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4377|回复: 42

教育随笔:名师非打造,课改有不改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85

2495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浪子、樵夫、不化缘的。 ... ...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22726

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湖北省孝感市

发表于 湖北省孝感市 2013-4-16 06:5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育随笔:名师非打造,课改有不改
林深数树

有些人,有些事,有些书,为什么岁月掩不住它的光辉,为什么尘封、革命、换人淘岁月他反会日久弥新,为什么,我问一问。
马相伯,其实我也不熟,是《中国教育报》介绍的。只是他的事,他的话,虽然一个世纪前说的,也没有错。为什么?他说中国话,是说给中国人听的,而我们是中国人。就这么简单。

说名师不是打造,这话还是李镇西说的。
李镇西是名师,他说不是打造,该不会错吧。佛讲现身说法,李镇西是现身说法呢。这和真理教们拿别人感动中国是不同的。
道理其实简单,名师是相对的。就是相对优越一些,相对标高一些,优越的标高的还有差的矮的打造吗?这是笑话。其实真正的名师是站高、是登峰造极、是打通是深诣,这就更不是打造的了。伯乐相马要你是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人才是人才,名师是名师。为什么?你举直错诸枉哇。当然也是我说,要是没有伯乐,到处是“千里马”。这样的“千里马”,就是“伯乐”不伯乐们打造出来的了。

李敖、余秋雨、李镇西,怕都不是谁打造。到高处的,都是自我功夫。还有主要的是天赋灵气、才气、使命。说天赋秉性是对的,那是天打造,或者叫天打造人生成。讲天才,或者讲天地人才都是对的。
说人生成就是在自然造化里毕竟自我修为自我选择很重要。修为什么,也是可以讨论的,比如经历锻炼,比如读书思考,比如大师点拨,比如大事锻炼,是不可少的。人的灵性、智慧、知识、能力,也都是一点点填进去,一点点修成为的。
这份填实、这份修为又因人而异:禀赋强的事半功倍,禀赋差的事倍功半。这是人才分天地人的道理了。来得快的是天才——天才是夸张说法,总之是天赋灵气多赋灵气的意思。这份人才社会要爱惜,或者叫多加“培养”。

这样的修为知识,锻炼人才,许多是不改的。因为人性不改。
所以我说:名师非打造,课改有不改。
林深数树
大道不道,真言无言。何知是知,不文一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85

2495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浪子、樵夫、不化缘的。 ... ...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22726

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湖北省孝感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孝感市 2013-4-16 06:5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师是“打造”出来的吗?_李镇西_新浪博客  

最近几年,各地各学校都掀起了“打造名师队伍”的热潮,据说以此可以带动“教师专业成长”。什么是“名师”呢?通俗地说,就是有影响的优秀教师。那么,“名师”是可以通过“打造”得来的吗?

把“打造”一词用于“名师”是近几年的事。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就觉得挺不舒服。“打造”是一个工业车间流水线作业的概念,是和模具化操作相联系的。独具个性的人,怎么可以像生产什么机械部件一样被“打造”呢?想象一下——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教师,被输送到流水线上,规范于某种模具,然后“哐当”一声,所谓“名师”就被“打造”而且是成批量地“打造”出来了。这不荒唐吗?

也许有人会对这种质疑不以为然:不就是一个比喻吗?犯得着那么“钻字眼”(甚至是“钻牛角尖”)吗?曾经就有校长对我说:“‘打造’嘛,不过就是强调学校对教师培养的力度而已。”

但我还是要继续质疑:名师是“打造”出来的吗?

好,我们就说这所谓所谓“打造”的“力度”吧!这“力度”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学校已经明确了“打造”对象——当然是校领导认为“有潜质”的“好苗子”,然后有针对性地给他搭建平台,提供机会,比如帮着打磨公开课,或参赛的班会课,各级“骨干教师”的培训机会都给他,各种评优选先的机会都给他。还有相应的“培养计划”和时间表,还有集中的包装炒作,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封面人物,专题采访……既宣传培养对象,又提升学校形象,等等。所谓“311培养计划”,“当代名师工程培养对象”等等,都是这样来的。

我充分肯定学校乃至教育行政部门培养优秀教师的良好初衷和高昂热情——无论怎样,将经费投入到教师队伍建设上,是一件好事。但如此“打造”实在是太急功近利了,而且违背人才成长规律。

那么,“人才成长规律”是什么?这当然又可以洋洋洒洒写一篇博士论文。我这里只想简单地说,所有人才的成长都是一个自然而然自由自在的过程,这或许应该是“人才成长的规律”吧?“自然”和“自由”是其关键词。“自然”说的是给人才成长以宽松的生态环境,“自由”说的是尊重每一个人的个性,让他们的灵魂得以舒展飘逸。一切刻意的(非自然)规范的(不自由)甚至“工程式”的“培养”都只会阻碍人才的成长。

我想到自己刚参加工作的八十年代初期,那时的风气和现在相比有许多不同。比如,对年轻人好像缺少“激励机制”——除了学校期末评选优秀老师,几乎没有任何其他的评优选先,也没有职称一说(中学教师的职称评定是1986年才开始的)。另外,那时候的工资不高,而且是“大锅饭”——无论多少工作量,每个月的工资都不会增加或减少。比如,无论当不当班主任,无论教几个班,每个月工资都是52.5元(四川省当时一位大学毕业生工作转正后的工资标准)。这种体制这种氛围,不好的当然就是干好干坏一个样,让懒人有空子可钻;但好的一面就是让想干事的人心态平静而从容,不浮躁。只要你想干事,就专心致志地去干,别有什么杂念。静下心来,不急不躁,不慌不忙,潜心于教育教学本身,而不是老想着“获奖”“晋升”。这就叫“淡定”,叫“沉静”,叫“朴素”。

那时候校长对我很好——不,这样说不准确,应该说校长对所有年轻教师都很好,人也正派——善良,仁慈,厚道,博学,儒雅……这好像是那一代校长的共性,而这样纯粹的校长现在似乎不多了。我说校长对所有年轻教师都很好,意思是他关心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爱来听我们的课,和我们一起教研,还爱找我们聊天,包括一对一的促膝谈心,有时也严肃甚至严厉批评我们的错误。但他没有刻意地要“打造”谁,更不会集中精力“包装”谁“推出”谁。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维护一个原生态的自然而然的教师成长环境。

举一个例子。当时我搞“未来班”,应该说有声有色,校长多次鼓励我,有时还来参加我班的活动,记得学生毕业前我编班级史册,校长还资助了50元钱——那时候这可是一笔巨款。但是,他没有请媒体来宣传我,也没有在学校大力宣传我,包括谷建芬老师给我班谱班歌,校长也没有刻意张扬。无论当时还是现在,我都非常理解校长,不是他不重视我的成长,而是他力图让我有一个常态的成长环境,也让我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试想,如果谷建芬给我谱班歌的事放在今天任何一所学校,会是怎样的“轰动”?如果不请媒体宣传,校长这一关就通不过——这不正好宣传学校吗?这不正好提升学校形象吗?这不正好扩大学校知名度的吗?校长岂能白白放过这么好的机会!于是,著名作曲家给一个年轻教师谱班歌的事会被无限放大,反复炒作,最后让事情失去了它本身朴素的价值。当今社会就是这么浮躁,现在的教育就是这么功利!

现在,年轻教师机会很多,比如在成都,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三十岁以前,可以争取评“教坛新秀”;三十五岁以前,可以争取评“市优秀青年教师”;然后还有区市省各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等头衔在前面等着;四十岁前,如果想“进入管理层”还可以去报考“校长助理”……从好的方面说,这是“激励机制”;但事情的另一面则是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年轻教师的功利心。现在一些年轻人连参加一次主题班会竞赛都有明确的功利目标,每参加一次教学公开课大赛都非常计较获奖等级,因为他们太渴望“建功立业”了,太渴望“一炮打响”,“一举成名”了。不少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都有诸如“三年拿下教坛新秀,五年拿下市优青”的“人生规划”,于是每一堂课每一次班级活动都教育以外的目的,“扩大影响”,“提升形象”。教师急切地想“率先创立”什么什么“模式”,或“国内第一个提出”什么什么“理念”,学校也愿意通过媒体宣传、帮助出书等方式“打造”这个“名师”以“提升学校品牌”。怀着这种心态,想从容不迫地做教育,想耐得寂寞做真教育,我认为是不太可能的。

因此,我之所以反对“打造”,就是因为这两个字意味着迫不及待的速成和急功近利的浮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85

2495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浪子、樵夫、不化缘的。 ... ...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22726

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湖北省孝感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孝感市 2013-4-16 06:56:05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许在有些老师眼里,我俨然是所谓的“名师”了。这让我有些尴尬——承认吧,可和钱梦龙、于漪等真正的名师相比,我哪敢说自己是“名师”?不承认吧,人家会说我“矫情”,因为我客观上略有名气,在一定范围内有点点影响。好吧,姑且就算是“名师”吧!但坦率地说,我却不是任何人“打造”的。我发自内心地庆幸,当年我经历的几位校长都没有“打造”我——幸好没有“打造”我呀,我因此得以自然而然、自由自在地成长。设想一下,假如当年校长要刻意“打造”我,那么多的机会都给我,那么多的荣誉都给我,然后给我“打磨”课堂,给我“规划”人生……于是我不得不削足适履地去配合领导的打造,每一次展示每一次汇报,都得按领导的统一口径,都得服从“学校大局”,于是个性磨灭,自由丧失,同时又孤峰卓立遭人嫉恨,如此一来,我即使“名利双收”了,也感受不到半点教育的幸福。何况,这样的“名师”也不是真正的名师。

去年,被钱理群教授誉为“具有教育家眼光”的马小平老师因病辞世了(我估计,马小平这个名字对一些老师来说是熟悉的,但对更多的老师来说却是陌生的,建议这些老师去网上查查这个名字)。钱理群教授和许多普通而优秀的老师为马老师召开了一个追思会。会上,大家在缅怀马小平老师风范的同时,呼吁“寻找活着的马小平”。什么叫“活着的马小平”?就是富有爱心,思想深邃,视野开阔,教学精湛,成绩显赫的普通而卓越的一线教师。所谓“普通”,是因为他们不属于所在学校或所在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打造对象”,没有进入这样或那样的“名师工程”,也几乎没有任何官方头衔或荣誉;所谓“卓越”,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理想情怀、人格魅力、渊博学识、课堂艺术、教育业绩、风云文字……不但赢得了学生的衷心爱戴,而且在中国教育界乃至思想界展开了一道道不可忽略的风景——蔡朝阳、郭初阳、苏祖祥、梁卫星、魏勇、魏智渊、干国祥、史金霞……我随手写下的这些名字,都是我眼中“活着的马小平”。他们并不在乎自己是不是什么“名师”,但因为思想因为个性因为自由,他们成了我心目中真正的名师!而他们崛起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被“打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85

2495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浪子、樵夫、不化缘的。 ... ...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22726

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湖北省孝感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孝感市 2013-4-16 06:56: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次,我和吴非聊到“人才培养”的话题。他说:“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我就不是谁培养的。”我完全同意他的观点。我认为,人才是“生长”出来的,而不是“培养”出来的,更别说什么“打造”了。所谓“生长”是生长者自己的事。陶行知是谁“培养”的?晏阳初是谁“打造”的?还有斯霞、钱梦龙、于漪、孙维刚……不都是自己“生长”起来的吗?作为校长局长,如果一定要说“培养”,那么这“培养”的含义应该是尽可能给“苗子”以自由宽容的人文环境——形象地说,就是尽可能提供生长所需要的土壤、空气、阳光和水,然后就让年轻人自由自在地“生长”吧!既不要吹毛求疵,横加干涉,也不要指手画脚,过度关照,更不要揠苗助长、豪华包装、大肆炒作。只有最朴素最宁静的田园,才能长出最肥美的庄稼。

自由,自由,还是自由!——让理想自由高扬,让心灵自由绽放,让个性自由舒展,让思想自由飞翔,让每一个教师成为他自己价值和尊严最本色也最灿烂的标志而不是学校的“形象”和领导的“政绩”……如是,“名师”必然生机勃勃且源源不断。

没想过成为名师,既然选择了这一行业,只是不愿误人子弟,像我过世的大伯一样,教了一辈子学,也当了一辈子乡村小学校长,虽没有成为名师,但在我们乡镇,一提起他,却让人心信服。

哈哈,我是北京市的职业高中的老师。就亲眼见过学校提出“举全校之力打造北京市名师”的事情。教育系统的各级所谓“领导”也需要业绩。名师工程就是业绩。
有教育学者说“教育是无用的。教育的用应该是大用。”我们的社会太关注一切东西是不是无处不在。这也许,一切都在一个生态系统里。王晓春老师说的学生教育的“教育生态”,其实也适用于教师的生态系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85

2495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浪子、樵夫、不化缘的。 ... ...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22726

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湖北省孝感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孝感市 2013-4-16 06:5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区在搞绿色教育,绿色教育的含义是什么?其实正如您所说:尊重生命,尽可能为其提供生长所需要的土壤、空气、阳光和水,然后自由自在地“生长”!既不要吹毛求疵,横加干涉,也不要指手画脚,过度关照,更不要揠苗助长、豪华包装、大肆炒作。只有最朴素最宁静的田园,才能长出最肥美的庄稼。
赞同,但身边唯利是图的人太多,还好的是自觉自己还是比较淡定,踏踏实实地在教育这条路上摸索着前进。李老师也一定要注意身体,健康第一。
现在的大环境变了呀,你慢慢悠悠的能行吗?小气候当然可以营造,但小腿还是拧不过大腿的。我觉得可以曲线救国一下,名要争,个人的目标要坚持,不过,真的很难!

完全赞同李老师的观点!某某成为“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这不可笑吗?人民教育家也是培养的?到处推销自己的书,能成为教育家吗?
有的校长为了提升学校形象,为了培养几个骨干教师,总在请吃请喝,认为只要有关系,与评委熟,就容易当上骨干,不鼓励教师读书写作。这样的歪门邪道,教师能真正的成长吗?
哈哈,我是北京市的职业高中的老师。就亲眼见过学校,“举全校之力打造北京市名师”的事情。教育系统的各级,所谓“领导”也需要业绩。名师工程就是业绩。
有教育学者说“教育是无用的。教育的用应该是大用。”我们的社会太关注一切东西是不是有用,功利心无处不在。这也许,一切都在一个生态系统里。王晓春老师说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85

2495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浪子、樵夫、不化缘的。 ... ...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22726

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湖北省孝感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孝感市 2013-4-16 06:5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生教育的“教育生态”,其实也适用于教师成长的生态系统。

蔡朝阳、郭初阳、苏祖祥、梁卫星、魏勇、魏智渊、干国祥、史金霞……我随手写下的这些名字,都是我眼中“活着的马小平”。他们并不在乎自己是不是什么“名师”,但因为思想因为个性因为自由,他们成了我心目中真正的名师!而他们崛起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被“打造”。
==============他们中好些人似乎由于(教育及政治)理念不同而分道扬镳了。一叹。

我觉得相比来说,培养都比打造来得好。
打造就是突显关注的力度和决心。打造的对象毕竟不是所有教师,所以说肯定会出现有的老师关注度过高,有的老师无人问津的现象。“被关注”的老师,大多能力十足,渴望自由发展;恰恰是那些尚且缺一点方向感的老师,往往得不到领导的关注。
培养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使成长”。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培养的面更广,时间更长。
李校长反感“打造”,而我对“名师”这种说法心存芥蒂。
“名师”这个词的确让人不舒服。教师的目标是要成名吗?至少我从来没有想过。教育界不比娱乐圈,娱乐圈的歌手、演员人人都想成名,这无可厚非。但教师的职业是教书育人,我们的追求应该是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学生喜欢、领导认同、家长认可的老师,而不是成为一名“名师”。
至于有的优秀教师在群众口中有了口碑,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名师,那另当别论。
当下大环境的影响,没有几个老师能够独立于浮躁之外 ……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压力下,在同行同事的影响下,急功近利已司空见惯……我也经常对自己说保持平常心,谨记自己当初读师范的初衷:教书育人!而不是成就名利!
“意味着学校已经明确了“打造”对象——当然是校领导认为“有潜质”的“好苗子”,然后有针对性地给他搭建平台,提供机会,比如帮着打磨公开课,或参赛的班会课,各级“骨干教师”的培训机会都给他,各种评优选先的机会都给他。还有相应的“培养计划”和时间表,还有集中的包装炒作,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封面人物,专题采访……既宣传培养对象,又提升学校形象,等等。所谓“311培养计划”,“当代名师工程培养对象”等等,都是这样来的。”,李老师的概括准确全面。这种现象不科学,更不合理。
对于李老师说的这些,我深有感悟,或者说对某些打造深恶痛绝,一个教师的成长,需要一个安静、朴实的环境和一颗平静的心,打造只能让年轻教师漂浮在追求教育真谛的云层之上,永远都不会脚踏实地,没有根基也就没了向上生长的力量,最终毁掉的还是教师本身,或者是教育本身。
教师成长最重要的是内驱力,没有内驱力就没有任何成长的可能。从现实看,影响年轻教师成长的最大障碍,是事业性缺乏,是自我满足、自我原谅、自我开脱的惰性。外部条件当然也重要,但不排除自身的障碍,仅仅依赖别人的“打造”,恐怕永远也“打造”不出名师来。
李老师,我很想当名师,毕业后我把最美好的二十几岁都花在了山区孩子们的身上,我在那的几年里,知识能力反而退步了。教师多做不出什么实际的事情,只是为教而教。我现在很想调到城里。因为在山区当老师得不到锻炼。更不受重视。唉,找对象都受影响了。我就是在那干一辈子谁又会记得我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85

2495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浪子、樵夫、不化缘的。 ... ...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22726

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湖北省孝感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孝感市 2013-4-16 06:5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国家这几十年还是习惯于大搞运动,打造各类大师---不一定能得到世界承认。教育界需要名师了,各地都在通过荒唐的方式打造自己的名师—赛教、评课、骨干培养,几天几个月就会涌现出大批速成的名师,让人想到速生鸡;这种做法把本来圣洁的教育给活生生糟蹋了。看看李镇西老师的观点,思考一下,作为普通的教师怎样应对名师制造潮流呢?


浮躁的世界里,需要踏踏实实做事情的人,可是静下心来专心做好每件事的人真的很需要,什么时候对这样的人有更多的关注与肯定?!我们的生活需要「静」!
镇西校长好,恭喜你康复出院!又读您的文字,再受教育!我赞同您的关于人才培养的观点。——我认为,人才是“生长”出来的,而不是“培养”出来的,更别说什么“打造”了。所谓“生长”是生长者自己的事。陶行知是谁“培养”的?晏阳初是谁“打造”的?还有斯霞、钱梦龙、于漪、孙维刚……不都是自己“生长”起来的吗?
永远的名师,要靠三条路。一条是一辈子用好自己的双手与大脑;二是真正做到读万卷书,写很多有神的文章与书籍;三是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做让自己成长的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85

2495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浪子、樵夫、不化缘的。 ... ...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22726

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湖北省孝感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孝感市 2013-4-16 07: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教育报2007年还有篇旧稿,也是这个标题《名师非打造》作者杨富娥

某校明确提出,一年内要打造两位名师。美女可以打造,难道名师也是打造出来的吗?


  看看某县教师的成名过程吧:首先是进行各学科教师素质大赛:一节毫无准备的课,一板粉笔字,一张毛笔帖子,一纸所谓的论文,四“一”合并为优者即为某县“名师”,并且张贴大幅“名师”照片与简介。这样的“名师”真有打造的痕迹了。想想倒也有一定的理由:课讲得不错,字写得苍劲,论文有分量,这样的老师自身素质的确不错,冠以“名师”不是太勉强;紧接着便是出“名师”的学校推出“名师”课,这节课在各路“仙家”的指点、包装下,再配有连课堂环节,甚至于每个问题、答案都熟悉的“懂事理”学生的完美配合,课上得出奇得好;课上好了,评课必不可少,于是“名师”的特色便被美化,“名师”的教研课题被取来研究,“名师”便真正具有“名师”的效应了,“名”扬校内、校外。培育“名师”的学校出名了,“名师”的校长光彩了,“名声”四起。于是,“名师”、“名校”、“名校长”开始忙碌起来,来访的,调研的,联谊的,不亦乐乎。上示范课、研讨课,自己带的那帮学生自然由别人随意带几天吧,谁让咱们是名人,忙呀!

  笔者很不赞同这种“名师”成就的过程。名师,首先是一个个体,这个个体有着渊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知识内涵;这个个体是有特色的,有着引人瞩目的教师风采;这个个体是纯厚的,有着令人敬仰的人格魅力和极高的教育品行;这个个体是教育的创新者,是引领教育改革的旗帜。其次,名师又是一个群体,他们中的每位教师风格各异,精彩不断,整个育人氛围欣欣向荣,富有青春的朝气与进取的活力。一个名师如果不能用他的风采影响带动身边的每个学生、每个同事、每个平行班,乃至整个集体,那他又怎么能成为时代进步的弄潮儿?

  正在投身教育改革大潮的教师们,千万不要奢望成为被打造的“名师”,那样你多累呀,又多么难为情呀!一节优质课包含着多少位校长、主任、教导员的智慧和心血,包含着多少信息技术人员对课件的加工与美化,包含着我们的学生多少次的耐心与等待,因为你要试讲、修改、再试讲,这个问题已经问了十遍,答了十遍,就这样问,就这样答,停!这样,才算完美,然后到公共场合一搬,得!精彩的一课,完美的老师,不愧“名师”!如果是这样的课,我们并不喜欢,我们不信服,这样的“名师”还是不做为好。

  教书育人,来不得半点空架子,来不得半点浮夸与吹捧,更来不得半点虚情与假意。我们需要的是扎实的工作作风,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潜心研究的创新意识,我们不需要如此包装后的“名师”的引领,因为这样的海上浮萍,不堪现实的冲洗与历练。

  可以给有才干的教师指点、加压,这样他们会飞得更高,飞得更快。但不可以给他们奢求名利的欲望;可以给有才干的教师自由生长的沃土,携带温暖的气息与春雨的滋润,这样他们会悄然地孕育、开花,结出成熟的果实。(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第三实验小学 杨富娥)



  《中国教育报》2007年6月18日第3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40

主题

1017

帖子

1336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36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3-4-16 11: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打造成千篇一律,街上人都长一个模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85

2495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浪子、樵夫、不化缘的。 ... ...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22726

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湖北省孝感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孝感市 2013-4-16 13:4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影颖 发表于 2013-4-16 11:08
打造成千篇一律,街上人都长一个模样。

那是官样文章,言他位置非凡了。
那是花钱借口,人才怎么样未知,多少银子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