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贵州
- 精华
- 62
上尉
  
- 积分
- 5265
IP属地:贵州省贵阳市
|
写诗 推窗 (14)—— 所谓禅意
文/ 720王涛
读禅书故事,经常汗颜。感觉禅师们呵斥的那种榆木疙瘩就是我。呵呵。
例如吧,禅书记载的一段问答——
问:如何是佛祖西来意?
答:镇州大萝卜头。
如果不是禅书正儿八经写的,我会以为这是星爷在电影里的对话。大萝卜头?还无厘头呢!问和答毫无逻辑关联嘛,完全的牛头不对马嘴。
禅书的解释是,这个问题答什么都不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原来如此!怪不得书里又说,禅既不是这个东西,又不是那个东西,主要是要切断理性的控制!那就是说——问题和答案,中间的逻辑关系都不需要喽?进而恍然大悟的是,网络上盛行“禅体诗”,怪不得读不明白,写的人又那么多。不需要逻辑关系,那不就是一个字——扯;如果要加一个字,那就是——鬼扯!
难道所谓的“东方智慧”、“东方哲学”竟然就是这样?我相信,当然不是。
所谓“禅趣”不是理性可以分析,却绝对不应该是随便语言跑到哪里,不受诗学和美学的制约。
一个误区是写大白话,没有诗意和美感,就写早餐吃大饼,把粗糙的真和实当做诗;
一个误区是故弄玄虚,借着禅,把毫无关联的东西扯在一起,貌似高深,实则是缝制“皇帝的新衣”。
回顾中国传统文学和艺术,看得到一种飞翔的、飘逸的、超脱的显性素质;也看得到一种宁静的、安详的、沉默无言的隐形素质。要举例的话,前者我马上想起李白,后者我一下想到的是王维。用风浩荡同学的话说,李白的诗句,似乎是写在风筝上面的,一飘,来读的人必跟着跑;王维的诗句,则是写在水面上的,一皱,来读的人必蹲身挽袖去捞那些无痕的影子。王维的更具有“羚羊挂角,无痕可求”的隐形素质,而这,就是禅的本质。
其实,这种隐形素质,更能体现中国的古典精神。从亘古的时候起,中国就有人住入深山,一言不发。在这种隐性背景之下,他体会到的一朵花、一片叶的美,才是格外的永久、谐和宁静,才会穿越时空抵达今日,叫我们觉得鲜活如初。
所以,第一,粗浅地体会“禅”,应该是真实、简单、本真。
第二,本真里面,要留下余地给人启迪。看似简单,其实开启人的慧心。
所谓留下余地,我想就是诗者只作景物的客观描述,而不加入自己主观的抒情。言物,勿言情。但是,对景物的抒写,一定是有基本逻辑的,能启发读者参悟物和景背后的思想主题。
不可言说的内心经验,如何放入诗歌里呢?借物借景,让人去感受一种不落言诠,不着纤尘的空灵境界。这时的“禅”,即所谓“见性明心”,也就是从本真里得到人性的自觉吧。反过来,又过滤潜意识中的欲念而升华为一种智慧,借以悟解生命的本源。
第三,禅本身不是诗。既成诗,则对于本真的体现,需置之于美的意境语境中去。
“禅趣”之“趣”要有趣,要有美感,依然要符合诗的基本要求。如果禅体诗创作仅仅依靠潜意识,依靠不受理性控制的自动语言,仅仅只有参悟,那一定是一片混乱,高深莫测。
说到底,需要达到平中见奇,直将身与物合二为一,诗人和读者的身心一并融入自然造化之中。所谓通感,所谓忘机,所谓共鸣,所谓与天地精神独往来,全都含蕴其中。
个人以为,从以上三点总结而言,“禅体诗”,应该是在远离世俗的天真里,以无味胜有味,以无声胜有声,和于老庄,通于禅玄,将天地身心融为一体,看似描写外围,其实是朝向内心写作。以心观物,物中显情。喜欢洛夫著名的禅诗,完全可以作教材,体会一番所谓禅诗的特色——
无声(禅诗10首) / 洛夫
《花落无声》
大丽花
开在后院里
月亮翻过篱笆时
顺手带走一丝春天残余的香气
《叶落无声》
梧桐
被烟缠得面红耳赤
一阵秋风把它们拉开
落叶满阶
《月落无声》
从楼上窗口倾盆而下的
除了二小姐淡淡的胭脂味
还有
半盆寂寞的月光
《雪落无声》
一行脚印……
冷清的寺院外
雪
落在老和尚的光头上
化得好慢
《日落无声》
夕阳
在髹漆着一座铜像的脸
广场无言
夜色
把他的脸抹得更黑
《果落无声》
从一个不可预测的高度掉下来
停止在
另一个不可预测的半空
然后噗的一声
秋,在牛顿的脊梁上
狠狠槌了一拳
《潮落无声》
午夜的潮声
最好从很远的地方听
太近了
你听见的只是脚趾头内部
关节炎的呻吟
《剑落无声》
一阵寒气吹过
剑已入鞘
飞溅的血水
已在空中风干
《梦落无声》
清晨
梦,一个个从镜子里逃了出来
事后发现
最深的一层
还藏有
一幅苍茫的脸
《泪落无声》
千年前的一滴泪
掉在一本线装书上
合拢书
仍可听到夹在某一章节中的
时间的暗泣
轻轻巧巧,的确无声。我喜欢《花落无声》里,那翻过篱笆的月亮,顺手把花香带走啦;我忧伤于《月落无声》里那对着镜子、在窗下梳妆的二小姐,那泼下的半盆,是胭脂水,是月光、是她深闺的寂寞;我惊叹于《果落无声》里物质世界的不可测,也惊叹于科学家揭示物质规律的思维,那是另一个不可测的空间,更不得不惊叹于诗人用简短的几行字,把不可测的维度联系起来......
简单吗?简单,没有一个无用而多余的字作渲染。可是,词的准确、拟人的生动、意象的运用、物象的引申和延展,何尝是那种大白话“三句半”能够企及。
意境而言,都从平常里下笔,又在平中陡然生出奇异,句句能让人读懂,而连接起来品味,整体的意境和感受却叫人眼前一亮。
形式而言,简短,但是气韵完整,一气呵成、全然天就。自然而然,大雕不雕。看似随意,其实形式经营谨严,无法里见有法。让人体会到日常与神性的通达。
一切都得靠自己慢慢体会吧。为什么孩子们的几笔叫涂鸦,而八大山人的几笔叫艺术?
因为,简单、有内涵、并且美。要兼顾这几点,不是不下功夫就可以随便妄想达到的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