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本报刊发《“空壳学校”何以轻取扶贫补贴》(见第九版),报道河南省潢川县今日技工学校涉嫌骗取国家扶贫补贴。当晚9时,潢川县政府新闻办就在政府门户网站上作出回应。 可是,这篇回应不仅对国家扶贫款去向等关键问题避而不谈,而且根据记者调查,多处回应与事实明显不符。(《 人民日报 》04月18日)。 这条新闻中说的的一些事实让人感到难以理解,一个无年检、无场地、无师资的“空壳学校”,神不知,鬼不觉地套取了大量的扶贫补贴款,媒体曝光后引起了公众强烈的质疑。一般来说,在这个时候,当地的政府都会是迅速撇清与当事者、与告假欺骗事件的关系,并表示一定要深入调查,坚决处理,给舆论一个清楚的交待,给公众一个明白回应。 然而,潢川县政府新闻办在公开的回应中,不仅对“空壳学校”何以能够轻取扶贫补贴等关键问题避而不谈,而且还多方遮掩,刻意袒护,这不由得让人疑窦丛生。从常理来说,只有相互间存在着利益攸关的利害关系,一方才会极力地帮另一方掩饰过失,隐瞒真相。如果是没有利益一致的局外人、都会比较客观地解释。从这个角度来说,难道潢川县发生的“空壳学校”轻取扶贫补贴事件,不只是极少数不法之徒暗中做的“捞钱游戏”,而是有很好、很强大的政府官员参与圈钱的黑幕?或者“空壳学校”干脆就是轻取扶贫补贴的一个招牌、一个道具,而真正的幕后策划、幕后黑手是当地的政府官员? 这种推测有些臆想,但并非是凭空想象,而是建立在社会现实、建立在曾有事实基础上的。众所周知,中国目前的扶贫补贴资金主要来源是中央财政,其次为省级财政,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地方官员就把扶贫资金视为不吃白不吃,吃了不白吃的“唐僧肉”,就把能够多争取、多套得国家扶贫款视为能耐、视为政绩。是绞尽脑汁地想办法,找理由、列名目,千方百计要进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笼子,进不了国家的笼子,进省的笼子也行。总之,只要能够套取国家的资金就是本事,就有实惠。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地方一旦戴上了“贫困县”的帽子就欣喜若狂,就大张旗鼓庆祝的原因。 另一方面,国家的扶贫资金下拨后,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督,有些地方的政府就不是在管好用好这些资金、让其发挥好作用,真正取到帮民脱贫、助民致富的作用,而是把它当成了官员们“私房钱”;当成了政府部门的“小金库”;当成了可以自肥的“补贴费”;当成了个别人暴富的“救济款”;当成合伙分赃的“横财”,想破脑壳地疯狂攫取。如果没有东窗事发,他们就乐得享受。一旦东窗事发,他们就以政府的名义,摆出一付公正的面孔,行开脱、遮盖、袒护之实。 可以肯定地说,川县政府新闻办公开袒护“空壳学校”轻取扶贫补贴一事,背后一定有见不得人的猫腻,只是在真相没有揭开之前,公众还知道真实的原因、真实的背景到底属于哪一种情况?公众期待媒体的深挖能够揭开这个谜底,更希望国家以这件事为突破口,对扶贫资金的发放、使用、监督建立一套完善的机制,让那些蛀虫无法蛀、不敢蛀!让“空壳学校”能够轻取扶贫补贴的现象不再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