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湛月路1号 于 2013-4-26 10:13 编辑
《新大冶》创刊周年志庆暨改版座谈会成功举行
冶邑四月春风缓,文苑繁花次第开。
2012年,那个春花烂漫的季节,《新大冶》像初春的蓓蕾,美丽绽开,以独特的清香悄然走进您的视野,走进您的生活,给您送去大冶这座古老而又生机蓬勃的城市独有的风韵,新的视觉,新的感悟。
《新大冶》画刊本着弘扬青铜文化,彰显人文精神,引领生活潮流,提供生活讯息,解读文化风情的宗旨,以一种高品质的纸质媒体方式,精彩展现大冶独有的文化渊源,独特的风土人情、独享的生活空间,深刻解析城乡群体的生活方式,做读者的第三只眼睛——发现家乡美、生活美。让人们走近大冶,读懂大冶,认知大冶、热爱大冶。
作为大冶本土的第一本画刊,承载着创刊者和广大市民的无限期许。
在过去的一年里,《新大冶》用心捕捉每一个画面,用心策划每一个栏目,用心描绘每一件新鲜事,让市民感受大冶之新,感慨大冶之美,真正让《新大冶》成为广大读者的朋友。
回望一年的历程,《新大冶》的每一步成长离不开广大读者朋友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扶持,值此周年志庆暨改版之际,他们依然一如既往地去培育这朵含苞待放的蓓蕾,畅所欲言,为《新大冶》指明了一条不断创新发展之路。 期盼《新大冶》提升社会正能量
(市政协主席胡志国) 
《新大冶》根植于大冶乡土文化,以营造雅俗共赏的文化阅读体验为宗旨,以既面向党政群机关工作者、商业白领阶层、文化艺术爱好者,也面向普通民众,是一本丰富百姓生活、弘扬地方文化的精品刊物。既有文化底蕴深厚的青铜文化探究,也有文学艺术欣赏;既有时尚生活展现,也有百姓生活缩影,让市民体验到有大冶特色的文化大餐。
从艺术美学到百姓生活,《新大冶》构架了一座雅俗共赏的文化体验之桥,引领大冶市民向着更高的文化体验领域跃进,满足了广大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新大冶》是大冶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是一个全新的媒体平台。“以人为本”所产生的巨大推力,影响了一批又一批文化人,《新大冶》画刊为文化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青铜文化是大冶独一无二的华夏瑰宝,应全力打造以青铜文化为主的文化产业,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同时,应全力提升文化品牌,关注文化成果,让老一代带动新一代全方位发展,让我市优秀的书法作品、音乐、舞蹈有更大的平台展现大冶人的文化。期盼《新大冶》能越办越好,提升社会正能量。 引导市民精神文明生活
(黄石日报传媒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杜荣华) 
此次创刊周年座谈会,大家关于《新大冶》画刊确立了很多信息和要求,《新大冶》也还有很大上升的空间。
创办一年来,《新大冶》的内容丰富,实用性较强,为市民生活便利提供了服务。画刊制作精美,主题和内容方面都值得欣慰。在大冶全市人民的关心、呵护下,为大冶市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改版后的《新大冶》应主力突出内容,展示精神面貌。《新大冶》画刊作为一个文化的记录者,要展示大冶形象,正确引导市民精神文明生活,向市民推荐健康的生活理念。
《新大冶》作为DM杂志,从本质上来说是“植入画刊”。创刊之初起,就搭建了一个文化与经济相联系的平台。画刊内容能对读者的日常生活中有价值的成果能通俗地传递给市民,让读者能“悦读”内容,同时也乐于参与其中,在大冶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能够提升市民文化品味,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平台。
在肯定《新大冶》画刊的栏目设置的同时,要把握主题,加强策划,希望画刊能多多接纳各方建议,提升画刊整体效果。 希望更多的读者群参与进来
(大冶文化名人査代文) 
在《新大冶》栏目设置方面,要注重重点与一般相结合,每一期都有一个重点,主题鲜明,设置的板块不一定都要平均分配。而在编排方面,希望图片和文字相结合,更能提升视觉的美感,图要好看、文字要优美,尤其是旅游方面,看后能予人愉悦之情。此外,应该让更多的读者群参与进来,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 营造雅俗共赏的文化阅读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林) 
一年来,《新大冶》与《今日大冶》版面内容质量不断地提高,“双驾马车并行”。画刊清新大气,很有可读性。文学刊物都有其特定的读者群体,《新大冶》要不断总结提炼经验,在今后做好版面设计的同时,要继续植根于大冶乡土文化,以营造雅俗共赏的文化阅读体验为宗旨,找准定位,面向更多的受众群体。同时丰富内容,让更多能够精读,值得回味的文字出现在《新大冶》画刊中。 把“新”字做好做足
(市文联主席余伟) 
第一次在办公室看到第一期的《新大冶》时,就被这本全新视角的画刊所吸引,觉得《新大冶》有三创新:一、创新宣传大冶的媒介形式,用图文并茂的画刊宣传大冶。二、创新的理念。印刷精美、编排新颖,提升了期刊杂志的品味。三、创新的栏目设置。采用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文化这方面的底蕴。当然,也希望《新大冶》能更多的反映“新”的方面,多走进大冶的百姓生活,更全面的展示大冶的面貌,把“新”字做好、做足。 争取办成珍藏版画刊
(大冶文化名人、作协主席曹茂海) 
《新大冶》画刊要追求点与面的结合,内与外的联合,质与量的整合。例如寻找一些在外地的大冶人,挖掘发生在他们身上的那些事情;关注青铜文化的同时,关注绿色大冶。争取量的突破,办成珍藏版的画刊。当然,也要加大力度提高杂志的质量,扩大发行,也能更好地带动杂志发行数量和杂志的知名度,让所有文章成为美文,做到实用性和文学性相结合。(来源今日大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