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湛月路1号 于 2013-4-26 20:24 编辑
大冶灵乡:一个园“盘活”周边小集镇
25日,中午下班时分,大冶市灵乡灵成工业园,员工蜂拥而出,涌向戴岭新街小吃店、杂货铺,热闹如赶集。 村庄荒凉 村民盼改观 戴岭村紧贴S315省道,虽交通便利,但因距镇区较远,缺少特色项目,经济一直发展不起来。 在家挣不到钱,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留在家的老弱小孩,种田、看家。 近50岁的刘升如,戴岭村曾师刘湾人,在广东打工10多年,每年仅过年回来一次。“一个人在外,漂泊不定,时常感到无助和孤独。”他说,因为不能陪在妻儿身边,他一直心怀愧疚。 在外累得筋疲力尽时,他曾想过回家,但村子周围没有企业,靠种田、打临时工,根本不足以供养一家人。 有段时间,受不了长时间两地分居,妻子劝他回来,在家做点小生意,最重要的是,一家人可以团聚。 但地理位置受限,生意也难做。戴岭村村民刘贵兰,1990年开始,经营着一个小小的杂货店,虽起早贪黑,仍勉强度日。 年龄越来越大,刘升如不想在外奔波,他盼望着,能在家周围找个企业,朝九晚五地上班,下班陪妻儿、父母,挣得钱不求多,够用就行;刘贵兰也希望,村子经济能有点改观,增加点收入。 园区设立 71%村民家门口就业 2002年,经湖北省乡镇企业局、湖北省建设厅、湖北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大冶市灵成工业园设立,成为湖北省第一批重点乡村工业园区。 当时,远在广东的刘升如,与妻子通电话时,得知灵成工业园成立,他们村子面临开发。但他没想到,开发的势头会如此迅猛。 刘贵兰感受最深的是,工地上黑夜白昼,机器轰鸣,昔日宁静、偏远的村庄,人、车多了。 随着模具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武汉重冶集团大冶分公司等大型企业入驻、投产,2008年,灵成工业园获批“湖北省特钢模具装备制造工业园”,形成钢铁原材料产业和机械加工产业有机结合的一条国内独特的新型产业链。 工业园一步步壮大,对刘升如最直观的的改变,出现在2010年。他回家时,在村子碰到一企业老板,得知刘升如在广东做换热器管理工作,当即表示:到我的厂子来吧,家门口就业,待遇不比广东差。 刘升如辞掉广东工作,进入武汉重冶集团大冶分公司,成为机加工车间主任。 如今,刘升如工作的车间,技术工47个,本地村民就有40个。“很多村民回乡就业了。“刘升如表示,村民进车间,公司会先培训半年,等掌握技术后,再上岗就业。 据悉,武汉重冶集团大冶分公司,共有员工1400名,其中本地村民就有1000多人,就业率高达71%。 目而前,整个灵乡工业园区,已入驻企业50多家,项目70余个,就职员工7000多人。 盘活经济 小集镇繁荣发展 企业来了,人多了,相应的配套设施,必须跟上。在戴岭村村委会指导下,戴岭新街进一步规划,形成戴岭新街的面貌昔日冷冷清清的面貌,不复存在。 刘贵兰的杂货铺小了,她扩大规模,店铺面积增至60平米,年收入达12万元。村民贺春林,以前在武汉从事餐饮行业,2011年回乡探亲之际,看到了灵成工业园发展给戴岭带来的商机,在戴岭新街经营一家“铭兴渔村烧鹅店”,成为戴岭第一家规模较大的餐馆,现在餐馆配有4名服务人员,2名厨师,年收入10万以上。 记者在戴岭新街看到,商店、餐馆、理发店、建材店等一应俱全。灵成饭店内,人来人往;一家超市内,工人买烟、买酒,老板忙的不亦乐乎。 村民张绪金,前几年在广东打工,收入也不错,但是最近回来经营电动车,专跑戴岭到灵乡镇区客运业务 “一天收入100多元,一月来下近5000元,远搞不如近摸,比在广东挣钱更多。” 像这样的电动车营运,戴岭街共有3辆。电动车司机解德云告诉记者,工业园发展很快,来园区上班的灵乡人越来越多,跑客运业务又赚头。 据悉,除了戴岭村,灵成工业园还盘活罗桥、谈桥2个小集镇,个体经营户由原来的90余户,发展到现在的195户,小集镇全面进入繁荣阶段。(来源湖北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