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峰上小鸟 于 2013-4-23 08:19 编辑
学会看问题 是医生要会诊断病症,领导者就要学会看问题,往往看问题的准确性决定决策的正确性,这里面是有很高的学问和深奥技巧的。这个学问简言之就是要知识全面,具有较高的分析能力;技巧是既要懂行,还要亲身实践,只有这样才会看准问题,作出正确的决策。 正确的决策是改变一个组织、一个人命运的机会,毛泽东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提出北上终于革命成功;鲁迅学医改从文而成为一代宗师;比尔盖茨退学从商成为世界首富。他们的成功除了善于对客观事物及形势发展的正确把握外,再就是能把自己投身到真正的战场和商场,并经受住各种考验和磨炼。 当然,有许多人因为贪图安逸,惧怕吃苦,养成足不出户的习惯,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却始终成不了气候。中国古代的帝王由于自我封闭,深居简出,全凭臣子的奏章来判断事情的是非曲直,因此作出了很多严重错误的决策。夫差轻信馋言疏远忠臣亲小人而亡国,属于被情所惑;项羽敌我不分终至全军覆没,属于妇人之仁;晋灵公良莠不辨错杀大臣,属于愚昧无知。这些都说明领导者决策的正确性非常重要,其后果都会是血的教训。 学会能看问题,看准问题是有才能的体现,是诚实、负责任的表现,也是推动事物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关键。能看到自己的问题,就能使自己更加完美;看得准别人的问题,就能让他人少犯错误;看得出单位的问题,就能为大家提供一个安全、和谐有前途的保障,这是功德无量的事情。可是在当下,有许多人却成为了睁眼瞎,他们看不到问题,也不想看问题,其根源是害怕别人看出了自己的问题,他们本来心里有鬼,有鬼自然就怕阳光,因此只能尽量地粉饰自己,展示自己的亮点,拔得越高越好,水分越多越好,对别人也只是讲好话,千方百计地恭维人家,这表面上看来好像是贴金吹捧,但实际后果是麻痹了别人。大家都知道,爱听好话之人最容易得意忘形,身败名裂。现在的官场上,到处都有这样的现象,因此,净说好话可以定论为是变相害人,这完全是不可取的。还有一种倾向是开口就没好话说,任何事都看不顺眼,吹毛求疵,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把训人骂人当作家常便饭,当乐使,弄得别人无所适从,压抑重重。 以上是极右极左的具体表现,都是不正常的心态。而一种常态当数中国古代儒家推崇的“中庸”理论,就因为中庸之道处于恰当的位置,它兼顾和涵盖了事物的各个方面,所作出来的决断一般不会出现较大的偏差,这样就可能让人少犯错误。近日,我一直在观看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播出的“青年歌手大奖赛”节目,那些评委在点评参赛选手时,几乎走的都是中庸路线,他们点评的程序是:首先给予一大通好评,接着再点几处不足的地方,然后再谈一些理论依据,有时还亲自或者请其他的评委哼唱几句,以昭示自己并非是一个只会说不会干的人。这样,既展示自己是大家风范,又显示了自己的过人之处,这也是评委登台亮相的好机会,虽然都是名家,但他们面对的不仅仅选手一个人,还有众多行家、演奏家,更有甚者是全国的电视观众,观众是评委的评委,其中不乏有比他们还要高等的大家,这个时候也正好是提高自己形象和影响的最好平台,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我认可这些评委的说法,还想道:如果把这种方法引用到政治领域、行政管理和经济工作之中,就一定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当然,政治和经济工作更为深奥,光凭一面之缘是很难发现事物的本质,一般的头脑也很难区分出光怪陆离的奇情内幕。只有长期坚持学习,积累各方面的才华,才能驾驭大杂烩、无底洞式的政治活动。 古话说;学而优则仕,为仕者就是要会看问题,当权者都是在不断地看问题和不断地解决问题中成长、晋升的,他们的领导艺术、人身价值、地位权威都是在不断击中别人的痛处,踏着一个个人的肩膀攀爬上来,最后实现人生辉煌的。有鉴于此,仕途便成为了众多想建一番功业人士逐鹿的角力场,也就是会找别人毛病的人。政治经济学成为了完整的学科,说穿了就是一门找问题的艺术,大家既可以名正言顺地学习,也可以理直气壮地找问题,但目的应该只有一个,不是甩个人的牌子,找别人的茬子,而是善意地帮助别人,推动工作开展,促进社会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