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27434|回复: 33

[原创、记叙]、饥饿的武汉(合集)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185

3291

主题

4383

帖子

8747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8747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3-4-26 17: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到处都是荒芜的良田,到处都是圈占的土地,媒体还在说九连增。我总认为:一个人口、一个粮食会出大问题的。现在打仗独生子女有战斗精神?父母亲人会鼓励孩子勇猛冲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7

95

主题

2749

帖子

5169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5169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下陆区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下陆区 2013-4-29 09:41: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合集很好,读来直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46

204

主题

2320

帖子

3647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647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3-4-27 09:4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剑气如虹 发表于 2013-4-26 17:22
到处都是荒芜的良田,到处都是圈占的土地,媒体还在说九连增。我总认为:一个人口、一个粮食会出大问题的。 ...

问好朋友!粮食国之根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46

204

主题

2320

帖子

3647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647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3-4-27 09:41:43 | 显示全部楼层
羽白雅 发表于 2013-4-26 16:58
很有可能,文章的事情都是儿时的回忆,很温馨的!

你现在还在武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西
精华
46

204

主题

2320

帖子

3647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647

IP属地:广西南宁市

 楼主| 发表于 广西南宁市 2013-4-23 15:5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记叙、原创]《饥饿的武汉》
王名元\文

    题记:六十年代全国范围的大饥荒早已成为了历史,要去探究这么大范围历时数年的饥荒之深层原因,原本不是我等草民所能企及的话题,故此本文只是记实而已
今日的膏梁厚味已经吃得人们“足生大疔”了,人们在为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等等现代文明病痛苦的时候早已记不清他们是怎么胡吃的!然而过去那饥不择食的记忆却在我们这一代人脑海里刻下了深深的印痕,随着头上的白发越来越多一样,也越来越清晰明白。
作者在本文中真实地记述了那个时候武汉的几个俗人和事,缅怀已经作古的亲朋好友,向那个时候饥饿的人民致敬!
本文因是回忆和记述,故但求真实,不编、不议、不论。

一;饥饿前奏曲
1958年是“超英赶美”的时候,口号是三年超过英国,十五年赶上美国!人们热血沸腾,为中华民族的即将倔起,为生逢伟大的历史时代,不管是男人、女人、老年、少年、都如同战场上的战士面对敌人一样地亢奋,日日夜夜地不眠不休。
    我那时在武汉第九小学读五年级,大炼钢铁几乎是我们的主课,而回收废钢铁是主课的主要内容。到那里去寻找比金子还要宝贝的铁呢?小学生有的是办法。先是把家里的捅煤炉子的铁条、和煤的小铁铲子、铁锁、铁钉子、门上的铁搭扣、、、、、、只要是有铁的成份器物统统都拿到学校来,后来就有同学把家里的铁锅也拿来了、、、、、、学校的操场上各式各样的铁堆成了一个小山。但老师说还要,怎么办呢?有个同学胆子大就带领十多个男孩儿上街四处乱转,只要看到是铸铁的阴井盖子抬起来就走,(现在有盗阴井盖子的那性质完全不同)如果发现了别人“家”(单位)有铁、就围着铁堆转圈子,趁看管的人不注意就拣几块装进书包拿到学校。
这个同学因为交铁的成绩显著、老师多次表扬,弄得我们象围着铁堆一样老围着他转。
    小学校里要炼钢了!当时叫“炒钢”,这个名词有点滑稽,把钢象炒菜一样的炒么?现在的人可能是难以明白其义,但当时是人人都懂的。也不知学校是从那里弄来的耐火砖垒了个炉子,架上木柴、添加煤炭拚命地烧。老师们学问要大些,把一个自行车不知怎么地就改成了一架吹风机,让同学们轮班地不停地踩动,吹起来的火星象放焰火一样地星光灿烂,十分地好看。         
炉火映照得人脸红红的,炉子里的铁也是红红的,但就是化不成铁水。我想,这老师怎么就比不上街上的补锅匠哦?那补锅匠一会儿就能把铁化成铁水的!
     铁化不成铁水真的是个很严重的问题!我记得学校的大人们紧急地研究来、研究去,还有个记者拿了一架从未见过的照相机,说是出铁水的时候要照像片报喜。怎么办呢?大人们终于想出了个办法,把烧得通红的小铁块用大铁锤锤打成大铁块,起了个名字叫“锻钢”。锻了一晚上的钢,大概是锤了十四、五块吧,一大早用红绸子系着,敲锣打鼓地送到区里报喜去了。      这个事是了不起的,小学生不但能炼钢而且还能够锻钢!!
学校里很热闹了几天,这里的大人、那里的大人、都来取经,把学校那个我们最怕的老师弄得常常是站在那里都睡着了。我们高兴啊、心里真诚地希望他能够多睡会儿,趁机我们就可以爬在地上拍洋画,打珠子哦。
    这锤铁的事没过多久慢慢地就不锤了,随着无声无息的岁月也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记忆。老啦、回忆起来也不过是个故事,但记忆深刻的是炼铁时的吃!以此延伸是长达数年困难时期的饥饿。
肚子饱饱的事往往是记不住的,这饿肚子时的一些人和事总是不能忘怀。
    “大办钢铁”时男女老少齐上阵,不管是工人还是农民都去炼钢,都到食堂去吃。好多人家的锅都拿去炼了钢,想自己做了吃也难,再说也没有时间做饭。
第九小学的食堂就在教室的右边,学校的大门开在长堤街、斜对着存仁巷,如果以进门算就是左边。一个大大的老虎灶一次能蒸一两百钵子的米饭,一个大大的铁锅大得一个大人可以睡在里面洗澡,炒菜时要用一个大铁锨翻动,没有点力气那还真是不行的。
每到开饭的时候就有人把挂在屋檐下的铁板当当地敲响,人们一窝风似的跑到食堂拿起一钵子米饭,满脸笑容地把土钵子伸向饭师傅,饭师傅就打上一勺子菜。要是笑得好,有可能饭师傅的勺子一歪那菜就要多些的,所以我怀疑饭师傅可能是天下接受笑脸最多的人了。
    半夜时分有一餐加餐,饭师傅把肉切成细细的丝,用酱油麻上,待豆丝煮沸后再把肉丝下进去,抓一大把切细的翠绿色的大蒜散进去,然后用大铁锨搅动,那香香的气味就弥漫了整个学校,直往你心里钻,把你弄得坐立不安。
    肉丝豆丝当然是少有的美味佳肴,人们在饭师傅面前的笑貌更加好看,更有好处的是有时吃得快还可以再去加上半钵,那当然要笑得更加美丽些才行。
    我向来性子急,吃饭自然快的很,但总是要差一点,少有机会获取第二次。(五、三班)的一个同学几乎每次都有机会享有待遇,令我十分地好奇!小学的很多同班同学到现在我都能记住名字,但这位学友的名字因为不是一个班、当时就不知道,所以现在只记得他瘦瘦的,有一个细长的脖子,说起话来细声细气的象蚊子嗡嗡,脖子还要轻轻地晃动。我真是好生不服,就凭他怎么就能吃赢了我哦?是夜在吃夜餐的时候我就盯着看他是如何吃的。只见他一手拿钵子、一手拿筷子与我们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只见他专心致志地完全旁若无人,更本就没有发现有人在看着他。只见那钵子、筷子、嘴巴之间的协同效应真是完美极了,头也不抬、嘴巴不停地蠕动着、筷子间断地有节奏地划动、伴着细细的脖颈子一上一下地运动,鼻尖上一颗晶莹剔透的汗珠子映着红红的炉火慢慢地滚落。好象他并不嘴嚼,呼隆隆的片刻功夫一大碗就没了,只看的我目瞪口呆,都差点忘记吃了,那么细的脖颈子怎么有那么高的通过能力哦!现在回忆起来这可能是我这一生所见到的最健美的运动了。
   可惜的是这“随便吃”没多久就没有了,共和国长达多年的饥饿已经开始。
[记叙]《饥饿的武汉》之二〈 代老师〉
二:代老师

    五八年底至五九年初的冬天好象不是太冷,身上裹件旧棉袄,用一根绳子在腰间一捆,哪怕教室外面正飘着雪花,教室内照样地书声朗朗。
    我喜欢上语文课,倒不是我喜爱语文,只记得听算术课是要费力地去听的,但哪时不知为什么只要一用心听讲我就头昏。有时昏得完全不能坐立,就由一个大个子叫吴正培的同学背我回家。
现在想起来也不过就是个低血糖什么的毛病,营养不良而已。上语文课就很轻松了,代老师教语文课又是我们班的班主任,所以课堂纪律特别的好。我喜欢上课时安静,听课又不用费神。
    代老师讲课好象很随便,虽说不上十分地严肃,但也毫无幽默感,从来就没有把我们逗笑过,同学们都能听进去哪也是真的。
    我坐在教室的最后面,总是觉得代老师一副高度近视的眼镜后面眼晴微突地在看着你,白净净的瘦脸看着似乎有点英俊,嘴唇不停地张合着带动瘦削的面颊不停地运动,不大的语声便传导到教室的后面,讲着讲着就要不时地用手把不是太长的头发往后梳,弄得我们都十分地羡慕,总想也留哪么长的头发就好,但大人不同意,每次剃头照例剃得光光的寸草不留,剃光头是可以节约剃头钱的。
    听过一回代老师唱歌,是在上课的时候唱的。那节课本来是美术课,任课老师病了由代老师代劳。代老师拿出一张画,讲伏尔加河的纤夫、讲纤夫之苦,讲着、讲着、就唱起一首歌,好象歌名就叫伏尔加河或者叫伏尔加河的纤夫?我记不清楚了,但起始的句子,记得十分地清楚:嘿嘿哟嗬、嘿嘿哟嗬、伏尔加河、、、、、、我们、、、、、、。代老师唱得十分地投入,低着头声音越来越小、一直小到坐在后面的我都听不见了,全班同学鸦雀无声,静得连呼吸都不敢大声。下课了代老师用手把头发向后梳了好几回也没有把头抬起来。
    过了阳历年,快要放寒假了,粮食越来越紧张。每个月定量二十七斤,不见荤腥、没有油水、肚子总是觉得饿,还未到月底我早已没了饭票。(这里要交代的是,我父母亲早已逝世,二哥二嫂从他们微薄的工资里每月给上三块、五块的钱供我吃食堂。)没有饭吃只能饿着,没有力气就爬在课桌面上。这样过了两天,中午放学的时候代老师把我带到食堂,买了一钵四两米饭叫我吃,并把他的菜也分一些给我。
这样连着三天中午代老师都要叫上我去吃饭,第三天的中午代老师慢慢地说:“你也不小了要懂事,以后吃饭也得计划着,每天只能吃多少、就只能吃多少,不要想吃就吃。老师的粮食也有限,也不能总是带着你吃哦!”我听着老师这不大的声音就象讲课似的,习惯地嗯了嗯、点点头。但正值长身体时候的我,哪那里能管住得吃的欲望啊,就在饱一餐、饿几天中读完了小学。
    进了中学后一饿好几天是经常的事、上学时饿得只能扶着墙慢慢走、那里能学的进啊!就退了学。再后来去了大西北。这样、从小学毕业后就一直没有再见过代老师了。
文革的时候我第一次返回武汉休探亲假,去了原来的九小,这时已经变成了中学,物是人非,问了问也没有人知道有个代老师。后来特地找了几个小学时代的同学寻问代老师的近况,同学们说代老师后来被学校开除了,什么问题他们也说不清楚。有个同学说可能是男女作风问题吧?那个时候每个人都有可能有说不清楚的时候,今天好好的明天可能就要住牛棚,莫须有的问题多的是。这个同学说他有好几次都看到代老师在拉板车呢,夏天见他拉车还穿着长衣长裤,不时地把眼镜拿下来擦汗,冬天见他包裹着一件旧棉袄,腰上横一根绳子,头低垂着、奋力地拉着车前行。
   
自那以后我每次在武汉街道上都要有意无意地看那些拉板车的车夫,眼前总是浮现代老师二十几岁年轻的样子,白净瘦削的脸上载着一副高度近视的眼镜。耳边“嘿嘿哟嗬、嘿嘿哟嗬、、、、、、我们、、、、、、”的歌声就响起来了,这些车夫都是伏尔加河的纤夫吗?他们好象看着都有点象代老师。
我总想能当面真诚地问候一声代老师您好!学生没有听你的话,吃饭一点计划都没有,常常是一饿好多天的,但没有饿死,坚持着活过来了。
坚信老师你一定也能够坚韧地面对磨难、现在仍然幸福地活着!

评分

参与人数 4经验 +40 金币 +40 收起 理由
卖热干面的 + 10 + 10 赞一个!
木阳 + 10 + 10 赞一个!
草月儿 + 10 + 10 赞一个!
子庄 + 10 + 10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西
精华
46

204

主题

2320

帖子

3647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647

IP属地:广西南宁市

 楼主| 发表于 广西南宁市 2013-4-23 15:58:25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叙]《饥饿的武汉》之三〈偷衣裳的小姑娘〉

三:偷衣裳的小姑娘
59年底到60年时的冬天好象很有点冷,刚刚才过了阳历年天就阴阴的、刮着北风,寒意直往你骨髓里钻,是夜下起了大雪。
    我住在孙祖巷21号,这是一栋木板、树皮结构的二层楼房,走路重一点房子就直摇晃。房主是一个聋子婆婆。楼上住着四户人家,哥嫂住的一间放一张大床,一个五斗柜子,还要留一个围桶巷道(围桶即马桶)两个人打个转身都难,没有上水也没有下水。如此狭窄的地方、我晚上睡觉的问题就很有点困难了,总不能睡到马路上去吧!好在从后门上楼有一个木楼梯,大约五十多公分宽窄吧,楼梯下面还可以放一张小小的竹床。这里就成了我夜间睡觉的地方。
楼梯下阴暗潮湿,每到夜晚两腿就抽筋、直抽得两小腿笔直笔直的,现在我知道那是因为寒湿而引起的肌肉痉挛。
是夜,风卷着雪花从破门洞里直入,天还未亮、两腿抽筋抽得疼痛难忍只好起床,只见被子上一层白雪,把被子卷起来、竹床上一层水。后来作了个顺口溜:
“破木梯下暂栖身,夜夜难眠腿抽筋。
天空何物纷纷落?风卷雪花入薄衾。”
记的就是这段日子。
   
我已是两天粒米未进了,寒冷和饥饿驱动着我茫然地在空无一人、白茫茫的街道上行走,不知不觉地就来到了安乐巷41号,我舅舅住在这里。舅舅看看我,一声不响地打开了一条毛巾,毛巾里包着三个馒头,我不知这馒头是从那里来的,但知道一定是舅舅的保命粮。舅舅给了我一个馒头,我呆呆的都忘记吃。(决不是现在影视里那样立即狼吞虎咽的)正在此时突然外面人声嘈杂,有人大叫:“捉强盗啊、捉强盗啊、、、、、、”
    什么强盗啊?一个逢头垢面的小姑娘,和我年龄差不多,或许稍大一点。身上只穿了一件单薄的衣裳,正站在那里不停地颤抖。
原来是苕货他妈夜间忘记收凉在窗檐下未干的衣服,早上听到竹杆掉落的声音,起来一看就发现这个小姑娘正拿着一根竹杆勾衣服呢。情急之下不觉就大叫捉强盗啊!
    人们无言地看着小姑娘,小姑娘两眼直定定地看着我,我突然醒悟、原来我手上还拿着一个馒头呢!我把馒头伸了过去,小姑娘拿着就往嘴巴里送,几口后又突然把馒头拗下来一块还给了我。静静地没有一人讲话,静静地、苕货他妈从家里拿来了一件夹衣穿在小姑娘的身上。
     
这个小姑娘见过的,前几天在汉正街看见她从别人正吃着的粥碗里捧起一捧粥就吃,被吃粥的人不停地打,她任凭别人打、只管吃自己手上的粥。她从那里来?没人知道,她叫什么名字?没人知道。
   
千年流淌的汉江,我们叫它小河,滋养着两岸的生灵。在那饥饿的年月里它也以它特有的方式给我们带来了生存的希望。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环境、人们在顽强地生活着、工作着。
每天来往于汉江的帆船,给城区送来了蔬菜,按计划定量供应给每一个家庭。这些蔬菜在搬运过程中,就有不少的黄叶落入江中。很多的人就到江边打捞这些在水面上漂流的菜叶,我就是中间的一人。
用一根长长的竹篙,只要在竹篙前面扎根弯曲的铁丝就能捞取漂流的菜叶了。有的人会捞,幸运的话可捞到一竹蓝子。我不善做这样事,收获往往不多。
后来也有一首顺口溜记这一段生活:
长竹急伸水更急,河中菜叶早已稀。
身弱力小收获少,冬日水汗湿短衣。
   
不知名的小姑娘有时也来,她比我会捞些。每天到了下午她就把她的战利品多半都给我,这些蔬菜有时就生吃,有时弄个火煮了吃。
有一天她叫我到龟山脚下,在那夹石缝里挖观音土,说是也可以吃。观音土白白的,从夹石缝隙里抠出来,然后把草根咀嚼成泥、用观音土混合搓成一个个的小泥丸吞食。我吃了三两个后肚子就痛,认为是她害我,就不理她,恨恨地走了、离她而去。
自那以后就再也没有见过她了,也再没有吃过观音土了。后来也写了一首顺口溜记录此事:
龟山有土名观音,夹石缝里仔细寻。
草根和泥成丸状,一点一点慢慢吞。
   不知“偷衣裳的小姑娘”现在在那里?向你问好了!当初是我错怪你了!我数十年来一直都未忘记你呢!!

[原创、记叙文]《饥饿的武汉》之四〈鲜艳的红领巾〉
四;鲜艳的红领巾
   有个叫治国的同学和我玩得非常好,有一次我丢了一分钱到处找也没有找到,有个同学就把他的一分钱放到我的课桌里,我在庆幸找到了钱后,放钱的同学又很后悔了。
治国同学悄悄告诉我说,哪位同学要去告老师说是我拿了他的钱。这事可非同小可,要是说成是偷的可不得了了,我赶紧把钱如实上交给老师了,从此我们成了最好的朋友。
    小学好象还没有毕业,他父亲就把他送去上班了,因为我们有上述非常事件所建立起来的友谊,他虽然去上班了、有空时还是从武昌桌刀泉那边跑到汉口来找我玩。吃饭的时候他就借我的饭票吃,下次来玩时还。

有个月我快有一个星期都没有正经地吃饭了,治国也没有来。我在饥饿时想到他还差我一斤饭票呢!决心去找他。
   他的工厂在山后面,在桌刀泉下车后要上一个山坡,他带我去过的。原因是治国也想叫我和他一起上班,就带我去见他们厂的人事科的科长。结果是老远地看见了科长,治国也就站在远远地不敢过去,叫我自己去说。我又特胆小,弄了半天,待科长从我身边走过去了也没有说一句话,此事就了了。
    好不容易走到工厂了,问了好几个人都不知他到那里去了,我无力地睡在地上,扯了些草根咀嚼,慢慢地就又回到了马路边,这时我再也没有力量了,就在马路边上靠着一个土堆半躺着。

我很想回到汉口去,但那里去要八分钱的车票钱呢?我是从没有乞讨过的、也不知怎么办。如是只好躺着,似乎没有思想、没有欲望、没有眼前的一切、任凭人们匆匆忙忙地从身边而过,任凭公共汽车一辆一辆地开过来、开过去,这些都与我无关,我只需静静地躺在这里,脑子里迷迷糊糊的。

不知过了多少时间,迷糊中眼前似有一点红色的光在飘浮、飘浮、、、、、、一会儿又远去了。过一会儿红色的光又飘回来了,有人在推我,并听见有人在叫我,“哎,醒一醒、醒一醒”、、、、、、、是谁叫我呢?是乡下的祖母么?小时候是祖母带我的,晚上睡觉时她就把我冰凉的小脚捂在她怀里,或是柱着棍子,迈着两只小脚屋前屋后地叫我,但我清楚地记得祖母是已经死了的。是妈妈么?但大人们曾告诉过我,妈妈在我两岁时已经去世了,虽然我经常地幻想妈妈并没有去世,她仍然活在一个什么地方,有一天她会突然地来到我的面前,轻轻地抚摸我的头,给我一个大大的馒头!。但这样的幻想在现实中总是没有发生,只是偶而在梦中见到幻想中母亲的样子。是谁呢?是偷衣裳的小姑娘么?

我用了很大的力量,努力地挣扎着、挣扎着、终于睁开了眼晴。看到的是一片红色在眼前晃动、慢慢地看清了是红领巾,好鲜艳的红啊!红领巾是系在一个小男孩的脖子上的,要比我小好几岁吧。小男孩定定地看着我,两手捧着一把米饭呢。我就着他的手就把饭吃完了,仔细地寻找完地上的饭粒、又喝了他给的一杯茶水、抬起头来望着小男孩。好漂亮的男孩啊,真的,我从没有见过如此漂亮的男孩了。几十年岁月已经过去,这个男孩在脑海里是越来越漂亮,映着哪鲜艳的红领巾。

男孩另外又给了我两毛钱,待我回到汉口的时候已是万家灯火。我不知是男孩自己来救我的呢、还是他的家人叫他做的,但我清楚地记得他是在公汽站边上摆了个卖茶水的小桌子的。人生再相逢是不大可能的了,在此只想说一声:小兄弟、祝福你一生平安、如今你大概也就是个花甲之年吧!
   我也有一首顺口溜记录此事:
扶行移步慢又慢,几成饿脬仆路前。
天降小哥轻唤我,二角纸币一握饭。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子庄 + 10 + 1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河南
精华
92

219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7250

IP属地:河南省郑州市

发表于 河南省郑州市 2013-4-23 15: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木阳 于 2013-4-23 16:00 编辑

太幸运了,先坐个友友斑斑的沙发再说!{:soso_e117:}是不是跑太快了。友友还没发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西
精华
46

204

主题

2320

帖子

3647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647

IP属地:广西南宁市

 楼主| 发表于 广西南宁市 2013-4-23 15:59:49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叙]《饥饿的武汉》之五《页吾》
五;页吾
     武汉好多人的小名都叫“页吾”,这两个字如何写?我是搞不清楚的,“页吾”二字只能是音似。但意思我是知道一点的,好象就是有点“二赖子”的味道,又好象不是。
   
页吾要比我大一岁,住在汉中路力强织布厂后面的平房里,是红砖墙的房子。页吾和他的弟弟、爸爸、妈妈四口人挤在十多个平方的一间屋子里,在公共过道里烧火做饭。
那时候有公家的房子住是很令人羡慕的,但更令我羡慕的是页吾有很多的本事!他可以空着两手在水里摸鱼,到龟山上去找鸟窝、、、、、、。

页吾叫我和他一起去挖藕,备一把短把子的铁锨和一个装藕的破袋子就可以了。袋子不花钱,但一把铁锨要好几毛钱呢,投入的成本还是比较大的!
   第一次挖藕是在汉阳的月湖,从汉口一过江汉桥的左边,当时是一片湖。页吾教我选择一个地方,说是别人挖过的位置不一定就没有藕,关键是要看是不是可以找到“藕占”。我按他教我的方法,先把水面上的冰打开,用铁锨挖泥围成一个园园的堤岸,再把水锨出去,然后光着脚在泥里踩,试探有没有藕。
    虽然是寒冬腊月,但挖藕是不穿衣服的、赤裸着身体。不过为了遮羞、短裤头还是要穿的。把短裤头的裤脚从下往上搓转,一直搓到大胯根部,就和现在女人内衣秀的比基尼一样。页吾就快活地大唱:
“走到了月湖堤哦、碰到个挖藕的、裤子卷得高高的,露出了个毛鸡鸡耶、、、、、、”。
   
月湖的藕被人们象找地雷似的翻过来、翻过去挖了个精光,页吾就带我到姑嫂树去挖。在我印象里姑嫂树是很远的郊区,要转一次车,不是他带着我是去不了的。跟着他坐车不用买票,每次上车后页吾就带着我大大冽冽地往售票员面前一站,任凭售票员不停地叫:“买票了、买票了、上车的买票了、、、、、、”就是不理她们。不知是售票员怕我们呢、还是可怜我们,这免费乘车的待遇是享受定了的。
    姑嫂树的藕田种的是家藕,生产队里挖过后再开放给城里的人挖,挖的藕五五分成。在这里作业比在湖里要轻松许多,没有多少水,但藕也不太容易挖到。每次我的收获都要比页吾少很多,但有一天我的收获比他就多的多了。
    那是快过旧历年了,挖藕的人越来越多,多得象是开大会似的。我一直挖到日已西斜连一支藕都没有挖到,垂头丧气地正准备收工时一脚踩开了一堆泥巴。嗬!泥巴堆里居然都是藕,总有十好几斤呢!我把藕都装进了袋子,只见不远去一个人正在四处寻找他的藕呢。我知道收起来的藕一定是这个人的,我十分为难的不知该不该还给他,呆呆地站在那里。页吾叫了我几声看我没动,就走过来问是怎么了?我把事情和他一说,他想了想说:不管是谁空着手回去都不好,你们一人一半。页吾叫来那人说你也不用找了,我这兄弟的藕分一半给你。这藕是我兄弟的不是你的,就算是你的你也要分一半给公家也只能落一半。现在你们跟着我从那个水溏边濠过去,要快。
我们逃跑成功后,那人给页吾一支烟抽,相约第二天再见。
    这挖藕的事日后我也有一首顺口溜:
北风烈烈彻骨寒,九州冻地又冻天。
破冰掘泥难寻找,裸胸赤腿裤高悬。
何事幽幽多感叹,昔日少年非等闲。
归来若有藕三斤,手擎残荷歌凯旋。
真话、那时倒也不觉自己在受苦。
过了年后不挖藕了,页吾说去“拉桥”吧?一根带铁勾的绳子把板车一勾,拉到江汉桥的中间就是五分钱。但到那里去弄带铁勾的绳子呢?这可有点难,页吾说我们去拣。说是去拣,其实是早有目标。原来观音阁的和平剧场边上有一座厕所,每天去掏粪便的车有好几辆,(公厕的粪池每天都得掏,不掏就漫了。)一辆粪车两个人,一人掌把一个人用绳子拉。掏粪便的时候就把带铁勾的绳子放在地上。页吾叫我远远地站着,只见他若无其事地从粪车边上走过,从地上拣起两根绳子就过来了,弄得我心里瞎慌。页吾说,“怕么事哦、绳子是从地上拣的,以后买根新绳子还他们就是”。
    拉桥很费力,原来拉桥的一帮人又经常排挤我们不让我们拉,只好去马路上拉搬运。拉搬运一上午是两毛钱的工钱,拉板车的师傅就用这工钱买一碗粥给你喝,喝完后就去拉车。还没有到达目的地,早已是饥饧碌碌了。尤其是夏天柏油路面已是半溏,破旧球鞋不耐高温,脚下灼灼,思想走快,腹中咕咕又不想走。有顺口溜记录这段生活:
(一),长绳一根带铁勾,力挽重车上桥头。
汗水和着汗水下,换取一日一碗粥。
(二);赤日炎炎似火烧,板车重重路迢迢。
腹中咕咕如汤煮,足下灼灼思快跑。
    页吾说:“你是个死人啊?要出哪么大的劲做么事?你只要把绳子带直走就可以了,绳子弯曲了哪太明显了没有用力,只要把绳子带直了还怕他不把钱?再就是走到半路叫他买一块西瓜吃,不买你就走人、不拉了,还怕了他不成?”这买西瓜的事我试过,真的很灵验的。
   
我离开武汉几年后,听哥嫂说,页吾后来结了婚。还是住在红砖墙的房子里,在小夫妻的大床上面搭了个暗楼、就象现在的上下铺,老夫妻俩就睡在暗楼上面。没过几年页吾生病了,是得的肝癌。临终时把妻子和一个两岁的孩子都托付给他的弟弟。
页吾的妻子是个非常孝道的人,为了方便照看二位老人就和弟弟做了一家人家。
人生如梦、谨以此拙文遥祝少年时的朋友页吾天堂快乐!

[记叙]《饥饿的武汉》之六《餐馆一日》
六;餐馆一日
    61年8月居委会的肖委员把我送进了二商局。是年未满十六岁。
肖委员说:“这伢是个好伢,没有娘老子了、太可怜。”肖委员四五十岁吧,在我们居住的街道是个十分受人尊敬的人,不管是家长里短、邻里纷争都是要她出面才能解决的。因肖委员的推荐我在汉正街刘万泰餐馆开始了三年的打工生涯。

早上三点钟起床,用一块围裙布把头和脸都包上,拿一个大铁钩开始掏炉子、加煤、坐上大铁锅、烧水。用一个干布拂尘抽打浑身上下,将满身的灰尘抽打干净,把包头的围裙解下扎在腰间开始准备早点。
     武汉这个地方的人有点怪,粮食哪么地紧张也要拿粮票到餐馆去买来吃,所以餐馆早上照例地忙。
     用两个大陶土盆,一个装高梁粉、一个装玉米粉、将两种粉都调成糊状,加点糖精。也不知从那里弄来的椭圆形的铁盒子,装一半高梁、装一半玉米、放在蒸茏里一蒸,叫做鸳鸯糕,很好看、也很好吃,我就做这鸳鸯糕。
   
天还没有怎么亮,早班的师傅们便陆续地到来,把蒸汽管子插进大水缸里煮稀饭、煮糊汤豆丝,老叶师傅就开始给师傅们做早餐。那个时候随便什么单位都是没有工作餐一说的,这餐馆整天弄吃的东西也是没有工作餐的,要另外设个伙食团专门给员工们做吃的,分开核算、自负盈亏。粮食也是严格计量,不能混淆。老叶师傅可能饥饿感这天特重,也不知是谁提议的,就把应该是供应早点的豆丝弄了十多斤到了伙食团里炒着吃,干干的炒豆丝每人吃了一大碗,美美地吃了个饱。几个人都嘱咐我千万不能说出去啊!

中餐反倒十分地简单,品种如下:煮海藻、一种看上去很有点象蛆虫一样外形的植物,再就是泡发石花菜、一种用来熬制工业用胶的植物,还有一种叫海草的植物也要煮。把计划分配来的人造肉切成一块块地摆在盘子里,人造肉不知是用什么琼脂做的,仿真肉的模样,但吃起来口感并不是太好。
后来也有顺口溜记录此时境况:
青苔水藻拿来烹,巧手作成美点心。
绿色食品令人羡,没钱也不给你称。
   
我每天都要用粉笔把菜牌子从新写一下,人造肉的造字常常不知被何人擦掉了,成了“人肉”。虽然都知道卖的是人造肉,但看着菜牌子上的“人肉”总是有点不自在的感觉。
    依然是有人要到餐馆吃饭的,最受欢迎的就是神仙汤。一碗开水,加一点酱油,撒几棵葱花,用一根筷子沾一滴油、滴进去,这水面上的生油星是最最吸引人的了,有的人就是为了这几滴生油星而来。
   
下午两三点钟比较空闲,师傅们三皇五帝地乱扯,间或忘不了还要打情骂俏,虽然有资料显示三年困难时期是出生率最低的时候,但这男女风情饿着肚子也是有人要“爱”的!这时我认为最难耐的工作就开始了。
     那时候卖饭是用土钵子蒸的、要洗,鸳鸯糕的盒子、要洗。这些主食成品的份量是经常有人严格监管的,所以一直也只能用固定的容器制作,这样就便于监管。困难时期,怎么也不能让这些从事饮食业的人沾了油水的。每天那么多的盒子,钵子象小山一样堆着、都是我一个人洗。弄个小板凳,拿个竹刷子一直要刷几个小时,一直工作到晚上六七点钟。
    晚上就在餐馆楼上作为库房的房屋里面睡觉,一个大案板子不知有多少只臭虫,那个年月里人本来就没有多少血、也不知又被臭虫吸了多少血去了。但年轻,也就这么地生活着,倒觉得还不错。有工作、有住地、有十五元钱的工资、高兴了,拿一支毛笔写了歪歪扭扭的四个字“草堂高卧”。一天过去了,第二天我就倒楣了。

原来昨天早上吃了十几斤豆丝的事、发作了,经理、一个自称为红小鬼的转业军人,把所有的人都找去谈了话,每个人都做了交代。每个人按当天核算下来的粮票欠缺补交,另外再书面检讨。
我是最后一个被叫去的,师傅们对事情已经暴露了的情况、守口如瓶,(或者以为我是小孩子没有关系就忘记告诉,)我一直被蒙在鼓里。故此经理问我炒豆丝的事我就牢记了师傅的嘱咐,也就一直守口如瓶。如是、经理对我大加批判,说我出身不好,家庭成份是富农,不好好地认真地改造思想,还要“草堂高卧”!并说:“草堂高卧是剥削阶级,早已被我无产阶级打倒了,你还想草堂高卧?”一直把我批得体无完肤,一声不响。虽然我赶紧把草堂高卧的字扯下来了,但还是每月扣我两元钱工资,扣三个月,说是要赔偿和高梁粉时打破了一个大盆子,以示罚戒。还是师傅去说情,说是这个盒子买的时候只用了三元钱的,这样才每月扣一块五角钱,扣两个月完事。

有段文字记这时的事:
每天清晨三点、惊醒酉鸡、弄几处炉火、散一街烟尘。
忙乎乎蒸糕子、煮海藻、再前堂后堂地呼喝!
直到天昏地暗、洗碗涮锅,
方能够伸腰展腿、碾压臭虫血流成河。
一月十五块钱、望穿双眼。
这月只发十二、
说是昨天和面、打破了一个钵、
做坏了糕子馍。
怪只怪自己出身不好、有话也不能多说。
人家经理,看你本不顺眼、
怎比他红小鬼、天生赤脚!
奈何、奈何、!

[记叙]《饥饿的武汉》之七《老农的诗》

61年的冬天,大哥从乡下来,在武汉待了一天,当夜就赶回黄冈乡下去了。大哥一生务农,到过最远的地方大概就是武汉了,这次来武汉只有一天,但当时的一个小小的情节却令我终生难忘。
    那天傍晚我给大哥买了一钵了米饭,叫他吃了后再坐船回家,因为从团风下船后还有几十里地要走,不吃点东西也是不行的。大哥看了看,没有吃。从自己的身上拿出一条随身带的毛巾,慢慢地把毛巾摊开在桌子上面,非常小心地把一钵子饭都倒在毛巾里,仔细地把散落在地上的一粒饭粒也拣进毛巾,又倒了一些开水把饭钵子洗了洗、慢慢地喝了。用毛巾把饭包好后小心地放进一个小包里要走了。我说吃了再走吧,大哥说:“可怜儿女受饥寒啦!”大哥又说:“一米度三关啊,有这一钵子米饭,再挖些术皮野菜可以过好几天呢!”

大哥读过两年书,尤其是爱看书,生活再苦再累但只要是能看得到的文字他都要抽时间看一看,有时也写诗。大哥的诗真实地记录了生活的艰难,读来令人心里别有一番异样的滋味,摘取几首作为文尾。
今天的生活好了,没事的时候看看过去的事或许对我们的生活态度也是有一点好处的,是愿。
一,大雪损苗(1953春)
    鹅羽纷纷飘、遍地琼瑶、堪嗟五月苦勤劳、不意今朝抛却了、心似水浇。
    雪雨竟连天、愁锁眉前、一息残喘命难延、满怀衷苦凭谁诉、忆起心酸。
二,抗洪抢险(1954夏)
   灾临仲夏、鸟兔潜踪、天地山川改容。
水族兴波、舟翻堤覆、龙蛇共舞。
    最堪怜、农民疾苦!
    风餐露宿无休、难忘甲午。
三,久旱不雨(1956)
    玉兔横空、凉风初起、展开眉月半轮、
闷坐凉床、满怀心事、向谁堪语?
    最愁杀、困人炎暑。
    旦旦阳光普照,何时得雨?
四,遇灾有感(1959)
银河织女停梭坐、月里嫦娥睡不着。
不是天空不自在、怜念人间苦难多。
五,节约度荒(1960)
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儿女细商量
一餐改作两餐用、三日须分五日粮
有客只宜添水火、无钱何须问羹汤
莫嫌淡泊无滋味、厉行节约度灾荒
六,缺粮歌(1961)
生产落后日值廉、出勤反而夜继天
原粮平均三百六、食油八两棉百钱
桃花人面成金面、铁骨钢筋软如棉
妻残子幼工分少、岁终结算缺八元
一条鲜鱼兑了现、债台难筑釜空悬
儿女单衣犹戏彩、强藏眉锁展欢颜
舒毫研墨思潮乱、聊寄愁怀向素笺。

后记:
    四十多年后的现在,2005年友人非要我到广州小住,前后两年也住了个七八个月的时间,对广东人的吃有了一些认识。广东人常自豪地说“吃在广州”,这话倒也不假。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绝大多数的人已经解决了吃饭穿衣的问题,每个地方餐馆酒楼多的是,每天进出餐馆的人也不知有多少。人们变着花样吃,动着心思吃出新花样,但要比较起来哪还是广东人爱吃些!
    平时早上要喝早茶,配几样精致的点心。中午到餐馆一坐、吃午茶,叫几个“伙伴”谈谈生意,晚上到酒楼一围喝酒。
这吃的东西真正是五花八门,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知名的不知名的、只要你想得到的统吃。直吃得医院里每天人满为患!
    我不知广州的人是如何能赚那么多的钱?一餐饭下来三两个人都要花上千元人民币!酒是茅台、五粮液、法国干红、、、、、、一瓶酒都是好几百元钱。有一回随朋友赴邀,五个人吃完结账时花费一万元,我的天啊,这是我一年的退休工资啊!花了这么多的钱,细细地回想起来好象也没有吃个什么好东西,就是常听人们说的鲍鱼也只不过就那么个味。服务是周到的,五个人吃饭,有八个人围着你转,吃完了马上有嗽口水,递上消毒的香毛巾、、、、、、
    这么个大国吃的问题目前看来基本上是解决了,但还是有极少的人在为一日三餐努力,以后的日子我们还会碰上天灾而没有吃的吗?饥饿的记忆难以忘怀,谨以此文为记。
2008年12月5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46

204

主题

2320

帖子

3647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647

IP属地:浙江省杭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杭州市 2013-4-25 14: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木阳 发表于 2013-4-23 15:59
太幸运了,先坐个友友斑斑的沙发再说!是不是跑太快了。友友还没发完。 ...

问好公主!看到你来到就有高兴的感觉。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13

64

主题

927

帖子

1256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256

IP属地:北京市

发表于 北京市 2013-4-25 14:32:16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小也被开发了,说的都是我家附近的事情,感觉好亲切,长堤街,万安巷,红英巷,邱家巷,观音角。。。。。。。我们是街坊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