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湛月路1号 于 2013-4-23 13:16 编辑
大冶这座城
随着汽车一路颠簸着驶进这个城市,注视着掠过车窗旁的街道和人群,密集地贴满了瓷砖的低矮房子,塞在每个角落的电动车,这跟想象中“中国百强镇”的光鲜相去甚远。我试图从现实里发现一些独特的大冶Style,但抱歉的是,在我面前的大冶,和中国千千万万个三四线城市一般,简单而平淡。 接下来几天,我们从不同角度看这个城市。工厂、产业园区、城市广场、小巷子,安静的生活下面,隐藏了形形色色的人和风格迥异的故事。 若没遇见这些人和故事,我可能会怅然若失。更惊奇的是,我从他们的故事里略微读懂了这个城市:它正散发着一种魅力,“财富”、“机会”、“幸福”,更确切地说,它让活在这儿的人看到一个想要的未来。 小城吸引力 对于陈玲们来说,有太多理由回到这座城市。 80后的陈玲是大冶人,目前在一家铸造公司上班。三年前,她选择大学毕业之后留在武汉。 大城市对小地方的人总会有一种“围城”的力量,当你进入围城,却又只能挣扎其中。最终陈玲逃离了武汉,回到大冶。 “同事、朋友之间对比的压力,让自己看到更多,也会有所反思。”相较于武汉,陈玲觉得自己在大冶“如鱼得水”一些。 最近,健身房成了她和朋友们周末的新消遣。“10个朋友里,有6个有健身卡。我自己也有一张”。在我看来,高挑、健谈而又底气十足的陈玲或许可以做一个健身教练。 市区不仅有健身房,也有电影院和购物广场。陈玲曾经离开过大冶一段时间,那时大冶没有一家电影院。“都是去黄石看电影。” 雨润集团不仅给大冶带来了最大的食品加工厂,还有第一家电影院。新冶大道上的雨润广场成了当地的时尚新地标,也是陈玲她们的购物“小天堂”。 “消费的话,水平和武汉都差不多。”作为职场新手,陈玲在武汉拿到的薪水是3000左右,现在月收入为3500。两地收入差距的不明显是让她返回大冶的重要推力。 当地纸媒偶尔会出现“烧烤摊小伙月收入4000想觅女友”之类的标题,相对于武汉3245的平均收入,大冶的烧烤业似乎还略胜一筹。 大冶的生活也不是没有烦恼。这里早已不是陈玲高中记忆里的大冶。随着经济的剧烈翻滚和高涨,成家、买房的成本也一并攀升。不过,大冶毕竟让她拥有更浓的归属感。 一样是从武汉到大冶,陈玲是“回”,周胜利是“来”。 周胜利是武汉一家颇有名声的职业培训学校的创始人,十多年的苦心经营让这个学校渐入正轨,而周也成为了众单位争相聘请的“香饽饽”。 “当时我还在犹豫,这边就有人开始劝说,其中包括政府里的人。”如今,周胜利已是城西北工业园里一家公司的顾问。从校长到顾问的身份转换,大冶政府给他的两万块补贴算不得什么,让他感触颇深的,是大冶对人才的真正认可与尊重。 周胜利觉得,一个地方政府舍得花80万元来帮企业聘请高管的行为,“真的很难得”,这也造成了他如今两城一线的生活状况。 “像我这样的人,在大冶有很多。”对于这些外来人才而言,大冶包容开放而且积极的姿态,吸引着他们登上人生新舞台。 小城正青春 40多岁的范先进,找不到任何一条离开大冶的理由。 范先进的经历堪称城市化进程的个体样本。出生于大冶周边的一个农村,他于94年来了市里,在一个事业单位做采购,后来几经变动,最终在民营企业做了中层。 “当时来大冶,住的是小单间。”2002年,他在繁华地段入手一套100多平的房子,花了8万多。不过,要负担一家人的生活,担子也不算轻。 范先进回忆说,90年代的大冶,只有一部分矿老板很富,住高楼,开豪车。为了生计,很多人不得不远离故土。然而,世纪之初的大冶从矿业采掘梦中苏醒,转做其他实业,“身边的朋友突然地富了起来。” 范先进是在2010年跳槽到现在的公司。这家从事建筑钢结构设计、制造和安装的公司,正好契合了大冶从单纯采矿业转型为矿业深加工的大方向。很多人借着转型之风,扭转了自己的人生。 拿房价来说,“当时(2002年)的商品房均价为800左右,现在的均价在3500左右。”随着周边乡镇经济的大发展,很多村民富了,就把钱投进了大冶商品房项目。 根据官方的统计数据,60%的商品房购买者为村镇人口,购买力基本在乡镇。其中,还不包括范先进这一类在城里有着工作,却是农村户口的人群。“最近几年,房子基本没有空的。” 买车买房,甚至是多次购买,这在他的朋友中十分常见。买房基本为一次性付清,“有些父母想给子女一些房贷的压力,才会只花个首付。” 相对于大城市的就业压力,范先进表示,“在大冶,只要不懒惰,你不可能有失业的危险。”他还开玩笑说,新闻里卖烧烤的小伙子月入四千,说明他有偷懒,“要是他更辛苦一点,完全可能赚到八千!” 当然,这个城市也生活着无数艰辛的人。一中年的士师傅表示,新建的高档购物广场和自己不可能有联系。但就算是这样,大冶的人也好面子,“一个大冶人只剩100块钱,却要买60的烟!” 如今,范先进已入中年,早已告别了一群哥们在路边摊吃喝玩闹的青春,“现在朋友聚会,就去黄石或武汉比较好的地方,三四十分钟的车程。”不过,大冶也在消费和服务业上奋起直追。大型连锁超市和KTV,还有星级酒店和购物广场也陆续地冒出来,抢占市场“处女地”。 或许,城市的发展是冷酷的,它要贴上新的面孔,就要撕碎旧的东西。这座以采矿冶炼起家的城市,只能在新城市化的潮流中,褪去那层“铅华”的镀金外壳,选择让各种产业叠加,让消费娱乐盛行。 然而,这个城市曾经的记忆,都过去了,属于它的青春,以及无数个人的未来,看上去可以无限延长。(来源新楚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