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突然觉得,这和当年我们一起读《毛选》有什么区别呢?”在刘醒龙看来,阅读的独立性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从众的阅读,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阅读问题。我们需要的是独立、自由的阅读。”

编杂志耗费了刘醒龙大量的精力,只有不到 10% 的时间用于写作 刘醒龙话不多,但一说起自己的女儿,就滔滔不绝起来。他还有一个“肉麻”的比喻,“女儿是前世种下的玫瑰”。他自己写的书,如果要送人的话,“只送给那些有女儿的人”,因为有女儿的人心灵相通。 他女儿有段时间很喜欢看一种叫做《漫客》的漫画杂志,“把所有零花钱都拿去买了《漫客》”,他本来以为她是真的喜欢,但最后却发现她只是为了和小伙伴们有共同语言才看的。“我突然觉得,这和当年我们一起读《毛选》有什么区别呢?”在刘醒龙看来,阅读的独立性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从众的阅读,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阅读问题。我们需要的是独立、自由的阅读。” 刘醒龙的家位于武汉市武昌区的闹市区,“没赶上单位分房的好时光”,这房子是他老婆单位的。房子不大,书房更小。“书房在我家从来都是边缘的地位。”女儿还小时,这个书房曾是保姆的房间,现在孩子大了,便成了她的书房。其实他的书大多也并不在这里,“地下室有几捆,阳台也有,办公室里也有很多。”他的办公室在武汉解放公园附近的市文联大楼里。 文联大楼是近几年新造的,刘醒龙主编的湖北文学杂志《芳草》的办公室就在4楼。但是对于刘醒龙来说,编杂志从来都不是自己的“正职”,“我唯一的正职就是写作”。然而编杂志耗费了他“90% 的精力”,“一天到晚看稿子,还要发现作者、推出作者”。这份谋生的职业让他不得不应付很多琐碎的事情。 即使只有 10% 自己的时间,他最近几年还是写出了一本大部头的小说《圣天门口》。谈起这部长篇,他说自己写的时候考虑过读者的阅读。“有些读者是把书籍当朋友,无聊的时候拿书来读;有些当老师,要反复读。”后者正是他自己对待经典作品的态度,所以到现在为止,他还是不接受电子阅读,因为“电子书无法方便地随时往回翻”,而经典的书,正是需要不停地往回翻的。 武汉以前有很多有趣的书店,但对刘醒龙来说,重要的不是有趣的书店,而是书在书店中的位置。有一次,他在首都机场书店的角落里发现了一本《煤的历史》,“非常好的书,但是被流行读物挤到了角落里”,在他看来,这本书的处境正代表了现在很多好书的处境。 再过几天,他就要搬去郊区的新家了。新家位于湖边,景色怡人,书房宽敞,还有一张写书法的长桌。书房的窗外可以看到树,这正是他理想中书房的样子。“那里窗外有一棵石榴树,是我从老家移植过去的,结的果子有保龄球那么大。”他笑着,做了一个大大的手势。
转播到腾讯微博

刘醒龙的新家位于湖边,有一张写书法的长桌,窗外可以看到树,这正是他理想中书房的样子。
转播到腾讯微博

刘醒龙的书房曾是保姆的房间,现在孩子大了,便成了他的书房。
转播到腾讯微博

最近在读楚地的方志和历史类的书。 B=《外滩画报》L=刘醒龙 B:你的藏书主要有哪些门类? L:还是文学占多数。其中又数当代文学占大头。很多是出版社或者朋友送的。自己买的话大约会买《聂绀弩文集》、《胡风文集》之类的书。 B:最近在读什么书? L:最近在读方志类的书,主要是楚地的方志和历史。 B:你现在买书是去实体书店还是网上书店? L:还是实体书店多。一般去网上买书都是有明确目标的,但是去实体书店已经养成了习惯,是一种生活方式。我喜欢在书店里与书相遇的那种偶然性。 B:武汉有哪些你印象深刻的书店? L:早年的书店给我的印象很深,记得以前在黄鹂路有一家书店,店主是闻一多故乡浠水县人,书店很有特色,一般湖北作家的书,他那里都有卖。但后来它变成了餐馆,老板也不知去向了。省社科院门口那家书店也与众不同,人文方面的书籍,本本都让人爱不释手,现在也不知道搬到哪里去了。我不喜欢大书城,将卖书当成纯粹的商业。小书店则不然,它会是某种文化精神的呈现。所以我一直在呼吁,要将书店还给读书人,而不是给城市装门面。 B:那你接受电子阅读吗? L:到现在为止,阅读纸质书所带来的快感,电子书仍然无法做到。电子书只能用来进行快餐式阅读,因为它往回翻特别麻烦,经典阅读就是要不停地往回翻。纸质书往回翻就很容易。而且纸质书本身就是一门精致的艺术,从装帧、设计到字体,都体现着各个专业的艺术气质,这也是它独有的书香味。 B:你记忆最深的一本书是什么? L:是我上学的时候读过的一本书,《大别山上红旗飘》。这本书遗失了,成年后我在各家书店里到处找,总也找不到原来的版本。新出的版本读下来,总觉得删去了一些文字。几年前我在网上的孔夫子旧书店里发现原来的版本,福建寄来的,只花了 30 元。内容果然和新版不一样。它让我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什么叫做“屏蔽”。两个不同的版本,它们叙述的故事和我在大别山所经历的事情,表明了意识形态对“故事”无所不在的干预。找回这本书以后,我把它锁起来收藏,不能让“故事”再次遗失了。 B:你理想中的书房是什么样子? L:首先它不能太大,太大的书房就不是书房了。它也不能太亮,光线要适当地柔和,夜里不要用荧光灯,要用白炽灯。不能一抬头就会透过自己的窗户看到别人家的窗口,最好是可以看到树。屋子里要有一套能为茶水保温的茶具。 B:你写了很多关于你女儿的文章,在女儿的阅读方面你有刻意地引导吗? L:没有。她是个喜欢阅读的人,家里只有这些书,她自然也就只能看这些。不过,如果我们说的话在她听来是有道理的,她也会听。我自己就是从故事开始阅读的,尽管故事不是最有营养的食物,却是阅读中的美食。女儿从上幼儿园开始就会看《故事会》,上小学二年级就读《茶花女》和《基督山伯爵》。有一阵发现她将零花钱都拿去买了一种叫《漫客》的书,因为她的伙伴并不喜欢文学书,为了和伙伴取得共同语言,才去看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书。说句题外话,中国的出版业,正在以利润为最大目的,而变得越来越低俗甚至是恶俗,如果不能及早改变,未来所需付的代价,比目前正在困扰我们的生态环境恶化还要严重不知多少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