岗),正月二十一后到麻城县城。正月二十四日黄昏,苏轼与陈季常在歧亭道上欣喜地相逢。因时应景,苏轼赋诗一首《歧亭道上见梅花戏赠季常》:“蕙死兰枯菊亦摧,返魂香入岭头梅。……”在黄州任上3年多的苏轼游历麻城就有一百余天,苏轼在访问隐居麻城的好友陈季常时又作诗《春菜》:“蔓菁宿根已生叶,韭芽戴土拳如蕨。烂香荠白鱼肥,碎点青蒿凉饼滑。宿酒初消春睡起,细履幽畦掇芳辣。茵陈甘菊不负渠,绘缕堆盘纤手抹。北方苦寒今未已,雪底波棱如铁甲。岂如吾蜀富冬蔬,霜叶露牙寒更茁。久抛菘葛犹细事,苦笋江豚那忍说。明年投劾径须归,莫待齿摇并发脱。”[17]苏轼将茵陈和菊花苗一起做菜用,由此可见,苏轼用的菊花一定是有益健康的药用菊花,说明北宋时期黄州府及麻城都有甘菊种植,并且已经作为食品在民间使用。明代麻城籍梅国桢《灯下看菊》[18] 《秋夜感怀》:“客里寒威重,愁中夜色微。雁声霜共落,鹊影月同飞。雪压半开菊,风凋初授衣。坐看无限意,不是为思归。”[19]《送汪子建入京》:“霜菊犹堪采,遲留君未還,惊鸿醒旅梦,疲马怯秋山。生事浮沉外,羁愁去住间。春风将爱子,嬉笑入燕关。”[20]民国版《麻城县志》还在《花卉之属》中记载有“菊,春时由根萌芽,析苗分植,深秋开花,名目状态不可胜数,以绿色者为最贵,收子播种,形色皆变。”[21]可见,民国时期麻城除药用甘菊外,观赏菊品种也开始多起来。 1931年1月,红四军在麻城福田河成立,并转战麻城、红安、新县一带。福田河百姓将福白菊送给红军。红军战士受伤了就用福白菊清理伤口,渴了就用福白菊煮茶饮用,深受广大战士的喜爱。麻城籍老将军王树声、陈再道、许世友等则对麻城龟山茶叶、福田菊花更是情有独钟。1957年冬季,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兼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回家乡,经过麻城福田河外婆家时,对外婆家的菊花茶就赞不绝口。 6、文化见证。福白菊的种植在麻城不但是一个农业产业,还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民间歌舞说唱艺术——麻城花挑。麻城花挑最初起源于唐宋时期的福田河镇双庙关一带,由当地老百姓采菊挑花的民间劳作演化而成。菊花是当地老百姓一年中最重要的收成,挑菊花时个个心情愉快,走路时扭起舞步,哼起当地曲调。久而久之,挑菊花的花挑就成了一种民间曲艺道具,进入双庙观庙会。麻城花挑在民国时期发展成型,其唱腔被定名为湖北东路花鼓戏。麻城花挑曾于1953年、1958年、1994年3次进北京展演,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2006年麻城花挑进入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CCTV《欢乐中国行》还播出了麻城花挑,同年麻城花挑远赴芬兰参加国际民间艺术交流。可以说,麻城花挑艺术是麻城福白菊悠久历史的文化见证人。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18.
[2]邵清松,郭巧生 药用菊花道地药材形成源流考 来源: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58.
[5]陈嘉谟.本草蒙筌,点校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78.
[6]李时珍.本草纲目,点校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929.
[7]李中立.本草原始,点校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57. [8]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262.
[9]百度百科 甘菊 查询结果 [10]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黄州府志》44页 [11]乾隆十四年《黄州府志》62页 [12]光绪十年版《黄州府志》147页 [13]光绪八年版《麻城县志》517页 [14]乾隆六十年版《麻城县志》331页 [15]光绪八年版《麻城县志》588页 [16]乾隆六十年版《麻城县志》402页 [17]《苏东坡全集·卷九·诗六十七首》 [18] [19]光绪八年版《麻城县志》575页 [20]光绪八年版《麻城县志》576页 [21]民国二十四年版《麻城县志》(续编)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