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峰上小鸟 于 2013-4-11 15:12 编辑
记得前年第一次去中雁荡山玩时,产生了许多联想,曾写了一篇《戏说雁荡山》的小文,发在乐清论坛网上还引起了轰动,当时我只是在中雁荡山的南部转了一回,因此印象的确粗浅。今年三月三十日下午,我们集团公司梁总为了让同事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提高平时日常工作的积极性,亲自带领大家去攀登道士峰,这才有了深刻的感悟。 那次我将道士峰说成是“父子观星山”的“父”山,将对面西南方的一个小山说成是“子”山。当然能观星之人,在古代的中国就只有道士之类的人物了,这还算我说得沾上了点边。 这次有机会近距离接触道士峰,还有知情人介绍,一定能增加感性认识,因此便很有兴致。要说登山,这是我的历来的喜好,过去我经常进行这项活动,不管到了哪里,都想站在在高处,放眼一瞥。登山能使人心胸豁达,产生一种目光旷远,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下午的天气很好,多云无雨,不冷不热,一行同事,有大有小,女多男少,因此男士就履行起保镖和榜样的职能,让女士们多一份安全感和自信心,这样,才会让这次活动有整体性,让梁总的意图落到实处而有意义。 三辆小车同时进发,郑总亲自驾车在前面开路,一会儿便到达了目的地。郑总驾车的技术娴熟,平稳舒适,可惜的是由于他的脚关节不好,不能跟我们一起登山,反而让领导给大家担当起看护车辆的责任。 梁总精神饱满,意气风发,几乎所有的指令都是他发出的,如:登山开始,这里照张相,走,休息时间到了等等。说明梁总对登山的节奏把握得十分恰当,如何分配体力,做到劳逸结合是有学问的。 雁荡山的石质台阶做得非常精致,这比其它地方景点的要标准得多,我走的时候一直思考问题,尽量让自己把所有的联想都调动起来,这样就能减少疲劳,提高攀登的兴趣和耐力。 顺着石级而上,第一个景点就是屑玉泉,它与北雁荡山大龙湫的瀑布有些相似,只是落差还要大一些,水柱要小一些,但更为奇特。这陡峭的悬崖边有这样一潭清水实为罕见,我抬眼仰望,发现这水源不在地下,而是来自于数百公尺高的山顶,但见这水源的上端是流线状,下面经高空气流的作用,才变成水珠飘洒下来的,情景十分壮观。 前面几个小姑娘一路叽叽喳喳的说笑,还有几个就掉队了,长期静坐于办公室,突然需要体力的时候肯定是吃不消的。攀登的时候我尽量少说话,停下来时就跟同事们多聊几句,这是我登山的经验,说话也是很消耗体力的,不然两千多步台阶就会吃不消。我给自己打气,无论如何是要登到山顶的。登山如同做人,只有一往无前,义无反顾,承受磨砺,才会就成事业,就不会留下遗憾。 中途,有一个男同事打了退堂鼓,还有一个平时的运动健将掉队了,前面只有梁总跟我俩个男士了,我跟大伙儿说: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时另外的团队有人接过话去:中途退缩是笨蛋!这倒提示了我,登山也是表现整个团队精神状态的项目。这种精神状态也是涵养,涵养是修炼出来,企业要文化支撑才有涵养,景点也要,中雁各景点都进行了文化包装,景点有文化含量,就能吸引游客,公司有文化就能健康发展,这就是领导言传身教的作用。 登山并不一定是单独只要到达顶点这一个目的,我认为边攀登边欣赏景致才算有质量。人在上升的过程中,每晋升一级,就上升了一个高度,目光所至定然有不一样的见识,心理的承受能力就会同步提高,不然就会出现晕眩的感觉,这跟生活中的道理完全是一样的,有的人平时想的只是晋升职位,没有同时进行素质培养,结果到达了理想的位置时突然翻了跟头,造成前功尽瘁,身败名裂的结局。 好不容易来到1800步台阶,剩下了最后的冲刺阶段,我小抿一口矿泉水,顿时力量倍增。小抿是我的习惯,登山渴了不豪饮。这时几个女士想吃冰淇淋,我因出发前事情没有做完,本不打算参加这次活动,后来动身时梁总催的急,走得匆忙,忘记携带钱包。梁总率先从口袋里拿出一百元钱,叫大家自己选购,看来还是领导高明,他什么都提前想到了。这就叫计划,我们平时做工作都要提前拟定出计划,有计划就会缜密周到,有条不紊,忙而不乱,没有就会出现仓促应付的情况。 “走!”“登顶!”这是梁总的又一道指令,大家经过一段险要,再进入一程遂道,便来到一个空中小花园,几个同事分别摄影留念。接着爬“天梯”显得更加刺激,我们人叠人地从石缝里爬向山顶,这是此次活动的高潮部份。 山顶设有石椅石桌,坐在上面似有一种远离红尘是神仙的感觉,大家都会不分彼此地坐在一起,隐去劳累,友好地将自己最美丽的表情展现出来。这时良辰、美景、人情都融为一体,留下的是最美好瞬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