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立仁 于 2013-4-9 22:55 编辑
杂文:咬一咬“第一时间” 文/立仁
有一个忘年交,经济条件比较好,一家人常在外面用餐,习惯了餐馆那些重味儿。有一回请我去他家吃饭,凡是荤菜都很麻辣。桌上有两小盘素菜,炒小白菜和炒苋菜,可是每个里面都放了辣椒、花椒和孜然,特别是那个孜然,让我至今闻见街头上烤肉串的味儿就头晕。 读新闻也有享受与忍受之别。一次在公园小憩,捡到别人垫屁股废弃的报纸,拿来闲读。报载,为澄清天津蓟县莱德商厦6·30大火遇难人数的网络谣传,7月8日,天津北方网发布消息说,从公安部门获悉,近日,有个别网民在互联网上编造、传播谣言,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根据已查清的相关事实,公安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对造谣传谣者进行了处理。当事人已承认夸大死亡人数、冒充武警和目击者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等事实,表示悔过。 以事实还原真相,是媒体和“有关部门”的责任。然而,这则只有350字的消息再次让我碰到了那个大倒胃口的“第一时间”。消息说,“市委、市政府多位分管负责同志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我一辈子喜欢看新闻,并总是很认真地按照新闻的几大要素去分析新闻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并依据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判断其发生发展的内在关系。突然有一天,读到了一个无法读懂的时间概念:“第一时间”。我原以为这是一个在开放中引进的外来语,但翻遍了具有权威性的词典,一直没有找到这个词条。当时以为记者没有办法弄清具体时间,以第一时间代表最早的意思。所以大凡遇到“第一时间”,我都是按照“最早”来理解。 后来的一次“糊涂”,是出自一篇关于矿难抢险救援的报道,其中有四处“第一时间”:“面对突然上升的水位,井下有着丰富经验的作业班长第一时间指挥遇险人员自救”;“当地政府和矿领导第一时间组织救援”;“国家安监局领导第一时间赶到”;“某报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国家安监局某领导”。这里,“最早”已经不通了。 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发现,“第一时间”这个用语几乎成了事故、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佐料。大概也是由于自身喜好,作者不自觉地给毫无感情色彩的“第一时间”赋予了“褒义”。大凡领导和记者自己到达现场的,必用“第一时间”,绝不会将第一时间强加给“谣言制造者”。其实,第一时间在新闻中不仅没有“新”的作用,甚至于还不及“开始”、“之前”、“随后”更具实际意义。就如同伴随这个词的另外两个短语“领导高度重视”、“当事人情绪稳定”一样,只不过是一种人云亦云式的陈词滥调。 记得国家安监总局有位领导曾经追问过,“第一时间是几点几分”?他还说,以后别提第一时间,说具体时间,准确时间是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的依据。而我们的媒体却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口味儿”,始终用孜然粉改变着小白菜的清新属性。 汉语(中文)媒体的受众数量是世界第一的,规范使用汉语,既是新闻人的优良传统,也是媒体在市场竞争中的制胜法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