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方言“家”读音 这个问题并不弱智。虽然现的湖北方言中,“家”的发音为(jā),与普通话一样。但是古时候却不一定。因为就是现在,“家”也不是全念(jā)。 以前的武汉话,很多情况下“家”念(gā咖)。 我们小时候,“张家的,李家的”,多半不说(zhang ja di,Li ja di),而是说(张咖的,李咖的)。说“自家、自己”为(自咖),说“自己家里”为(自咖屋里 )。 把“家”念成“咖”,在湖北农村保留得更多。 黄陂话“到家家里去——去外婆家”,说成(到咖咖里气)。武汉城区把 “家家 ——外婆”叫(ja ja),黄陂叫“咖咖”。黄陂人还把“家公——外公”, 叫(咖公), 把“亲家”叫(庆咖)。 不仅武汉郊区黄陂,就是远离武汉几百公里的枝江,也是这样。湖北其它地方,估计都差不多。 除了称谓,日常生活中,把“家”念成“咖”也有残留,比方,“那个湾子只有几户人咖(家)”。有一首湖北民歌《小女婿》唱到:“人咖(家)的女婿那么大,我的女婿一丁嘎”。 过去的湖北人有一句口头禅“老得像咖公(家公)”。见到茄子、豆角长老了,就说,“老得像咖公(家公),么样吃啊!”买回的菜苔纤维多,也说,“老得像咖公(家公),吃个鬼!”为什么要拿家公(外祖父)形容老得不成样子,而不是拿爹爹(祖父)来形容呢?难道家公比爹爹更老些不成?当然不是那个原因。是不是家公住得远,听不见,不怪罪呢(笑)? 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 不仅湖北,而且越往南,把“家”念成“咖”越普遍。广东、福建方言中,“家”几乎全都念成“咖”。 至于“家”的读音如何从古代的(gā) 演变成现代的(jā),那就要另外讨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