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林深数树 于 2013-4-23 06:55 编辑
中国大片要增加文化含量,还有什么?
【阅读提示】
《人民日报》、人民网、光明网文章《中国大片亟待提升文化含量 跟风成性必审美疲劳》。无疑是对的。文化含量,就是艺术含量,就是文学含量,是没有错的。跟风,袭旧,领旨,也常常是夹夹生生,半牛半马,不伦不类。
我问还有什么?我们常常文化和政治并列。可不可以说,多点文化含量,少点政治框框,少点政治说教。——我想也是对的。真理教主们自以为心大天下,功夺造化,要人们宣传他们的真理,常常是画虎不成反类犬。辱了电影、电影家,也辱了自己。这样的东西我们见得还少吗?
文章讨论了跟风,没有讨论领旨,也是避重就轻,非常遗憾了。可以说那些献礼片,那些主旋律,都不同程度是领旨。文革电影、我们拍的《钢铁…》(电视剧吧)……都是。我还是喜欢《画家与皇帝》里面的皇帝,为什么?他知道艺术是艺术家;政治是政治家的。梵蒂冈教皇不是日哄。
其三是种种电影桎梏,或者叫审查电影框框。当然文化艺术,有人把关是好事;可谁把关、把什么关,就是问题了。作为文学文学人熟稔,作为音乐音乐人老到,作为电影电影人内行……显然业中人最知行业最知影响。要电影家审查电影,要电影人大不了和文学艺术人、社会学人、传媒人一起审查负责,主管官员须是个中人,才是道理。这个话早在赵丹就说过。赵丹原话“管得太死,电影没有希望”。
说了几句,我们转原文——
人民日报:《中国大片亟待提升文化含量》 侯光明 国产影片《人再囧途之泰囧》用不打折扣的票房成绩,一举将2012年全年中国电影票房份额从约45%推到48%,使中国电影在好莱坞大片夹缝中不失尊严地守住了领地。作为一部庶民情节喜剧片,它成为中国电影正面迎接好莱坞挑战,以独特的民族话语方式与话语态度赢得生存空间的一次重要尝试。更令人欣喜的是,《泰囧》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近些年电影业发展过程中也曾多次出现过“单骑救主”的现象,一些中小成本“黑马”横空出世,力挽狂澜。 但欣喜之余,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电影产业在内部环境方面,生态链仍较为脆弱。通过10年产业改革,中国电影票房、银幕数量、电影产量等多项指标居世界第二,为世人所瞩目。但在粗放式产业增长达到一定高度之后,市场内各种未能协调的局部矛盾便随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凸显出来,如电影档期协调机制尚未建立、中国影片缺乏有序竞争、制片方与院线方票房分账争议较大等等。但其中最为核心和凸显的,是中国电影的文化建构问题。
当前,一些大投资、大制作的商业大片文化含量亟待提高,否则难以提振中国电影文化艺术品位,彰显主流价值观。近年来电影的产业属性较受重视,因此商业大片创作与投资重市场成绩、轻电影美学的现象较为突出。2012年7月,制片费用1.5亿元、最终票房过7亿元的《画皮2》,尽管在“中国妖”这一类型片的镜语表现手段方面有较大创新,在商业营销上行之有效,但3D效果粗制滥造,画面过于血腥,美学诉求空洞虚无,被业内人士诟病为“票房最高、口碑最差”的双“最”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