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婺源 广济布衣 县市报撤并后,被调到市文联工作了数个年头后的那年秋月,平常素日不大喜欢出门的我,在朋友的丛恿下,驱车经九江,擦中国瓷都景德镇肩而过,来到被世界人文组织称作“世界最美的乡村”---江西一个小的山区县婺源,进行了“文化圣地”、“绿色世界”的“看山、看水、看人“之旅。 (一) 由于是初次到婺源,我们一帮摄友事先就做好了充分准备---与婺源县摄协取得了联系,将大致必看的景点,最近的路线和住宿吃饭的地方了解一遍,以免走弯路,花冤枉钱。尽管我们到达的时候是花灯初上的晚7点,在早已等候在街上的婺源摄友的引领下,当夜下榻在婺源电信宾馆这个小巧玲珑、十二分干净、极其清雅的地方,使我们一粘床铺就很快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一大早,在服务员的叫床声中,我们一行六人连忙洗漱完毕走出户外,深吸了一口远在他乡的早晨空气,啊,这里的空气充满了“农夫山泉”的味道。在汽车导航的引领下,我们摸索着在黝黑的道路上前行,不久便来到第一个景点—石城,在早晨的雾霭中,四周只有一些山、房子的轮廓,根本没有看到这里美在何处,在石城程村的后山上,只见山边突兀的石头土坝上挤满了黑压压象蚂蚁群似的人群,在南腔北调的议论声中,,我们摸索着来到一家水泥板房的楼顶上,刚架好相机,就只见东方露出红韵的霞光,刚才还嘈杂的议论声被一片噼里啪啦的快门声和闪光灯放电的声音代替,摄友们好像听到无声的指令,谁也不会对自己心仪的美景吝啬快门,那山的倩影、房的轮廓、红枫在雾霭中的神韵都成了大家的拍摄对象------当太阳露出半边笑脸、薄雾渐渐散去的时候,石城这才露出本来的的面目:村头石壁,岩约古城,威耸的城“墙”,内外有许多古树名木,尤其让人惊叹的是这里有上百棵古枫树,远远超过村里高矮屋顶,粉墙黛瓦的古村与巨大笔直的红枫相拥,形成聊画家笔下的天然山水画卷,让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摄影家、画家尽情地汲取大自然杰作散发的芬芳! (二) 我们一行人,多是上班族和恰值“双休日”的学生,因此就没了“细嚼慢咽”去品评婺源山、水、人的闲情逸致,故而将行程安排得特别紧凑,看过石城过后,就直驱儒商第一村----思溪延村,在这里,我们囫囵吞枣的领略了始建于南宋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嵌于锦峰秀玲、清溪碧河自然风光之中,房舍群落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山水互为点缀,如诗如歌,仿佛将人带进了一幅诗情画意的画卷之中思溪延村,最有看点的莫不过通济廊桥、建于清嘉庆年间的百寿花厅,以及曾以经营木材到京城为主产、号称“江百万”在明末清初建起,并以“小姐古绣楼”最为出名的一系列老房子,那木雕栩栩如生,折射出了中华民族敦实、厚重、深沉文化底蕴的灵魂。 庐坑村,乃是“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祖居地。为了不落下这个具有特殊意义、不为到婺源不到“庐坑旧隐”而遗憾的心思,我们便摸黑来到庐坑的上村---詹天佑的祖居地。“铁路之父”詹天佑的曾祖父詹万榜是从这里走出去的,詹万榜做茶叶生意在广州发了财,于是就花钱买了个六品顶戴。我们来到庐源,听到人民议论最多的是詹天佑生前送给家乡的一架水龙、“一门三天官”和骇人听闻的明朝文字狱这几件事中的故事。庐坑是沿着一条孔雀蓝色的溪流而建、绵延逶迤数里的上、中、下三村而组合成的,在庐坑上村詹姓祠堂里,我们见到了詹公送给家乡人民的一部“水龙”,其实就是一件灭火用的消防器材。这件水龙用生铁铸就,四个轮子驼着一个水箱,使用时需要两个人上下摇动两个把柄方可喷水;水龙的两边分别铸有“广东永隆制造”、“詹昭大堂、镇安水龙”的字样,据詹氏族人介绍,1911年,,时任粤汉铁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的詹天佑,从婺源同乡乡友口中得知祖籍婺源蔡关村遭受火灾,很多祖居老屋化为灰烬,很是关心,他就在广东买了这台水龙,委托专人送回家乡,以示对家乡的关心,可惜的是詹天佑59岁就英年早逝,没能回到祖籍徽州,更没把铁路将世界同婺源联结起来,水龙,成了家乡人民怀念詹公的最好的、唯一的一件物证! 在庐坑,我们听到詹氏族人津津乐道地说起另外两件事的那表情、那声色。 “一门三天官”詹同的故事:庐坑的詹姓人家,第一代祖宗叫黄隐公从安徽歙县迁到这里已有1400余年历史了,明代吏部尚书詹同是第23代,詹天佑是第40代,。在詹氏后人的言谈中,“詹同”是常用词,詹同字同文,元末时因才学出众,被荐举为郴州路(今湖南郴州)学正,不巧的是,元王朝岌岌可危,就在詹同去湖南郴州赴任的时候,被元末起义军陈友琼阻于途中,,他只好在我们的家乡---湖北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借水安舟,欲于朱元璋争夺天下试比高的陈友琼发现詹同是个难得的人才,就任用他为学士、御使。但这一“巧遇”并没有给才高八斗的詹同带来飞黄腾达、出人头地的机遇,,后来,朱元璋在江西九江鄱阳湖大败陈友琼,尽管朱元璋是叫花子出身,出身低微,但并没有将历史悲剧“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在詹同头上重演,也没有因为詹同的“历史问题”而将他打入另册,相反,朱元璋惟才是举,,授予詹同翰林院学士兼吏部尚书,并在史上得到“文章高古,操行耿介,始终清白”高度评价。他的儿子詹徽,洪武年间历官左佥都御史,后又升任左都御史兼史部尚书,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还被授予太子少保衔。詹同的父亲因为有了这等好儿孙,也被皇帝封为尚书,故而有了“一门三天官”之誉。刚才说到朱元璋不计詹同“历史问题”的前嫌,封了他个翰林院学士兼吏部尚书,表现出一个帝王的“唯才是用”的博大胸怀,而明朝“文字狱”却又说明了这位平民皇帝什么呢?在庐坑,我们有幸瞻仰了明代著名书法家詹希源的画像,并听到了詹氏族人对这位大书法家成为朱元璋文字狱下屈死鬼的诉说。詹希源是朱元璋时代的大书法家,并以写大字著称。洪武初年间,太学刚刚建成,明太祖朱元璋就叫中书官詹希源给太学的聚贤门写一匾额,写完了,朱元璋一看大发雷霆,嫌“门”字右直划左折了一勾,朱元璋斥责詹希源:“我正要开门纳士,你却要关门,是想要阻塞我招贤纳士的道路吗?”于是就杀了詹希源,,并叫人把门字的那一勾用白粉涂掉!可怜一代大师,就为这些须小事灰飞烟灭了----- (三) 走在路上,这里的人们介绍婺源到处都是景,每个景点都有非常的传说,在众说纷纭中,我们几个人一合计,到理坑去看看吧,听说那里不但风景美,而且传说也令人神往!小车七弯八拐,来到理坑的乡镇府所在地----沱川。汽车在弯弯的、几乎刚好是一车宽的乡村小道上走了大概一公里,就来到深山进士村---理坑。在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河两边,矗立着两排白墙黛瓦、墙牙交错的徽居建筑风格的老房子。在一个10多岁的小女孩的引领下,我们踏进了这块神秘的地方。走在路上,小女孩向我们介绍这里的景点,我们逗她说:你这么小,能知道这么多吗?小女孩不气不恼,就说:叔叔,你们试试看吧!沿着大小不一的鹅卵石堆砌的河岸,走进这些混杂古树老藤、萧条破败的深宅老院之中的天官上卿第、司马第、官厅以及崇德室-----理坑原名理源,建于北宋末年,因村里人好学成风,崇尚“读朱子之书,服朱之教,秉朱子之礼”,被文人学者赞为“理学渊源”,故名理源,也许是受了朱子理学灵气的熏陶吧,就这样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在几百年里就先后出了尚书、大理寺正卿、司马、知府等七品官以上的官员36人,考中进士16人,造出文人学士92人,留下各类著作333部582卷,其中5部78卷被列入《四库全书》。说到这里,小女孩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光芒,是啊,人到尽兴处,哪个不欢颜?更何况是涉世未深的小女孩儿?“理源”也好,“理坑”也罢,这史上变幻莫测的东西,很难让人说出道道来,最让我们感兴趣还是理坑那几幢出了名的老宅子----理坑主要景点-----天官上卿第,它就是明代天启年间吏部尚书余懋衡退隐还乡的住所。走进这位明朝“中组部部长”的官邸,人们的心情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看这位大人物的家如何奢华。当你听到余懋衡是明代万历年间户部右侍郎、工部尚书余懋学的堂弟,余懋衡和堂哥余懋学一样,中了进士,做了大官,又都是与贪官污吏、奸臣宦党不共戴天,结果被丢了乌纱帽,又被平反昭雪,重新启用,听到这里,你欣赏的角度就会鹞子翻身,马上变个样儿!那就是想看看清官的房舍是否有与众不同、有特别之处!这位其实天官上卿第跟粉墙黛瓦的徽居建筑没什么两样,但要和屋的主人显赫的身份、刚直不阿的性格联系起来,你就会从这幢朴实无华的名古屋想象出别的什么东西来!在理坑,跟天官上卿第一样出名的还有“尚书第”,那就是前面提到的余懋学的官邸,余懋学,这位尚书,一生清廉正直,说起他的清廉的故事来,连理坑的老幼都津津乐道。这位部长级大官到死的时候,还是族人变卖家产殓葬的,,可见他的清廉程度了。我们在这里看到,“尚书第”并没有什么惊人骇俗的地方,其实响亮就响亮在名字上而已,尽管这样,从这幢老宅子传出去的“荷包红鲤鱼”却声震名远,相传是明朝万历年间在南京任户部侍郎的余懋学,因政绩出众,明神宗一高兴就进行褒奖,将御花园养的红鲤鱼赏给他几尾,后来余懋学因得罪当朝宰相丢了官被迫告老还乡回到这幢老房子时,就叫人在天井下面凿了口大石缸,,把钦赐的红鲤鱼养起来观赏,从此,皇家园林的宠物进入了民间,并在婺源养殖开来,因此,在婺源来游玩听到人们议论红鲤鱼,在餐桌吃着红鲤鱼,又有谁不想到“尚书第”来看一看呢?这些翘角飞崐檐,“三雕”工艺精湛,图案寓意隽永,被艺术家称为崐获取作灵感的源泉地,有多少传世文章、摄影佳作、国画粉彩不是在这里汲取的艺术营养?在理坑村,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还有:明代崇祯年间广州知府余自怡的“官厅”,清代顺治年间司马余维枢的“司马第”,清代道光年间茶商余显辉的“诒裕堂”,还有花园式的“云溪别墅”,园林式建筑“花厅”,颇具传奇色彩的“金家井”。其实,一些旅行家到一个地方看风景,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眼观上的感受,而且更多的是为了理性思维而来,让自己在走马观花中获得更高更深的艺术积淀!这就是叫旅行家的最高境界。在小姑娘跟理坑居民的共同介绍下,我们总算走马观花地看完了理坑的老宅子,在这里,给我们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那些豪门大宅在靠近小巷子那一面,砌墙的时候都将直角90度削去,变成圆弧形,村民介绍说,这件小事凸现了婺源人礼贤谦让的风格:这里建房中间的间距都非常狭小,因乡下经常有人挑担在巷子中穿行,屋主人怕墙的菱角伤着了过路的行人,故意削去,些须小事,这里的人所作所为,不仅让人们联想起了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来:清康乾年间,安徽桐城籍的张英位居当朝宰相,隔壁的一户人家拆房盖屋时竟将两家相邻的地段占了三尺,,张家人修书到京城,欲借张英的势力弹压邻家,谁知张英给家人回信上却说的是: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的人遵嘱将围墙退后三尺,邻家一见,羞愧难当,也将围墙后退了三尺,因此成了古今有名的“六尺巷”,安徽从古到今高官辈出,怕跟这种深仁厚德、忍和谦让、博学好思的地域风格不无关系,跟仁达之人苍天护佑不无关系! (四) 因为我们是摄影爱好者,所以选择秋天出行,目的是为了多拍一些婺源的秋景,那里的摄友说,如果是这样,古树参天的晓起那是必须的要去的,那天傍晚,我们摸着黑,赶到晓起过的夜!我们下榻的店家老板是个健谈的人,真是行家驾轻就熟,不大一会儿就将晓起介绍得差不多了!三言两语便将晓起介绍个清楚明白。晓起村始建于唐朝年间(787年),始祖汪万武避难逃乱至此是天刚破晓,惊魂初定的他就将这里叫“晓起”。后来洪姓人家也在上游一公里处筑屋而居,也叫“晓起”,为了区别开来,把原来汪姓人家居地叫“下晓起”,将上游的的洪姓和江姓的居地叫“上晓起”,上晓起多为官宅,下晓起多为商家,上下晓起之间有一条青石板铺成的古老驿道相连,站在旁边的制高点远远望去,两个美丽的村庄就像一个山妹子挑起的两个花篮。跟众多的婺源古村落一样,晓起村也有昭示着自己辉煌历史的众多的明清古建筑,进士第、大夫第、儒林第、敦聚堂、太和堂等等,但在人们口中夸赞得最多的还是上晓起的“江氏祠堂”,巍峨壮观;下晓起村的“双井印月”古井,四季不涸;这里古巷清幽,河水清澈见底,让人流连忘返,然而让人驻足不前还是晓起后山岭上参天古树。后山岭的“名贵古木观赏园”在下晓起的村背后,在这一片不高山岭上,生长着数百株古樟、古枫、古楮----在这古木森森的林海中,要数那棵被栅栏包围着的古樟最出风头,经人介绍,这棵古樟大约寿高1000多年,绿荫伞盖数亩,绿荫下,人们在这里置一长亭,在那里摆上茶水、小吃,供南来北往的客人落座休息,外带做点小生意。晓起山间还有千年以上的国家一级保护树种红豆杉30余株,据说这些宝树有防癌抗癌的神奇功效,每株价值连城,是江南惟一的红豆杉群。在我们一行人在那里逗留时,正碰上一群外国友人从山上走下来,他们嘴里嘟嚷着“太神奇了!太神奇了-----”邀请他们跟我们合影,他们欣然接受-----看到这些大树,我不由得想起在虹关看到的“江南第一樟”、文公山上传说朱熹亲手栽种的古杉树群,石城那些古枫群,在歙县、绩溪、休宁以及我们湖北老家的土地上,同样也生长出这些参天古树,然而这些地方的古树却没有像虹关、文公山、晓起这些古木一样幸运,它们不是没有躲过“全民大办钢铁”的“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就是倒在“农业学大寨”开山造田的利斧之下,再就是“责任田到家,古树都趴下”,几经磨难,全国诸多地方古树几乎荡然无存,然而晓起这里的古树为什么没有遭此劫难?这里的人戏言说:晓起村有一座“樟树大神”庙,庙里的神灵护佑着这些千年古樟等不遭劫难,晓起的人们很信神灵的“话”,自发保护古树自古至今,然而这世界上神灵是没有的,要说有神灵,那只能是晓起、婺源的人民自己,他们保护了古树,保护了婺源的古建筑,其实就是保护了自己的饭碗-----中国的、外国的人冲这些古建筑、古树而来,摄影、观光、旅游,到这里住宿、吃饭、购物-----往这里砸钱,这就是给婺源这里的人们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的一个最好的回报! 013707253878)
|