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楚晚报) 记者 张小波 王婵媛
源未竭,型先转。大冶人不再依靠一碗开矿、卖矿的“资源饭”。
2010年初,大冶提出了“深入推进城市转型,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同年5月被省委省政府纳入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
试点是动力,试点是责任,试点也是担当。
身份转换 农民变成工人
2年时间过去,大冶的城乡一体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在华丽转身。
在武汉重冶大冶分公司的一个车间角落里,摆放着一副字帖。
该公司规定,机器设备运行记录、交接班手续等等,都需要手写到笔记上,留作资料保存。但这个车间里的很多工人都是失地农民,他们所认识的字不多,写的不够整齐。所以,有些“可爱”的工人们利用业余时间,练起了字帖。
“提高工人业务能力和素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转型中一个必经过程。”武汉重冶大冶分公司常务副总杨必书说,该公司一共有2000多名工人,其中来自大冶市的失地农民占总数的60。
不难发现,城乡一体化已经成功完成了一部分农民到工人的转变。
城乡一体化依靠产业做支撑。大冶按照抓大扶小培新的思路,坚持引进与盘活两手抓,大力实施产业倍增计划。
2013年,大冶将着力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0个以上;实际利用市外资金280亿元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家,四大集群总产值达到750亿元以上。
完善服务 过上城市生活
城乡一体化的落脚点在哪?公共服务。如今,大冶把原本城市才能享受的“专利”延伸到了农村。
走进堰畈桥村,标准化的厂房、现代化的医疗卫生服务站、宽敞明亮的行政服务大厅,小超市等等,一一映入记者的眼帘。
吴雷民是堰畈桥村的一名村民,曾在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打工,漂泊八年之后,去年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吴雷民感触地说,“经济发展了,让我们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堰畈是我家,不比城里差。”这句话,如今村里人真实写照。
社会保障、合作医疗、有限电视、宽带网络、自来水、干净宽阔的水泥路、唱歌跳舞自得其乐-------这里无处不显示着,都市的烙印。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大冶的公共服务设施加速向农村延伸,公共社会事务加速向农村倾斜,社会保障体系加速向农村覆盖。
显然,积极探索中,大冶已经走出一条坚持产业带动,形成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并驾齐驱,从而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跨越式发展道路。
这其中,有一份令大冶人自豪的成绩单:2012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10亿元,财政总收入51.8亿元。
正是这一年,大冶成功跻身全国“百强”县市,排名97位,同时获评“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