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关泽华 于 2013-4-25 15:16 编辑
杜琪峰的警匪片; 杜琪峰与内地公司合拍的警匪片。 无疑,很多影迷都冲着这两个理由去电影院看《毒战》。南国印象部分员工更是组团去观看。 看完此片不得说,你好“毒”。杜导新片“毒”的过瘾。也“毒”的观众有些压抑。 灰灰的天空,凌乱的电线,低矮的厂房,汽车飞驰在无人的小路上…... 这典型的内地场景将观众带入杜式叙事风格中来。影片还没上映就有声音说这是十年来最真实的警匪片,尤其是“内地尺度最大”,这些话题足以引发极影迷们极大的兴趣。导演没有让大家失望,脏乱恶心的制毒工厂、真实的吸毒场面、女群演员光屁股拉毒(排出毒品。南国印象某员工脱口道:我滴妈呀,幸亏吃了晚饭来的!)、制毒工厂及学校近距离校枪战……这些画面都刀刀见血,直抵心脏。再有,蔡添明(古天乐饰)躲进太平间冷冻库及片中最后的安乐死更是少儿不宜,心脏病者不宜。 影片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甚至有点过于简单,但正因为这简单才显得更真实。警察抓逃犯是绝大多数人喜欢看题材,这应了人的征服心理。不同的是,小时我们看猫抓老鼠的喜剧,长大了看警察抓毒贩的悲剧。并且,大众在看这类影片时的心态值得玩味,就是一边倒地支持逃犯顺利逃亡,甚至在看的时候心里在叫:快跑啊,快跑啊!这不是笔者的个论,笔者看见好几篇影评都认为蔡添明最后没被抓(或是不交代被抓)才是原滋原味的杜琪峰电影。究竟是观众的心态值得玩味,还是香港导演在内地水土不服?这没有正确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此类影片中黑社会老大往往更出彩,人们都喜欢去探究自己触及不到的世界,而内心戏较多的角色更能让观众喜欢。这或许也是过去内地影片将警察毫无例外地设计成高大全式的人物让观众产生了逆反心理。说得更大一点,逃犯是普通百姓,警察是当权者。当然,笔者不主张去爱一个心狠手辣的毒贩。但是导演抓住了观众的心态就成功了一半。蔡添明一波三折的逃亡路让观众不停思考,他在乱石堆中丢掉手枪让观众觉得他真的想戴罪立功;他多次救张雷(孙红雷饰)又两次对同伙拍手踢脚让观众觉得他要反水;当他再次拿起手枪毫不犹豫地杀人时观众才发现他是一个铁石心肠,从未想过回头的大毒枭。冷血、委曲求全、不择手段成为蔡添明生存的法宝。 这是一部回归人性的作品。当我们经历了《泰囧》的火爆,折射出公众需要轻松、需要欢乐时我们再来看《毒战》能不压抑吗? 有媒体说杜琪峰的《毒战》没有开疆拓土,是一部水土不服的作品。不论是 “禁止刑讯逼供”的提示,还是结尾蔡添明被张雷铐住,都有太强的内地色彩。也有网友说这样的结尾突显了杜琪峰电影的宿命感。笔者以为,人不过历史洪流,罪孽太深终究逃不出惩罚。在学校大战之前,雀叔对蔡添明说:天明仔,我已经七十多了。从雀叔的话中能读出他的无奈与悲哀。导演高群书说:“罪犯是人,是可怜的人。不是因为他是罪犯可怜,而是罪犯的人生际遇往往是可怜的。” 人生如棋盘,不能走错,尤其不能用错误的方式去追求自由。当所有人都倒下,蔡添明对脚下的两位刑警各补了一枪,当他找到车钥匙转身时已被奄奄一息的张雷铐住脚,他对着手铐开了一枪却没打断,子弹没了,只身下懊悔和绝望。如果最后一颗子弹补给了张雷就完全是另外一个结局。是蔡添明自己疏忽还是宿命?《毒战》的意义不在于她告诉观众们邪不压正,而在于她展现了一个罪犯逃生、求生的心路历程。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蔡添明还企图用所谓的信息换来多一秒的活着。说到底,贩毒也不过是为了更好地活着,不过是为了柴米油盐,何必走极端?《毒战》突显了编剧们洞察人性的功底,也让观众感受到杜琪峰的睿智与用心。 诚然,如果是开放式结局,本片显得更有力度,观众的想象空间会更大,甚至《毒战》会出续集。导演强调这样的结局似乎是为了引出安乐死。当我们习惯了电影里的枪战而死,当安乐死在不被接受的地区将其赤裸裸地描写无疑对人的冲击很大。一个满载罪恶的生命一点儿一点儿地“睡去”时观众不会拍手叫好,只会揪着心带着思考走出电影院。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好的电影结局方式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