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版主
大冶网民协会秘书长
   
- 积分
- 4851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
|
现身大冶的一份科举考卷
近日笔者在一大冶老收藏家手中发现一份清代科举考试卷。考卷长100厘米,宽29.5厘米,宣纸书写,字迹工整,十折相叠,有正稿和草稿。
卷首用毛笔书写“兴国州学一名钦命提督湖北学院愈”,证明该卷为院试(即童子试,考上的就是秀才)考试卷。考生姓名曹金川,第一名(该处有污),像这样保存完好的清代考卷在大冶市还是首次发现,对研究当时的科举考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兴国州明洪武九年(1376年)设置,辖大冶、通山二县。清代沿用明代格局不变,兴国州仍然下辖大冶、通山二县,民国初改称阳新县,与大冶、通山两县分治。算起来,“兴国州”这一名称使用了500多年。
在历史上,阳新这块地方建县很早,在国家行政区划中始终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行政区。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规定使用八股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的范围,要模拟圣贤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
明清时科举制度规定,童生入学考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州、厅)试和院试三个阶段,三年内举行两次,未考取者下次还可再考。
这份试卷因为年代久远有些破损。(来源隔壁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