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列兵

- 积分
- 30
IP属地:湖北省荆州市
|
我在乡下的老家叫槐树湾,村子对面有片大山坡叫桃树坳。记得在我小时候,山坡上是大片大片的野桃树,一到春天,桃花盛开,远望去就像一大片大片火红的云霞。那个美哟,就是每天望上千百次都不觉得厌倦。可能是因为传说中有一对男女青年曾在桃林里殉情;也可能是因为桃林里有许多险峻的怪石,常有小孩玩耍时受伤。所以,老人们常吓唬小孩子说,你们不要去那里玩,桃树林里有妖精。可在春天桃花盛开时,景色太迷人了,即使大人阻止,我们也要去山坡上看(玩)好几次。我家里至今还保存着一张从《溪流》杂志上剪下的照片,是一位省城下乡采风的摄影师为我们拍的,摄影师为照片起了个名字叫做《桃花映红娃娃脸》。
听爷爷说,这片桃树林在他小时候就有,听说最早是由山坡上面一个小道观里的道士栽种的。解放后,道士被遣散,1966年破“四旧”道观也被拆掉了,而桃树林却生生不息,越长越兴旺。
一直到20世纪的80年代末,这片桃树林依然存在。即使是1970年代的“农业学大寨”那阵了,有人想在山坡上开荒种粮,也因为山坡上乱石太多,坡高路窄,又不通大道,在砍掉了山底下的几株桃树后,就再也没人往山坡上费劲了。
1980年代末,从湖北通往湖南的S32省道改造,改线后的公路正好从桃树林下的山坳中穿过。一到春天桃花盛开,这片山坡就成了公路边最美的风景。那景观实在是太有引力,想不注目欣赏都忍不住,因此,常有车辆停下来观赏、拍照。西冲乡的领导也发现了这个“地方风景”,还特地拨款在山脚下的溪流上浇注了一座石拱桥,多次带上面的领导来赏花。
1990年代初,县里大力提倡“要致富,载果树”。一位副县长到西冲乡考察时,现场指示,要对这片桃树林进行改造,让“野桃林变成致富林”。乡里于是组织了二、三百人的“大部队”,历时二个多月,挖掉老桃树,栽上新品种——河北大蜜桃,并在公路边上竖起了一块大招牌,上面写着“西冲乡优质高产水果试验基地"。三年后,新桃树稀稀落落地开花了,虽然远没有野桃花那么繁荗浓艳,但它寄托着领导们大大的希望。二个月后,新桃树结出了一些鹌鹑蛋大小的果实,常来西冲乡采访的《**日报》记者很快写出了通讯报道《昔时野桃花,今日水密桃》,字里行间仿佛已嗅到了水蜜桃香甜的滋味,盛赞领导的决策无比英明正确。可是,过了六月份,当别的桃子都陆续采摘上市时,这里的桃子依然又小又硬,味道还不如石头缝里长大的野桃子甜脆。开始,乡里的领导们还以为是买了假种苗,专门请果树专家来鉴定,专家看过后说:不是种苗问题,是这里的土层太薄,比较干燥,不适宜栽种这种对土质要求较高的水蜜桃。桃林从此后也没人管理,灌木野草迅速生长。
1996年,乡里新来的领导又盯上了这片山坡,请来棵树专家分析指点后,砍掉桃树,栽上了板粟苗。路边那个大招牌上的大字也被换成了“西冲乡板粟示范基地”。四年后,板粟结果了。到10月份板粟成熟后,个个球大粒满,煞是可爱。于是,只要上面有领导下来,乡长都会主动推荐“去看看我们的板粟基地”。这个基地后来被评为全县山地开发的样板工程,一段时间里,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开始二年,板粟能卖到十几元钱一斤,果林承包给村里的组长经营,里面的杂草一长出来就被清理得干干净净。可是,到了第三年,板粟的价格大幅下跌,四元钱一斤都没人要,卖果子的收入还抵不到采摘的工钱和运费。于是,组长也不承包了,二年后,板粟园又变成了杂草园。
2005年,县里又号召“在山上再造一个XX”。新上任的西冲乡党委书记、乡长又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这片最显眼的路边山坡。经过多次到外地考察,决定把板粟树挖掉,栽种药材。为了便于管理和参观,一些怪石被炸掉,机耕路一直修到了半山腰。很快,山坡上又栽上了一棵棵幼小的天麻、杜仲、厚朴。路边的大招牌被重新刷漆,绿底红字写上了“西冲乡中药材示范基地”。听说,乡政府还专门为此向国家申请到了一笔数额较大的退耕还林补偿资金。可是,药材树苗的生长实在是太慢,当它们长了个三、四寸的时候,旁边的野草已经长到了半人高。由于无专人管理,到秋天里已是只见野草,不见树苗。入冬后,不知哪个在路边扔个烟头点燃了干枯的杂草,一阵野火把满山坡的草木烧了个精光。
这几年,干部、村民也都懒得再在这片山坡上折腾。由于没有大树木遮挡,茅草葛藤疯长,夏天一坡绿,冬天一坡黄,秋冬常常发山火,真应了那句古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乡、村干部们对防范山火的忧虑与责任也是“野火灭不尽,秋风吹又生”。为防止山火,乡林业站早已把路边那个大招牌上的红字换成了醒目的防火警告:“谁放火,谁坐牢。制止有功,举报有奖”。除非发起山火,这片山坡再没也没有吸引过路人的目光。
前天,我带儿子回乡祭祖。来到这山坡,儿子问道:”这个山坡一株桃树都没有,怎么叫做桃树坳呢?”。我告诉他,这里原来确实有很多桃树,因为太漂亮、太招人眼, 被看上她的人慢慢地糟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